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家要做的事就是實現(xiàn)這個世界所存在的潛在可能性,即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要從不同的方面入手,如材料、題材、觀察方法、表現(xiàn)技法等。我把水墨與綜合材料相結合的可能進行了不太深入的探究。總結了原始美術的藝術特色并追求把原始人對生命原力的追求帶入畫面。
關鍵詞:創(chuàng)新;符號性語言;原始美術;生命焦慮;審美需求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糾結在水墨表現(xiàn)的材質以及基本的構圖和水墨章法里,對國畫的認知被框在各種皴法,以及三遠法的構圖上。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主觀的“人”。后來漸漸對我在開始熱衷的繪畫失去了興趣,我開始漸漸反思。
古人總結的各種墨法,筆法,章法,不過是他們的經驗總結,并不是說用了新的表現(xiàn)手法,就脫離了國畫的范疇,慢慢的覺得自己認知狹隘了,因為我所喜歡的不只是國畫,而是表現(xiàn)藝術。
有人說,繪畫是表達內心情感與想法,其實無論是文字還是肢體語言,都是在表達情感,傳達觀念,我最近看到了一個理論——世界上有無數(shù)種可能性,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本來存在的可能性轉變?yōu)楝F(xiàn)實,不只單單反映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對潛在可能性的實現(xiàn),是對之前的現(xiàn)實形勢的一種“應對”。每個人認識事物的角度、深度、情感的不同給予了繪畫新的可能性。
在繪畫中創(chuàng)新,無非是重組或創(chuàng)新藝術語言。造型是最基本的藝術語言,其手法包括線、面、色彩等。創(chuàng)新,首先就要從觀察方法上有不同于既有風格的區(qū)別?!兑讉鳌分嘘P于“象”有“立象以盡意”“觀物取象”兩個規(guī)定,一個確立了象本身的意義,所謂“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二是“象”取自萬物,但是又不等同于萬物,是由人主觀加工處理過的,不能照搬。要以畫者自身的審美追求及感受進行藝術處理,使之有意境。而這個處理方法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們對不同材料,色彩,形象有不同的感受,作者用不同的理念組合它們,就形成了不同的作品面貌。
我們要實現(xiàn)更多的可能性,繪畫材料就不能有局限,人們用到的最多的與水墨相結合的就是巖彩。巖畫的出現(xiàn)比水墨更早,更有質感,表現(xiàn)力更加強烈。不要把巖彩或其它材料看作是繪畫的媒介,要把它們也當做為一種可以轉化進行藝術處理的“物”。材料是最具有自然之美,讓人的心靈與自然發(fā)生碰撞,滿足人們對物的聯(lián)想等審美心理。正確的選取與運用材料,利用材料本身的質感和色彩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會更有張力和表現(xiàn)力。應用現(xiàn)代科技和現(xiàn)代材料,我們的作品才更加有時代感和生命力,無論是創(chuàng)作手法和創(chuàng)作風格有何變化,創(chuàng)作目的都是給人以審美感受,符合人們對于,境界,趣味,力量,空間,舒適,生命力,錯覺等聯(lián)想的審美心理。
簡約夸張、充滿張力的新穎的符號性語言,更容易讓人為之震撼,最簡單有效的就是“一目了然”的視覺沖擊。圖像在經過連續(xù),重復,排列及對稱等形式的秩序處理后,更容易有視覺沖擊力。這可能與舒緩平和的節(jié)奏能給人帶來安定感一樣。貢布希里在《秩序感》中說到“過于簡單的圖案可能無法引起人們的注意,而過于復雜的圖案可能使人眼花繚亂”。當一個圖像過于簡單的時候,就會有些單調,人們反而會忽視掉它。就好像大家會自動忽略過于熟悉的事物,在過于熟悉的環(huán)境下,對周遭的敏感程度和興趣度都會降低,所以在圖像構建的時候,要在秩序感中尋找節(jié)奏感??俗螤柺弑诋嬜蠲黠@的特征就是運用大量相同的,菱格圖式,每個菱格里面有不同的佛教故事,但是壁畫的整體構圖又是大量菱格的有序組合,雖然構造一樣,但表現(xiàn)內容卻在佛像的衣服和背景顏色上有一定的變化,在有序中又有變化。這種表現(xiàn)方式既有設計感,又有秩序感,氣勢威嚴,又不失變化,特別適合來表現(xiàn)宗教。
原始美術時期,人們帶有與生俱來的“生命焦慮”,雖然繪畫內容還大多停留在記事實用性上,但是,繪畫卻很有主觀性,運用了平涂等造型手法,注重輪廓線粗細濃淡及抑揚頓挫的變化,色彩主要運用礦物顏料,以黃,橙,紅,赭石,深褐,黑,白為主,線條狂野有力,造型寫意色彩濃重,而今看來經過了滄海桑田的時空變遷,已經變得斑駁,這種變化讓人感受到的是,時空交錯厚重的歷史感、強而有力的生命力,以及人與自然對抗的生命悲壯感。
那時候的繪畫,實用性中帶有裝飾性,還有質樸的美感,許多人在繪畫技法熟練之后,又回過頭來追求童趣,追求“拙”的味道。盧沉老師在姚鳴京跟他學畫的時候經常讓他去少年宮取獲獎的兒童畫作品回來學習。兒童對于世界的認知還很純粹,沒有太多的雜念,也沒有過于嫻熟的技巧,更不會受到透視等法則的約束,正因如此,他們的話往往主題表達更加的明確,用色更加大膽,造型稚拙,所以往往表現(xiàn)力更加出其不意也給人一種輕松寫意的感覺。
原始美術中造型的平面性,裝飾性,意象性,創(chuàng)造性,間接性等特點,非常契合中國畫唱神寫意的審美追求。而把國畫,與綜合材料相結合,是我們探究創(chuàng)新必不可少的過程,也是國畫歷史發(fā)展的時代需要。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教育學術論叢——造型藝術卷》《總體藝術論》《原始美術》
作者簡介:施旭彤(1992-)女 漢語 籍貫: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 西安美術學院2016級研究生 國畫山水專業(yè) 學位碩士 主要研究方向:山水畫創(chuàng)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