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芝
摘 要?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具有生成、開放的特點,課堂上出現(xiàn)一些不確定的“意外”是必然的?!耙馔狻钡某霈F(xiàn)并不是壞事,而是證明教師為學生搭建的舞臺是寬廣的,學生也已有了創(chuàng)造的苗頭。為此,教師應坦然面對、迎接,對教學的進行狀態(tài)產(chǎn)生靈敏而強烈的感覺、感知,并做出迅速、準確的反應。
關鍵詞?小學語文;巧華意外;教學機智;實踐探究;精彩實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3-0247-01
布盧姆說過:“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利用課堂“意外”這一可生成的資源開展教學,巧化課堂“意外”有效激發(fā)孩子們學習語文興趣想學、樂學,讓語文課堂更加實效精彩。
一、從故事情節(jié)突破重難點
我們的課文中,有許多情節(jié)很精彩的文章,這些文章的情節(jié)有的是緊張迭宕,有的是峰回路轉,有的則是妙趣橫生……文章的這些情節(jié)最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這些課文往往也是一冊書中最長的文章,學生閱讀有很大的困難。怎么辦?這時就要以情節(jié)線索作為理解文章的切入點,以引起學生在學習上探究的欲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思維的靈活性。
教師在教學此類課文時,一般可以在了解故事大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的精彩處對全篇質疑,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同時,也不能就此放棄精彩情節(jié)的另一個重要作用——突破重難點。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孩子們多閱讀幾遍,有位學生當場提出困難,老師文章太長了沒信心讀下去。當時我一下子也接受不了這孩子的說法,但想了想,學生的說法并無道理。我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從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取暖,出現(xiàn)幻覺又破滅的故事情節(jié)形成研讀課文的主線,引導學生任選一次,研讀課文是怎樣描寫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有什么感受?如《科利亞的木匣》一課,學生常常根據(jù)文后的思考把全文分成“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fā)”,然后將問題細化為怎么埋,怎么挖,受什么啟發(fā),結果如何進行分解學習。而實際上這樣的故事學生完全可以讀懂,不懂的只是故事中蘊涵的思想方法,即科利亞是怎么悟到挖木匣的方法的。老師只要能抓住科利亞思考過程的樞紐就可以找到導讀的突破口,從而也學生獲取課文全部的信息。老師可以問:“科利亞找不到木匣手摸著腦門兒想什么?”讓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思考他找不到木匣的幾種可能性,然后細讀課文,討論各種可能性,在課文中找到依據(jù)幫助,科利亞歸納排除,得出思維結論,達到導讀結構上的優(yōu)化。
通過實踐,孩子的學習興趣濃厚了,學習效益提高了,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讓追問使課堂更加豐富
在識字教學《雨點兒》中,教學“彩”的組詞環(huán)節(jié),我順勢出示課文中詞語“云彩”,我理所當然的覺得這個詞語孩子們應該都理解這個詞了,所以,這里學習任務就定為掌握“彩”在“這個詞中讀輕聲。這時徐陽說:“老師,我只見過彩云,沒有見過云彩?!蔽翌D時啞然。我要怎樣讓孩子們區(qū)分這兩個詞呢?“彩云”在字典里的解釋是由于折射日光而呈現(xiàn)彩色的云?!霸撇省狈褐冈?,也就是說不管彩色的還是白色,灰色的都是“云彩”??墒俏乙鯓硬拍茏屵@些6歲的孩子聽得明白呢?
“云彩,就是云朵。你們知道晴天的清晨和傍晚的時候,云彩是什么顏色的?”這個孩子們都知道?!凹t色”“橙色”“彩色”……“對呀!”我順勢在網(wǎng)絡屏幕搜出“彩云”圖片?!翱?,彩色的,以紅色為主,像這樣彩色的云彩,就叫做彩云?!薄澳銈冎罍蕚湎掠陼r,云彩是什么顏色的?”“黑色”“灰色”我趕緊出示“烏云”圖片?!斑@樣黑色的云彩,我們把它叫做什么?”“烏云”。“對了,彩色云就叫做——”孩子齊答“彩云”“那彩色的云,烏云,白云,這三種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云彩”聽著孩子們整齊響亮的回答。一個詞語拓展那么多知識,大功告成,我不禁沾沾自喜??墒?,精彩還在繼續(xù)?!袄蠋?,我知道一個成語叫烏云密布,烏云密布說明就要下雨?!薄袄蠋煟矣X得課文里的云彩應該是烏云,因為快要下雨了?!背龊跻饬希⒆觽兙谷粚⒁粋€“云彩”拓展得那么深。在不停的追問下與激勵下,孩子們興趣盎然,思維得到拓展,知識得到延伸,使課堂更生動,更豐富起來。
三、巧用幽默讓課堂更精彩
教學“民”字,教學時我特意強調“民”的第四筆是“橫”,仍然發(fā)現(xiàn)還有五六個同學把“民”的第四筆是寫成“撇”。第二天,我便投影了一個把“橫”寫成“撇”的“民”字,我告訴學生:“你們瞧,由于這位同學走路時不認真,沒有用好他的雙眼,不小心把‘民給摔倒了,‘民正呼呼大哭了,誰能幫‘民扶起來了?”下面便引來一些同學的大笑,但很快舉起他們的小手,躍躍欲試。我就請了寫錯的同學上臺把它改正過來。說來奇怪,由于這次的糾錯,只有一兩個學生還會粗心把“民”寫摔倒了,錯誤率大大地降低。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中有較多人把字寫錯了,先不急于批評,不凡和學生幽默一下,如“兔”寫成“免”時可以說說“幫幫兔子找找他的尾巴?”把“令”寫成“今”可以讓學生“體育老師要下命令了,幫忙找找體育老師身上的哨子”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糾錯的主人,比苦口婆心地批評、說教要來得事半功倍的多,讓錯誤消失于無痕,寫錯字的幾率還能大大減少,何樂而不為呢?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錯”也許是另一種美麗;“意外”也許蘊含著另一種收獲。讓我們笑看“意外”,巧對“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悅,讓我們用愛心與智慧讓語文課堂多一些意外的精彩吧!
參考文獻:
[1]施婷芳.“意外的情景”成為語文課堂“無法預約的精彩”[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07).
[2]陳靜.善待語文“課堂意外”生成教學精彩[J].藝術教育,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