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想安
摘 要:本文主要談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讀背、閱讀和平時日常實踐中注重積累,就一定能拓寬小學生的語文知識面,為小學生積累下豐富的語文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chǔ)和素養(yǎng)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小學生;語文教學;知識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也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可見,積累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就需要下功夫研究。下面我談?wù)勎以趯嶋H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在“讀讀背背”中積累
語文課程應(yīng)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新教材在每個“積累·運用”的“讀讀背背” 中安排了一些詩詞、名言警句、詞句等,旨在讓學生積累語言的同時,了解一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三字經(jīng)》使學生對我國古代的啟蒙教材有一點粗淺的了解;背古代對聯(lián),意圖是讓學生感受對聯(lián)巧妙對偶的形式特點,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奧妙。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對有些句子,學生可能朦朧有所悟,卻難以言表,不必強求學生解釋,只要他們在讀中形成感性認識,豐富文化底蘊。這樣既可使學生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陶冶,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又可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在閱讀中積累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人們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yīng)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新教材很好地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思想,它所入選的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其中蘊含著語言美、風景美、人性美的光輝,教師要深入鉆研課文的基礎(chǔ)上要引導學生徜徉其中,放飛心靈與文本對話,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塑造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首先,要拓寬課外閱讀面,在生活中積累“語文學習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教師要鼓勵學生把語文的學習當成一種生活的探討,把生活的經(jīng)驗遷移到語文學習中來,溝通課內(nèi)外,體現(xiàn)大語文教學觀。這種思想就體現(xiàn)在新教材的課后“思考·練習”中。每學一篇課文,都要求學生搜集相關(guān)的材料讀一讀,引導學生多讀書,擴充了課堂的容量,不僅體現(xiàn)了課文只是個例子的精神,還體現(xiàn)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關(guān)懷。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養(yǎng)成記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其次,利用寫讀后感和仿寫的形式,逐漸積累?!靶刂腥f卷風雷動,無端直奔筆下來”,它形象地描述了語言由“積累”到“運用”這樣一種最高的境界。事實上,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也是一個從到積累到運用的過程,語言的學習,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無疑是在量的儲備中逐漸形成??v觀每個“積累·運用”中除了安排了讀讀背背,還安排了閱讀訓練,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它與本組課文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第四組的課文《理想的風箏》與閱讀訓練中的《風箏》不但題材相似,而且在表達方法上也有相似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其異同,借鑒其用詞造句的方法,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把對詞句的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訓練結(jié)合起來,使它們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如:《風箏》在主體部分(3-5自然段)一共通過描寫七種不同的風箏來表達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理想,教師可適時地引導學生想:你們的理想是什么?你想通過做什么樣的風箏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如果你是小作者,你會怎么寫?說一說,用它來代替文章的主體部分。這樣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探索的欲望,讓他們模仿本文的寫法,從文中想開去,想到自己的理想,然后表達出來,使《風箏》的容量大為擴充,體現(xiàn)了從學語言到用語言的過程。
最后,要用“心”讀文,在讀中積累?!拔恼虏皇菬o情物”,它傳達的是作者熾熱的情與愛,只有讀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來。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通過朗讀準確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讓讀者與作者筆下人物進行角色換位,使讀者的情與作者的情和諧統(tǒng)一,使文本中那些準確傳神的、充滿靈性的語言能喚起學生心中某種情愫。如:指導朗讀《理想的風箏》一文中最后一段時,要在理解了主體部分所寫劉老師課堂上的情景及課下放風箏的描寫的基礎(chǔ)上讀,當學生讀到“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zhuǎn),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時,他們感悟到的是一個殘疾老師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頑強執(zhí)著的精神。通過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來品味語言、感悟語言,使文字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畫面,為之動情;通過讀使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得到釋放;又通過讀出自己的感受賦予作品以生命,沉淀下來,變成他們自己的語言,積累下來為今后的發(fā)展打基礎(chǔ)。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可在日常實踐中積累
語文課程資源是非常廣泛的,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生活實踐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大的舞臺,《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作為語文老師,要指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體會、感受、理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從實踐中積累生活經(jīng)驗、寫作素材,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在觀察時,不僅要觀察其形而且要觀察其神,要善于聯(lián)想與想象,從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總之,語文知識和素養(yǎng)的積累就是日積月累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只有不斷積累,才能不斷豐富我們的語文知識。從而將這種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