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要】語文學科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與發(fā)展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精于點撥、巧于指導。而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制約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課外閱讀在閱讀教學中占據(jù)著非常關鍵的地位。如何優(yōu)化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提升。本文結合筆者教學實踐,談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是人類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訴求,人們可以通過閱讀了解外部世界,感受人事變遷,充實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小學生社會接觸面比較窄,同時生活經(jīng)歷也不夠豐富,教師正可以指導學生借助課外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充實自己的生活。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注意將閱讀和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問題思考、比較閱讀、讀寫結合等方式掌握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
一、問題引領,把握文本要隘
學者朱曉芳在研究閱讀教學時指出,不少學生在課外閱讀時都缺少方向感,對于要讀什么、如何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等都不太了解。這確實是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容易發(fā)生的問題。為了讓學生的閱讀更有方向感,教師可以用問題引領的方式,在學生閱讀前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嘗試把握住文章的重點。
在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后,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水滸傳》。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小說的寓意,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小說,嘗試挖掘出小說的主旨。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這部小說展現(xiàn)了不少英雄人物的形象,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人都是如何上梁山的呢?宋江原本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反抗朝廷,可是為何在中途又選擇了招安呢?”如果學生能帶著這些問題閱讀小說,其閱讀就會突破文字的表面,直接進入小說主旨的探究中。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梁山好漢是因為黑暗的社會逼迫而上梁山,但是其中也有不少人是被梁山上的英雄以各種原因誘惑或逼迫上山的。宋江在心中其實并不認同自己的盜匪身份,而是一直都有著要投靠朝廷的想法。這樣一分析,學生便能發(fā)現(xiàn)宋江所率領的起義軍有著思想上的劣根性,本性并非徹底地反封建,這樣便預示著最終起義會以失敗而告終。這樣的閱讀更為深刻,讓學生一下子把握住了核心內容。
教師的提問要具有整體性,所提出的問題不可過于狹小,而應該關涉整篇課外閱讀的文章。此外,所提出的問題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懸疑性,這樣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能起到積極作用。
二、學會比較,發(fā)展思維能力
比較閱讀法是一種能促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的閱讀方法,教師可以將課堂內的課文和課堂外的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比較,辨析兩者的異同點,這樣能促使學生舉一反三地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在學習《三顧茅廬》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并嘗試通過比較的方式探索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找出孫權、曹操、劉備等人在用人方面的態(tài)度,然后分析作者如何展現(xiàn)不同的人物性格。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孫權、曹操、劉備等人的用人態(tài)度和其性格特點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劉備的身上展現(xiàn)出了儒家以仁義治天下的特點,通過《三顧茅廬》中請諸葛亮出山的態(tài)度就能看出其仁義之處。曹操也是一個能夠知人善任之人,但是作者將其塑造成一個性格比較殘酷之人,因此他雖然會破格錄用人才,但是也不擇手段,如其想要讓徐庶歸順,則采用了綁架其母親、威脅徐庶的不光彩手段。孫權雖然也是一個求賢若渴之人,但是其性格中有著以貌取人的問題,因此便白白地放棄了錄用龐統(tǒng)的好機會。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作者在小說中所展現(xiàn)的事例都和該人物的性格特點相互符合,善于在人物的共性中寫出其個性。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掌握各種閱讀方法,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展開對比閱讀,這樣能讓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也得到提高。
三、邊讀邊寫,力使雙重升華
閱讀和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展開邊讀邊寫的閱讀活動,讓自己的能力得到升華。教師可以讓學生隨時記錄下自己的閱讀心得,交流閱讀感受,也可以讓學生模仿文章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或展開續(xù)寫等活動。形式多樣的讀寫活動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去。
在學習《黃果樹瀑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拓展閱讀,閱讀一些同樣以景物為主題的文章,如《鼎湖山聽泉》等。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下自己的閱讀所得,主要探究一番寫景類文章的寫作要點。如有學生在閱讀心得中提到寫景類的文章不能單純地描寫景物,如果能展現(xiàn)出情景交融的特點,則文章能升華不少。此外,教師還組織學生嘗試展開仿寫活動,嘗試寫一下自己曾經(jīng)游覽過的風景名勝。教師則根據(jù)學生提交的作業(yè)獲取反饋,并對學生進行再次指導。如某學生的作文比較直白,只是簡單地記錄下自己所看見的景物,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復讀經(jīng)典的作品,并思考作者如何從諸多景點中找到最能展現(xiàn)當?shù)仫L光、體現(xiàn)自己游覽心情的景物加以刻畫。當學生帶著問題再次展開課外閱讀后,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差距所在,此時再撰寫閱讀筆記,學生便能更好地抓住要點,總結出經(jīng)驗。
教師可以組織主題展示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讀寫成果展示出來,以便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作品中得到反饋,了解學生在閱讀方面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這樣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學者祝長翠在研究語文教學時提出,教師要真心在課內外閱讀的銜接上下功夫。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課外閱讀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終健康成長。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