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建林
摘 要:目前小學生的厭學現象依然存在,厭學是指學生對學校學習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懈怠的情緒和冷淡、漠視的態(tài)度等精神障礙,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如果小學生的厭學情緒不能得到有效的緩解,會導致日后輟學、逃學甚至引發(fā)其他一系列極端行為。厭學現象的存在,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yè)和成長,而且也嚴重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農村學生厭學;產生原因;意見對策
為準確了解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實施后,農村學校學生出現的厭學問題,課題組選取了本地的17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為調查對象,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農村學校學生厭學問題的診治提供客觀線索。
一、產生厭學的原因
(一)教師課堂效率低下導致學生厭學。由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造成農村大量農村學生、教師向縣城區(qū)學校涌進,而農村差學校學生越來越少。加上教師課堂教學的單一、枯燥乏味,是引起小學生厭學最直接的原因。很多老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枯燥無味。教育方式方法簡單粗暴,不用心備課,偏愛成績較好的學生。使部分學生對教師產生反感,使之產生厭學。
(二)學習困難、成績差產生自卑心理。一部分學生因為學習時遇到困難沒有及時克服或及時的引導而導致基礎不牢,課堂上不容易聽懂,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效果愈來愈差。在學習中感覺困難,讓他們懼怕學習,自信心降低。學生最初只是不會學習,沒有很好掌握基本學習技能,產生自卑心理,失去自信心,他們反感或害怕教師,導致學習困難,產生厭學心理。
(三)繁重的作業(yè)負擔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有些學生認為老師布置作業(yè)太多,反映因學校布置作業(yè)和課業(yè)負擔造成作業(yè)沖突的竟有60%。學生在學校沒有時間完成作業(yè),再加上家長的一些學習要求,讓學生樂不彼此。專家認為,負擔過重抹殺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特別好的對學習有興趣,不覺得負擔重,少量不學習的也不覺得重。感覺負擔重的是中間一大部分,有些學生因為家庭作業(yè)完不成而偷偷的哭,導致被動完任務的學習,而很少主動學習。
(四)過高的期望要求,使學生促使厭學。學校的考評機制,促使教師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不顧孩子的實際水平和學習能力。過高的要求,不容許孩子有任何懈怠,學習成績上不去,教師、家長就心理失衡,粗暴對待或悲觀失望,造成學生對學習的恐懼感,從而失去信心,加上被同學排斥,那將是“無地自容”的感受,造成小學生心理歧視,進而產生懼怕學習、害怕失敗的心理。產生厭學。
(五)小學生的自身原因。學生認知水平影響了學習興趣。學生間學習水平差異隨著年級的增長逐漸增大,學生成長過程,既有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學習水平差異不斷分化的過程。學習效果好,就能增強學習動機,長期學習成績不好,就會把學習動機減弱或消退、注意力缺乏、多動和慵懶。
(六)家庭過分溺愛或放任自流或缺少家庭溫暖。農村部分生活富裕的家庭而父母文化水平較低,豐厚的物質財富與貧瘠的文化知識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覺得自己沒有什么文化卻照樣賺大錢,孩子讀不讀書無所謂。還有一些學生的媽媽無故出走,給本來不富裕的家庭造成負擔,爸爸打工無法照顧孩子,學習生活困難。單親家庭的不完整,使學生無法感受到家的溫暖。
二、通過調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教師課堂效率低下導致學生厭學;學習困難、成績差產生自卑心理;繁重的作業(yè)負擔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過高的期望要求,使學生促使厭學;學生不能積極參與學習互動過程;小學生的自身原因;家庭過分溺愛或放任自流,缺少家庭溫暖。
三、建議
第一,加大農村學校均衡發(fā)展、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是避免學生厭學的關鍵。提高農村小學的教學質量是減少學生厭學的核心所在,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使之優(yōu)質師資、優(yōu)秀學生的流失,發(fā)展失衡。因此,均衡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是關鍵。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因此只有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才能有效解決學生厭學問題。
第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是減少學生厭學的必要途徑,要徹底改變學生厭學的現象,從根本上還是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樣自然會增加學生對學習的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減少學生厭學現象。
第三,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家長要善于用欣賞的眼觀去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多夸他們。在孩子做得好或者有進步的時候給予適當的鼓勵,這樣孩子就會有信心做得更好,進步也會越來越大。家長適時給孩子學習、心理上的呵護是減少學生厭學現象的內因。家庭教育不僅是家長對孩子學習上的輔導與重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關懷與支持,增強孩子對學習的信心,從而有效緩解學生厭學情緒。
第四,做好家長與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爸R改變命運,教育造就未來”,哪里重視教育,哪里就發(fā)達??朔靶伦x書無用論”的落后觀點,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儲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這是減少學生厭學現象的內在動力。
第五,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先要理解孩子,只有理解,才會做到精準愛。調查發(fā)現,單親家庭的學生,他們強烈地表現出渴望愛與被愛,多數家長都沒很好與孩子進行了解溝通,使得孩子渴望愛與被愛,是單親家庭孩子的共性。我們對待單親孩子,首先要有愛心,要熱情關懷,耐心感化。同他們談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讓孩子體會到溫暖、信任、愉快、有信心,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學生的厭學心理產生是內外共同作用的結果,必須依靠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綜合治理,矯正厭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