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寧
[摘要]基于對語用學涵義、誕生歷程以及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的綜合分析,提出語用學理論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五個啟示:樹立語用意識,轉變教學理念;運用語用理論,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注重情感交流,培養(yǎng)交際能力;利用語碼轉換,提升教學效果;強化語用研究,促進教師發(fā)展。建議英語教師關注語用理論的發(fā)展,加強課堂話語研究,優(yōu)化課堂言語行為,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
[關鍵詞]語用學 語用理論 大學英語 課堂教學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發(fā)展,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各行業(yè)領域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在跨文化交流活動中,如何合理使用交際話語,促進交際各方的人際關系,做到即堅持原則又互相尊重,在和諧交際語境下達成交流目標,業(yè)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語用學作為一門實用學科已引起語言和教育研究者的密切關注,但將其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研究不多,影響語用學理論對外語教學實踐指導功能的發(fā)揮。本文就如何將語用學研究成果有效運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這一問題作深入分析。
一、語用學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語言是人們交際的工具,英語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運用能力。英語課程教學的口語、翻譯和寫作等技能都屬于語用能力研究范圍。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雖然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強化學生交際能力培養(yǎng)也得到老師們的認同,但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到課時數(shù)及學生人數(shù)等的影響,多數(shù)教師仍然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組織教學,以課文分析、閱讀理解、語法分析和詞匯學習等語言知識和理解技能的培養(yǎng)作為主要內(nèi)容,忽視甚至省略交際和寫作技能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導致學生口語和寫作等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大學英語教學急需運用語用學理論成果,切實提高學生語用表達能力。從上述國內(nèi)外語用學理論研究成果來看,跨語言文化交際合作性話語應以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和面子保全原則等語用原則為基礎,科學運用順應性理論提升言語交際能力,針對語境的變化靈活采用合適的話語交際策略,進而達到有效交際的目標。這為我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不少啟示。
二、提高語用觀念的認識,轉變課堂教學理念
許多證據(jù)顯示,在影響教師教學行為因素中,觀念比知識的影響更大。英語教師的課堂言語行為是教師在課堂語境中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所使用話語的行為,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與教學效果緊密相關。教師雖然并非真正清楚其觀念將導致怎樣的課堂行為,但仍然習慣于按其自身觀念行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的話語活動主要體現(xiàn)在教材內(nèi)容的講解、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師生交流互動等方面,通過話語滲透和引導,實現(xiàn)知識的傳遞,學生則從對教師話語的理解和接受中習得語言知識。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采用適切的言語行為策略以順應語言課堂學習語境,那么學生的語言綜合語用能力也就無法提升??梢姡處煹恼n堂話語及行為既是組織和管理課堂的手段,又是學生語言知識的輸入來源和主要途徑,因而教師的語用觀念非常重要。教師對語用學的認識和相關知識的缺失無疑是學生語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運用語用學理論原則,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課堂話語行為的數(shù)量和質量對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可能決定教學的成敗。從上述語用學理論分析可見,英語教師的課堂言語行為既要順應教學內(nèi)容需要,又要順應教學語境,包括學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師要運用適當?shù)难哉Z行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各種感官得到刺激,消除課堂學習倦怠,有效提高語言知識輸入效果。可充分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逼真的語言情景(視覺輸入),同時配以適合的背景音樂(聽覺輸入),創(chuàng)建良好的語言學習語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順應課堂教學目標要求,采用恰當?shù)恼n堂話語策略、互動模式和反饋策略,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調整教學模式,使每堂課都有新鮮感,防止學生因教學模式的單一而對課堂產(chǎn)生厭倦心理。然而,不少教師對多媒體教學價值的認識存在偏差,對圖像和感官效果的過度關注,反而使課堂成為以PPT為背景的“填鴨式”教學,不利于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注重師生情感的交流,培養(yǎng)言語交際能力
英語課堂是師生共同參與語言教學的活動場所,課堂活動既是教學活動,也是語言交際活動。研究表明,學生對教師的課堂言語行為非常敏感,他們對教師與自己以及其他同學的交往都很重視和關注。教師話語既為學生話語提供示范,又是學生語言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課堂話語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習得的效果。對大學英語課堂而言,教師的言語行為往往側重于學生語言的認知,而對學生情感的影響則有所忽視。教師課堂話語普遍存在話語數(shù)量偏多、話語的形式與功能存在單一、課堂提問開放性不強、師生言語交流互動偏少、教師對學生的反饋缺乏激勵與尊重等問題。這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特征,促進其個性化發(fā)展,對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從語用學的原理來審視現(xiàn)代英語課堂教學,通過采用恰當?shù)脑捳Z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建學生積極情感的教學語境,提升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與動力。
五、發(fā)揮語碼轉換的功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英語課堂既是教學平臺,也是交流平臺,課堂話語是知識傳輸、獲得、建構等的重要媒介,是向學生傳輸可理解的語言知識的一種代碼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教師話語質量決定著學生語言習得效果。按照維索爾倫的順應性理論,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語言傳輸知識的過程也就是順應課堂語境滿足交際需要、不斷選擇語言的動態(tài)過程。由于英語和漢語分屬不同語系,兩者既有語言共性,又有差異性,教師的課堂話語要適時進行語碼轉換,讓學生能正確理解其話語涵義。例如,將英語“brownsug ar,blacktea”轉換為漢語“紅糖、紅茶”,用雙語解釋漢語特色詞“鐵飯碗”(ironricebowl)、“一國兩制”(onecountry,twosys tem)等。英語教師應積極順應課堂語境,充分發(fā)揮語碼轉換的親和、調節(jié)及支持功能,增進師生感情,調節(jié)課堂氣氛,提高話語可接受性,消除課堂學習緊張、焦慮、畏懼或倦怠感,減少語言學習障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大學英語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課堂角色,完善教育知識、提升語用能力,加強教學反思、改進話語策略,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語言學習。建議英語教師關注語用理論的發(fā)展,加強課堂話語研究,將語用研究成果運用于日常語言教學,以言語行為理論及順應論為指導,促進教師課堂言語行為的優(yōu)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有效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水平、促進經(jīng)濟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同時,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拓寬職業(yè)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