蔡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上好閱讀課是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在常規(guī)的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xiàn)象。這樣做,不僅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學生的詞匯積累、說話水平、朗讀概括能力、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樣的閱讀課才能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一、凸顯課程性質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定性:“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語文課程同時具有工具和人文的雙重性質。
首先,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交際是人類特有的解決社會聯(lián)系任務的活動,實現(xiàn)交際的工具有多種,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廣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語文。
同時,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能夠表情達意,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中起著溝通的作用;語文是文化積淀和、儲存和使用的手段;人類借助于語文實現(xiàn)文化溝通和互動,從而推動文化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各個方面主要通過語文來反映和傳播。
對語文課程來說,每一篇閱讀課文都是一個學習的案例,應當從字詞掌握、句段分析,了解思想內容,遣詞造句、篇章結構等各個方面都體現(xiàn)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
二、明確教學內容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來分析,橫向來說,每個學段都從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提出“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與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學習目標,比較全面??v向來說,三個學段的“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與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學習目標,彼此聯(lián)系,循序漸進,體現(xiàn)了學習目標的階段性和連續(xù)性。
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的要求分層次,分階段,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能力。
以寫字教學為例:在低年級的寫字教學中,要求教師一筆一劃地教,這樣孩子才能掌握每個字的書寫順序和間架結構,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對漢字有更加直觀、清晰的了解和學習。在中年級的寫字教學中,教師就需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教,根據造字規(guī)律和字理發(fā)展變化,讓孩子清楚地了解漢字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過程,從而加深對中華漢字的理解和尊重。讓孩子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產生強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高年級的寫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大膽放手,一行一行地教。同一類的字,我們可以一次性教很多,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讓孩子大大增加識字和寫字量,提高生字學習效率。
只要堅持每一學段的目標都有清晰的定位和連貫的方法,螺旋上升,那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三、優(yōu)化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閱讀課的教學策略應注重模塊和流程安排合理優(yōu)化。在閱讀課之前,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產生閱讀期待。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與學習新知識之間的差距,來設計模塊學習。
首先揭示話題 ,閱讀教學應以最短的時間切入話題;
接著掃除障礙,對于字詞、多音字、兒化音這些障礙應該以最效的方法來解決;然后是整體把握,把握全篇的中心;重點是品讀細節(jié),最后課堂鞏固。 每一板塊的設計流程要連貫銜接,朗讀與默讀貫穿其間。最重要的是,閱讀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整個過程要注重實效。
四、結束語
總之,閱讀課教學要高瞻遠矚、立足長遠,大到總體規(guī)劃,小到每節(jié)課的目標都要牢記于心。時時刻刻把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放在第一位。既要教會孩子閱讀時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能淺嘗輒止,也要讓孩子懂得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道理。
(作者單位:青海省格爾木市中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