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燁
時間才是自由的反義詞。
——《存在與時間與虛無》
殺死時間
第一個提倡虛度時間的是一個叫保羅·奧斯特的外國人。奧斯特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一個天主教家庭,在哈佛攻讀博士時,奧斯特就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存在與時間與虛無》。這本看似哲學的著作其實更像一本宗教宣言。在里面他首次提出了一種觀點:時間是人類的負擔。在他看來,人生并不像一條射線,更像是安裝電腦軟件時的進度條。
“不是我們在利用時間,而是時間在吞噬我們?!?/p>
奧斯特對付時間的方法非常簡單粗暴——自殺。至于奧斯特為什么在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之后還能活到四十多歲,這必須歸咎于他那顆無私且博愛的心。從斯坦福大學辭職之后,奧斯特的一生除了靠失業(yè)救濟金度日以外(移民歐洲后的偉大福利),就是在網(wǎng)上宣傳他的觀點,他為《存在與時間與虛無》這部巨著專門撰寫了簡化版——《去死》。這一舉措迅速為他爭取了大量的支持者。
很快奧斯特成立了全世界自殺者聯(lián)盟。自殺者聯(lián)盟的成員像核爆般地擴大,人數(shù)曾達到百萬(數(shù)據(jù)來自聯(lián)盟白皮書)。雖然沒有證據(jù)表明聯(lián)盟提升了自殺率,但后來多數(shù)國家政府還是將其認定為非法組織和邪教,包括美國。這一舉措引起了聯(lián)盟的憤怒,在奧斯特的帶領下,會內(nèi)的極端分子決定采取行動以示抗議。于是就有了史上著名的“國會山萬人坑”。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近一千名聯(lián)盟成員聚集到了華盛頓國會山,要求政府取消禁令,立法保障公民自殺的權利。在政府表示拒絕之后,他們紛紛掏出準備好的裁紙刀或水果刀,割破自己的喉嚨。共九百三十六人在本次事件中喪生,但奧斯特本人卻在關鍵時刻逃之夭夭。事后警察局發(fā)布了對奧斯特本人的通緝令。而當他們找到奧斯特藏身的別墅時,卻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被人殺死在臥室里,并慘遭肢解。直至今天也沒有人能夠湊齊奧斯特的尸體。
平庸之善
作為保羅·奧斯特的座下弟子,馬修·格里耶走出了一條與老師截然不同的道路。格里耶的觀點偏于保守,在聯(lián)盟中屢次反對奧斯特的激進策略,并遭到奧斯特的斥責。從目前公開的往來郵件看,師生雙方確實發(fā)生過激烈爭吵,最嚴重的時候,格里耶干脆屏蔽老師的郵件,而奧斯特則會到格里耶的Facebook主頁下方謾罵。在自殺抗議的前夕,雙方在一次視頻會議里鬧翻,格里耶解除了和老師的好友關系。
自殺抗議發(fā)生后,政府決定加強對于輿論的管控,而大學方面迫于董事會壓力,也決定清理一批奧斯特的信奉者。這時格里耶發(fā)表公開聲明,明確反對老師的主張。格里耶認為自殺并不是戰(zhàn)勝時間的方法。凡人皆有一死,死亡本身是時間的武器,自殺只是更早地屈服于時間而已。
“只有敗者才會選擇同歸于盡。”
靠這份聲明,格里耶保住了教職。之后他又任教了數(shù)年,但毫無作為,一篇論文也沒有發(fā)表。根據(jù)學生反映,格里耶經(jīng)常在上課的中途走神,甚至當眾打起瞌睡。在學生的投訴和其他老師的施壓下,學校最終開除了格里耶。就此,格里耶離開了學術圈,定居到了新澤西州也就是他老師奧斯特的故鄉(xiāng),過上了避世的生活。一些格里耶的粉絲專門跑到他居住的小鎮(zhèn)看望他,但他都避而不見。只有深夜在附近一間破酒吧里,人們才能看見他無精打彩的面孔。
毫無疑問,格里耶已經(jīng)淪為一介廢物,至于他為何會走到這步田地,人們說法不一。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對老師奧斯特的背叛一直在困擾他。之后格里耶完全淡出了公眾視野,一直到他自殺去世那年,他唯一的繼承人——外甥喬治·馬迪在整理他的硬盤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名為《我的一生》的PDF文檔?!段业囊簧防铮窭镆岢隽俗约禾摱葧r間的一套方法,就是平庸地度過一生。
這篇文章被放到網(wǎng)上,其中的觀點則引起極大的爭議。沒有人能夠證明,格里耶是為了虛度時間才選擇了平庸。很可能他只是為自己的無能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說辭。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有無數(shù)人都在度過平凡的一生,難道他們都在虛度時間嗎?對此《時間學》雜志主編麥克·羅斯也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
“說了跟沒說一樣?!?/p>
“睡覺大師”
來自日本的松井觀一認為,睡眠才是虛度時間的正確方式。在《一覺醒來》一書里,松井觀一把睡眠比作靈魂在放風。只有放風中靈魂才能獲取短暫的自由,這也是為何睡醒之后,人類會感到精力旺盛。而睡醒,意味著靈魂又回到了肉體的囚籠里。
因此松井觀一開始認真研究睡眠的技術,試圖延長自己的睡眠時間。但生物的睡眠時間終究有其極限,松井觀一嘗試了無數(shù)次,但沒有一次可以睡超過十二個小時。由于焦慮,松井觀一一度患上了失眠癥,連續(xù)幾周未能入睡。
就在人們以為睡眠大法已經(jīng)成為一個笑話的時候,松井觀一突然宣稱自己發(fā)現(xiàn)了睡眠的奧秘,之后他進行了一次漫長的睡眠表演,并在Youtube上直播睡眠的全過程。因為無聊,直播的收視率相當?shù)兔?,以至于大部分人都忘了還有這件事情。直到一個多月后,對待遇不滿的護理人員決定叫醒松井先生,這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無法被叫醒。經(jīng)過鑒定,醫(yī)生宣布松井觀一已經(jīng)成為了植物人。
后來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松井觀一是一個騙子,他為了能夠長睡而服用了過量藥物。正是這些藥物導致他成為了植物人。但也有許多狂熱粉絲堅信,松井觀一還在睡眠,而植物人本身就是睡眠的終極形態(tài)。
《真實世界》
去年,游戲制作商囿碧公司推出了新作《真實世界》。這是繼《真實人生》、《世界旅行》之后,囿碧推出的又一款虛擬現(xiàn)實游戲。不幸的是,這款號稱可以讓人“虛度一生”的游戲正式上線不久就因為連連虧損而被迫下線。
《真實世界》顧名思義,是完全按照真實世界為原型設計的游戲,游戲模式有點類似早年的PC游戲《模擬人生》,但相對《模擬人生》以及其他虛擬現(xiàn)實游戲,《真實世界》的規(guī)模更龐大。按照囿碧官方的說法,《真實世界》完完全全復刻了現(xiàn)實世界,而且隨著后續(xù)DLC的推出,該世界的內(nèi)容會更加充實豐滿。囿碧宣稱,對于該游戲的更新和維護將永不停止,除非公司倒閉。
這些噱頭的確吸引了不少關注,內(nèi)測期間在線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百萬,公測期間更是飆升至千萬。許多資深游戲評論家都給予這款游戲極大的好評,ING評分更是高達9.9。但正式上線不久,游戲就遇到了巨大的困境。雖然每天仍有大量新玩家進入游戲,但持續(xù)玩下來的卻很少,乃至內(nèi)測公測時積累的老玩家,也在不斷流失。很快游戲就因為虧損嚴重,而不得不被公司下架。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種結果,從資深游戲迷特里先生(化名)的經(jīng)歷上,我們或許能夠找到答案?,F(xiàn)實生活中特里先生是一位卡車司機,考慮到自己最擅長開車,游戲中他依然選擇成為一名司機。
“我憑什么要做兩份活?”特里說。(本節(jié)摘自《世界游戲?qū)蟆罚?/p>
無我之境
馬丁·湯頓出身于一個英國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他有一位名叫馬克·湯頓的雙胞胎哥哥,兩人不僅長相酷似,連行為舉止都無比接近,有時候簡直就是彼此的鏡像。起初人們都以為這是雙胞胎天生的特點,就連湯頓自己也這么認為。直到八歲那年,這種現(xiàn)象仍在持續(xù),父母才帶兩人去看了心理醫(yī)生。診斷結果是,湯頓的哥哥沒有任何問題,而湯頓則一直在模仿哥哥。
為了幫湯頓克服掉這一習慣,父母將他送到了寄宿制學校。但離開哥哥的湯頓很快又開始模仿其他人,這次模仿對象變成了他的同學。湯頓的舉止讓他的同學難以適應,他們聯(lián)合起來把他揍了一頓,威脅他以后不要有樣學樣。但湯頓依然如故。同學們逐漸從不適變?yōu)榭謶郑麄兿蚶蠋焻R報了這一狀況。在老師的堅持下,父母把湯頓接回了家。
面對父母的責問,湯頓終于說出了自己的秘密,那就是他沒有辦法不模仿別人。如果腦子里沒有一個模仿的對象,他簡直連一個動作都做不出來。
后來父母把湯頓送到了戲劇學校。事實證明這種做法無比正確,湯頓的毛病立刻變成了一種天賦,他可以根據(jù)劇本或其他演員的表演迅速總結出一個角色的所有特征,并模仿之,這種天生的模仿能力,勝過無數(shù)演員臺下幾十年的歷練。湯頓很快從戲劇行業(yè)里脫穎而出,還未從學校畢業(yè)就簽約了工作室。人們經(jīng)??匆?,湯頓不分臺上臺下地模仿那些他負責的角色。而所有人都以為,這是一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準備法。很少有人意識到,湯頓已經(jīng)把模仿當成了存在本身。
可以說,湯頓的一生都在模仿中度過。他以戲劇舞臺為起點,后來又走向了熒屏和銀幕。幾十年的演藝生涯,湯頓創(chuàng)下了表演過最多角色的記錄。完全沒有他不能演的角色,即便讓他演一個嬰兒,他也能在體型以外的所有層面上模仿得惟妙惟肖。換句話說,湯頓唯一不能演的只有他本人而已。
在八十歲那年,湯頓因為心臟問題退出了戲劇舞臺,與此同時《時間學》雜志上出現(xiàn)了一篇文章,認為馬丁·湯頓一生都在模仿別人,這也就意味著,他完全取消了自己的存在。在和時間的游戲里,他把自己完美地隱藏了起來,因此馬丁·湯頓才是“虛度一生”的典范。
這種觀點一直流行到湯頓去世那年,才被世人拋棄。那年百老匯上演了一部熱門話劇,名字就叫《模仿者湯頓的一生》。
發(fā)什么呆
溫徹斯特從小就有強烈的自閉傾向。他對一般的孩童玩耍毫無興趣,也不是那種通過間接方式認知世界的書呆子或宅男,他唯一的愛好就是對著家里的庭院發(fā)呆。那里沒有栽培任何植物,只有一塊水泥空地和一面上了灰漆的墻,而溫徹斯特每天傍晚都會靜坐在同一個位置,觀看同一個地方。據(jù)說溫徹斯特視線落下的地方,經(jīng)年累月之后顏色都變得與周圍不大一樣。
必須說明,溫徹斯特并非自閉或智力低下,事實上所有接診過他的醫(yī)生最后都得出同樣的論斷,那就是他擁有一顆精密而高效的大腦。即便如此,溫徹斯特始終都沒有任何聰明的表現(xiàn),勉強從州里一所公立大學畢業(yè)之后,他回到了老家,但沒有遵照父命學習管理家族企業(yè),而是回到當初的庭院里,繼續(xù)發(fā)呆。父親屢次想把溫徹斯特拉回到正常生活中來,但毫無效果。最后溫徹斯特甚至當著父親的面戴上了耳塞。一怒之下,父親把溫徹斯特趕出了家門,并切斷了他的經(jīng)濟來源。而溫徹斯特則一走了之,再無音訊。
三年后,《國家地理》雜志的記者斯坦因·費勒在探訪一片樹林時,偶然抬頭看見了上方懸崖一個奇怪的人影。起初費勒以為此人要投崖,還在崖下?lián)]手勸阻,但很快他發(fā)現(xiàn)人影并沒有往下跳的意思,而且對他完全不予理會。好奇的費勒爬上了懸崖,并因此成為溫徹斯特三年來第一個說話的對象。
原來那次出走之后,溫徹斯特住進了祖父名下的一幢小屋。這幢小屋建在山林里,之前是獵人的小屋,后來被祖父買下,作為打獵時的休息站。再后來祖父癱瘓在床,小屋也隨之被廢棄。祖母把走投無路的溫徹斯特安排到了這里,并和附近鎮(zhèn)上的居民簽訂了合同,讓他們定期派人把食物送到小屋里。而溫徹斯特本人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余時間都在肆意的發(fā)呆中度過。費勒看見的峭崖離小屋不遠,正是溫徹斯特一直以來的發(fā)呆之地。
回去之后,記者費勒撰寫了一份名為《發(fā)呆者》的文章,發(fā)表在《國家地理》雜志,后被《時間學》雜志轉(zhuǎn)載,并引起轟動。許多人開始效仿溫徹斯特的舉動,富人們周末到鄉(xiāng)間別墅或自然名勝里發(fā)呆,窮人們每天也會抽出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的時間面對自家的墻壁。一本名為《溫徹斯特發(fā)呆的五十六個技巧》的書開始流傳。有人還為此專門建立了發(fā)呆室,那些不窮不富的城市上班族只要辦一張月卡,就可以每天到發(fā)呆室里發(fā)呆一個小時。
還有狂熱的愛好者決定親自向溫徹斯特求教。他們來到溫徹斯特的小屋,卻發(fā)現(xiàn)溫徹斯特已經(jīng)搬走。之后再也沒有人見過溫徹斯特本人,以至于有人開始懷疑,溫徹斯特并不存在,不過是費勒杜撰的一個角色而已。
實即是虛
《時間學》雜志在五十周年紀念刊上刊登了一篇奇怪的文章,標題為《醒醒吧,缸里的大腦》。作者李顯立在文章中宣稱,他將證明這個所謂的“現(xiàn)實世界”,本身就是一個虛擬現(xiàn)實般的幻境。“我們沒有必要尋求虛度,因為我們在這世上度過的每分每秒,都是虛度。”
沒有人知道這位李顯立是何方神圣,包括《時間學》的工作人員。主編麥克·羅斯在采訪中表示,他知道的唯一信息,就是李顯立的發(fā)件郵箱。人們只能從名字上推測,他大概是一個中國人,但也有韓國專家考證李顯立來自韓國。一些沒有根據(jù)的猜想指出,李顯立可能只是筆名,它的背后是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陰謀論愛好者和被迫害妄想癥患者。
之后每隔幾個月,這位李顯立就會在《時間學》雜志上發(fā)表文章,陳述他找到的新證據(jù)。遺憾的是,這些證據(jù)一概都沒有什么說服力,讀者也因此逐漸對他喪失信心。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李顯立是個騙子,不能理解《時間學》雜志為何要把版面浪費在此人身上。對此羅斯的回答是,他認為李顯立的做法極具挑戰(zhàn)性,萬一證明成功,他將完全顛覆人類存在的根基。
“萬一證明不了呢?”有人問。
“那他起碼虛度了自己?!绷_斯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