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泉妹 楊春麗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模式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手術前后心理狀況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該院接受介入手術治療的84例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納入該次研究,以雙盲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每組患者42例,參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試驗組應用心理護理模式,觀察對比兩組患者介入手術前后心理狀況。 結果 從兩組SAS評分和SDS評分來看,護理前評分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有所降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不良情緒發(fā)生率較參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多行介入手術治療,治療前后患者心理狀況不穩(wěn)定,給予心理護理模式效果顯著,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值得推廣。
[關鍵詞] 心理護理模式;糖尿??;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手術;心理狀況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b)-0150-02
急性冠脈綜合征臨床較為常見,主要由高危斑塊破裂引起,病死率較高,臨床癥狀以嘔吐、呼吸困難、乏力和胸悶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同時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者不斷增加,多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相伴,增加了治療難度[1]。針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臨床多采取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但是患者在手術前后容易出現(xiàn)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嚴重時甚至會誘發(fā)急性心血管事件,因此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工作。該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選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該院8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心理護理模式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手術前后心理狀況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進行介入手術治療的84例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納入該次研究,以雙盲法將其分為兩組,一組為參照組(n=42),另一組為試驗組(n=42),每組患者42例。參照組男女比例為26∶16,年齡50~71歲,平均(56.9±2.6)歲,病程15~47個月,平均病程(25.3±1.7)個月;試驗組男女比例為24:18,年齡48~70歲,平均(56.1±2.5)歲,病程16~48個月,平均病程(26.2±1.9)個月。排除伴有嚴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者,且患者不存在語言障礙,預期生存期至少超過3個月。兩組患者上述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研究資料可比。
1.2 方法
參照組借鑒常規(guī)護理干預經(jīng)驗,護理人員開展入院前準備工作,做好監(jiān)護儀器和藥物準備,密切監(jiān)測患者呼吸、體溫、脈搏等生命體征,遵醫(yī)囑用藥,并對患者進行有效飲食指導,滿足患者一切合理需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心理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1.2.1 心理狀態(tài)測評 醫(yī)護人員在了解患者實際情況后,評估其情緒狀態(tài),患者多存在急躁和情緒不穩(wěn)定等狀況,護理人員必須挖掘上述情緒狀況誘發(fā)因素,結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進行系統(tǒng)分析,以此為依據(jù)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
1.2.2 心理護理方案實施 護理人員制定系統(tǒng)全面的護理方案,具體分為如下3個階段:①治療前護理干預,此階段護理人員注重提升患者治療信心,根據(jù)患者年齡、文化層次、職業(yè)和社會關系等特征,聯(lián)合患者家屬,為患者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與患者進行密切交談,向其介紹治療具體措施,并適當講解以往成功治療案例,鼓勵患者正視自己的病情,同時通過密切交談和關心,讓患者體會到他人的關心,消除其孤獨感或無價值感;②治療階段護理,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情緒變化情況,若患者出現(xiàn)情緒波動,則給予其適當?shù)男睦戆凳荆WC語言輕柔,同時也可以采取非語言形式,通過握手或拍肩等動作給予患者鼓勵。同時當患者結束一項操作后,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治療情況,表示救治很順利,幫助患者在后續(xù)治療時樹立信心,維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③治療結束后,待患者體力恢復后,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密切交談,告知其治療結果十分理想,并詳細介紹恢復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引導家屬與患者進行積極交流,讓其參與到術后護理之中,切實關心患者實際情況,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心,進而消除不良情緒。
1.2.3 出院指導 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態(tài)評估,并對評估結果進行系統(tǒng)分析,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出院指導方案,要求患者出院后適當參與集體活動,若出現(xiàn)睡眠障礙,可在睡前聆聽舒緩音樂,也可喝杯熱牛奶。同時若患者心理狀況不理想,則家屬應及時與醫(yī)生聯(lián)系,必要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1.3 觀察指標
①心理狀態(tài)評估,使用SAS量表和SDS量表,包括軀體障礙、精神情感、心理障礙和精神運動障礙四部分,總共20個條目,滿分80分,以50分為臨界值,分值越高說明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2];②不良心理狀況發(fā)生率對比,主要包括:煩躁不安、緊張、恐懼。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該次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兩組SAS評分和SDS評分來看,護理前評分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有所降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試驗組患者不良情緒發(fā)生率為4.76%,較參照組21.43%低(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冠脈綜合征多發(fā)于老年人群中,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急性冠脈綜合征發(fā)病率明顯增加,并且患者多伴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具體治療以介入手術方式為主,臨床療效較為理想,但是患者多出現(xiàn)不良心理狀況,不利于病情恢復,因此必須針對患者情緒狀況,給予有效的調節(jié)措施[3]。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急性冠脈綜合征發(fā)病與血脂異常、吸煙史和高血壓等因素有關,病情危急,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效果不理想,極易出現(xiàn)死亡情況,患者對死亡十分恐懼,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焦慮、緊張或抑郁等心理狀況,甚至會出現(xiàn)抗拒治療等情況,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必須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4]。該次研究針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心理護理干預,研究結果顯示從兩組SAS評分和SDS評分來看,護理前評分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有所降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不良情緒發(fā)生率較參照組低(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①心理護理模式優(yōu)勢顯著,能夠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在護理工作開展中,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系統(tǒng)評估,了解患者心理情緒具體情況,給予其有效指導,必要時向患者介紹以往成功治療案例,并引導患者正視自身疾病,消除其對治療的顧慮,緩解其對死亡的恐懼,進而更好地配合醫(yī)生治療[5];②心理護理模式有利于幫助患者保持高度興奮狀態(tài),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行為,并采取鼓勵的方式,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增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讓患者感受到溫暖和關心,進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③心理護理干預有利于調動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中,在護理工作開展中,護理人員定期與患者家屬密切健談,從患者家屬處獲取患者基本情況信息,同時與患者家屬共同建立完善的支持體系,并根據(jù)護理實際情況,對家屬進行指導,切實提高家屬護理能力,使其掌握基本護理常識,進而將患者家屬納入到日常護理工作中,與護理人員合作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服務,并要求家屬充分調動患者親屬和朋友,定期探視,為患者創(chuàng)建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屬、親戚和朋友的關心,進而找回信心,并消除自身的孤獨感,重獲溫暖,從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6]。
綜上所述,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多行介入手術治療,治療前后患者心理狀況不穩(wěn)定,給予心理護理模式效果顯著,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黎弘海.激勵式心理護理干預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救治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世界中醫(yī)藥,2016,11(3B):880-881.
[2] 張渝萍,張穎,劉曉,等.心理護理干預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43(3):519-522.
[3] 李云婷,王茹春,鄭源任,等.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采用應激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 14(5):693-695.
[4] 李巖,李靜,魏紅紅,等.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6,27(20):3433-3435.
[5] 趙莉,馬開顏.心理護理在糖尿病腎病患者透析中負性情緒的應用效果[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6,36(10):1665-1669.
[6] 任翠萍,李芳.心理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4):17-19.
(收稿日期:201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