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林
【摘要】我們知道,教學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傳授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新課改理念中明確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那就是充分的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本文圍繞如何實現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踐行以生為本的理念,旨在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數學;以生為本;教學;認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6-0216-01
心理學研究認為,教學活動離不開學生已有的知識與心理發(fā)展水平。因此,一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進行。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了教學活動必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引導者。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充分的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并在這理念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一、利用認知沖突,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思維中總會出現事實與情境的矛盾,正是這樣的矛盾才會讓思維變得更加理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實際,運用矛盾導入,在設計相關的課程時能夠采用矛盾導入法,設計與學生認知、理解相沖突的內容,讓學生帶著疑惑去發(fā)現解決問題的途徑。例如:我們在教學“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時,教師可以先學習全等三角形的相關性質、定理內容,引導學生發(fā)現全等三角形具有三條邊對應相等,三個角對應相等的性質。接著,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命題“對應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嗎?”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是一個真命題,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見。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去聯想、解決問題,也可以和小組內學生進行分析與討論。最后,學生意識到“對應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是一個假命題。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接觸新的知識,繼而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提高自身對知識的認知度,提高自身的熱情和興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走進課堂,模擬知識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來提高教學效率。微課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手段,它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切實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把知識制作成一個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大致了解本節(jié)課所要講授的知識點。在視頻中,教師可以首先播放一段日出的景象,讓學生切身地去觀看水平面與太陽隨著時間變化的關系。然后視頻中展示出三張?zhí)厥馕恢玫娜粘鰣D片,并配文字:在這三張圖中,太陽從未升起到蹦出水平面,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呢?學生被這種教學方式吸引,都主動聆聽教師的解釋與說明。接著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將視頻中的景象圖文并茂地展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的認知需要。同時,也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利用問題教學,逐步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說過,問題是數學學習中的試金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提高教學效果就需要采用相關的問題設置去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繼而更好地提高認知能力。數學中的很多問題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的十分密切,如果與生活聯系起來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提高數學認知能力。例如:在教學“同心圓”這個概念時,其定義為同心圓的定義為圓心相同,但是半徑不同的兩個圓又或者定義為兩個不同半徑的圓可以共用一個圓心。通過這樣的定義,學生會提出疑問:“怎么樣做能夠讓筆尖不離開紙面就能夠畫出一個同心圓?”教師可以通過所學知識來進行解釋與說明:(1)同心圓必須有一個圓心;(2)兩個圓的半徑不同,所以不能相交。而不讓筆尖離開紙面就無法畫出兩個半徑不同的圓,即無法完成這一實驗。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切身地去感受到了同心圓的真正含義及相關的性質。在這一過程中既讓學生明白了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密切,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
四、注重情感體驗,滿足學生內心求知欲望
新課程標準中十分重視教學中學生情感目標的達成,三維目標中一定要突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這是因為人的內心體驗除了可以產生學習興趣之外,還可以激活一個人的學習欲望。我們知道,數學學科有很強的應用價值。當學生能夠體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時,就會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而積極的內心體驗正是學生對數學學科學習時的內心需要,所以我們要實現初中數學教學的目的就必須從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內需。例如:在教學“函數”時,就函數的等量變化關系以及一一對應關系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體驗其應用價值。通過列舉真實的實例,讓學生體驗函數的魅力,從而滿足了學生的內需。數學知識不僅具有外在的美學價值,更具內在的美學實質。甚至是一些描述性的語言也是那么的嚴謹,那么的具有吸引力,因而容易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滿足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僅說明教學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一種喜悅。
綜合上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的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只有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真正的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欲望。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的踐行新課改中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讓初中數學教學成為學生的探究數學知識的發(fā)現之旅。
參考文獻
[1]趙彥魁.中學生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J].中學教學參考,2016(S2).
[2]張秋良;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淺探[J].學周刊,2016(23).
[3]劉尊斌.初中數學“課題學習”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