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麗霞
摘 要:現代經濟社會,企業(yè)之間以相互提供擔保的方式融資非常普遍,甚至形成網狀結構,共榮共損。而一旦某個公司經營出現嚴重問題,進入破產程序,勢必引起連鎖反應。企業(yè)之間相互擔保所引起的各種法律關系,作為破產清算人,如何認定擔保人申報的破產債權?如何認定擔保人所主張的追償權?破產債務人對擔保人申報的債權承擔責任后,破產清算人如何通過追償方式充盈破產財產?都是實務中常見的問題。筆者作為執(zhí)業(yè)十多年的專業(yè)律師,根據多年在實務中處理與破產清算相關的執(zhí)業(yè)經驗,將破產債權人和破產債務人分別作為擔保人時,所常見的法律問題進行系統性分析整理,希望對破產管理人在處理破產清算實務有所幫助。
關鍵詞:破產管理人;擔保;追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作為中國第一部市場經濟破產法,確定以管理人制度替代原有的清算組制度,使之與國外通行的法律制度相銜接。2013年7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二)》,對于破產管理人的責任與義務更加明確規(guī)范化。破產管理人作為破產程序進行過程中負責破產財產的管理、處分、業(yè)務經營以及破產方案擬定和執(zhí)行的專門機構,在認定破產申報債權,維護充盈破產財產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背負著勤勉義務,若執(zhí)行職務不當,存在承擔賠償責任的風險。
對于破產案件中,以各種形態(tài)存在的擔保法律關系的處理與認定,直接關系到破產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實體權益,本文將以破產管理人的視角,對債權人、債務人、擔保人三者在破產清算中的地位與實體權益的認定進行系統性分析。
一、破產債務人作為主債務人,對于主債權人的債權申報如何認定?擔保人的債權申報如何認定
主債務人破產時,債權人既可以向債務人申報債權、參與債務人的破產財產分配,又可以向擔保人主張權利。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4條和相關答復給出了答案。第44條規(guī)定:保證期間,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的,債權人既可以向人民法院申報債權,也可以向保證人主張權利。債權人申報債權后在破產程序中未受清償的部分,保證人仍應當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應當在破產程序終結后六個月內提出。最高人民法院答復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請示([2003]民二他字第49號)指出,關于適用擔保法司法解釋第44條第2款規(guī)定的債權人應在破產程序終結后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規(guī)定,僅適用于債務人在破產程序開始時保證期間尚未屆滿,而在債權人申報債權參加清償破產財產程序期間保證期間屆滿的情形。即在上述情況下,考慮到債權人在債務人破產期間不便對保證人行使權利,債權人可以在債務人破產終結后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在破產程序中未受清償的部分,擔保人仍應當承擔擔保責任。
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主債權人和擔保人分別如何申報債權?《企業(yè)破產法》第51條規(guī)定,債務人的保證人或者其他連帶債務人已經代替?zhèn)鶆杖饲鍍攤鶆盏?,以其對債務人的追償權申報債權。債務人的保證人或者其他連帶債務人尚未代替?zhèn)鶆杖饲鍍攤鶆盏?,以其對債務人的將來追償權申報債權。但是,債權人已經向管理人申報全部債權的除外?/p>
也就是說,債務人破產,主債權人全額申報債權的,債務人的擔保人不能以對債務人的將來追償權申報債權。只有已經代替?zhèn)鶆杖饲鍍攤鶆盏?,才能就清償部分申報債權。破產管理人對于債務擔保人的債權申報,不應予以認定。
當然,當主債權人沒有申報債權時,擔保人還是有權作為債權主體申報債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六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后,債權人未申報債權的,各連帶共同保證的保證人應當作為一個主體申報債權,預先行使追償權。該條表明,保證人預先行使追償權的前提仍然是債權人未申報債權。
二、破產債務人作為主債務人,擔保人向主債務人承擔了清償責任后,行使追償權而進行的債權申報,應如何認定?
此時,需要分三種情況區(qū)別對待:
1.在破產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之前,擔保人向主債權人承擔了清償責任,此種情形擔保人行使追償權而進行債權申報,其申報債權應予以認定,前文已闡述,不再贅述。
2.破產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之后,破產分配之前,擔保人向主債權人承擔了清償責任。由于破產債務人尚未進行破產分配,擔保人承擔清償責任后,有權申報債權參與分配,但是擔保人申報的債權與主債權人的債權不得重復,也就是說,主債權人可就其尚未獲清償的債權進行申報參與分配,擔保人也只能就已代償部分債權金額進行申報參與分配,主債權人與擔保人的債權總額應與破產債務人實際欠款額度一致,不得重復計算。
3.破產債務人已然進行破產分配或者達成和解進行重整,保證人就未清償部分債權承擔了清償義務后,能否再向破產債務人追償?
對此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已經有明確的復函,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代為清償的連帶債務人是否有權向破產和解的債務人繼續(xù)追償問題請示的復函》([2010]民二他字第15號)。該復函的原文表述為:“債權人如果已在主債務人的和解或重整程序中全額申報了債權,其未得到清償的部分可以向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主張。但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履行完剩余的清償義務后,由于對于任何實質上源于同一債務的普通債權,在破產程序中只能得到與其他普通債權相同的受償比率;因此,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承擔清償責任后不能向破產和解、破產重整的債務人追償”。
也就是說,擔保人在破產分配完結后承擔的清償責任,已無法再向破產債務人主張追償權。這是當初保證人在為破產企業(yè)提供保證時就應該考慮到的法律后果。想憑借通過行使追償權去實現自己曾因替破產企業(yè)還債而形成的債權,對于任何擔保人而言,都是不現實的。
三、破產債務人為第三人的債務提供擔保時,如何通過向主債務人追償方式充盈破產財產
破產債務人以自身財產為第三人的債務提供抵押擔保,或者為第三人的債務提供連帶保證擔保,在破產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時,擔保債權人可以合法債權人身份申報債權并參與分配,特別是破產債務人提供抵押擔保時,主債權人具有優(yōu)先受償權。此觀點已在破產實務中屬于常識,筆者不展開論述。今天重點論述的是,破產債務人在清算中承擔了擔保責任后,如何通過向主債務人行使追償權,以充盈破產財產,加大各債權人的分配權益。
由于破產債務人不是主債務人,不是資金的實際用資人,根據《擔保法》第三十一條、第五十七條的規(guī)定,無論是保證擔保還是抵押擔保,在對外承擔擔保責任后,從理論上講,破產債務人均具有向主債務人追償的權利。但是現行破產法律規(guī)定中,僅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二)》第三條,將擔保財產認定為破產財產,規(guī)定在擔保物權消滅或者實現擔保物權后的剩余部分,在破產程序中可用以清償破產費用、共益?zhèn)鶆蘸推渌飘a債權。對于實現擔保物權后,如何向主債務人行使追償權,進行債權清收,并沒有給出指導性意見。
筆者認為,破產債務人將自身主要財產以抵押方式為第三人的債務提供擔保,必然造成破產債務人償付能力降低,對自身的債權人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實踐中不乏債務人以向第三方提供抵押方式剝離公司優(yōu)質資產,使得公司其他債權人利益落空。破產管理人應審慎履行職責,加大對擔保主債務人的追償力度,全面清收對外債權,充盈破產財產。
根據擔保方式的不同,最常見體現為兩種情形:
1.破產債務人以自身財產為第三人提供抵押擔保
抵押權人申報的抵押債權,在抵押財產變現范圍內優(yōu)先清償后,破產管理人應該向主債務人追償,包括向主債務人提起訴訟,行使追償權,甚至主債務人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時,破產管理人可以申請主債務人破產,以已清償債權額度進行申報,參與分配。追償回款充盈債務人的破產財產,對所有債權人進行二次分配,
2.破產債務人作為連帶保證人,為第三人提供保證擔保。
保證擔保債權人向保證人申報債權,在參與破產分配后,可以確定破產債務人為第三人債務承擔了保證清償責任的額度,根據其受償比例及金額,破產管理人有權向主債務人追償,追償回款作為破產財產,對所有債權人進行二次分配。但是對于原主債權人的債權,屬于實質上源于同一債務的債權,不應再重復參與分配。
實踐中有此類案例:A公司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后,經申報,合法普通債權共計7000萬元左右,公司主要財產為一棟辦公大樓,但已辦理了抵押登記,是為B公司在C銀行5000萬銀行貸款提供的抵押擔保。C銀行申報抵押債權5000余萬元,該辦公大樓變現后價值在5500萬元左右。C銀行實現抵押權后,剩余價值僅500萬元由所有債權人分配,分配比例僅為7%。但是B公司是正常經營的公司,也是5000萬元銀行貸款的主債務人。經破產債權人會議表決,要求破產管理人向B公司行使追償權,經過破產管理人向B公司提起訴訟,并加大執(zhí)行力度,最終向B公司實現回款5000萬余元,所有債權人二次分配的比例直接達到70%,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破產債權人的利益。
可見,只有破產管理人窮盡所有法律途徑,全面清收對外債權及其他權益,最大限度地回籠破產債務人的合法財產,才能充分維護破產債權人及債務人的合法權益,才能向所有破產債權人及債務人交上完美的答卷。
參考文獻:
[1]論我國破產法中管理人的法律地位[J].李燕.當代法學.2007(06).
[2]論破產管理人的性質和任職條件[J].魏莉,雷道茂.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