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學 李雅虔
“讓每一只小鳥唱歌,讓每一朵花兒都開放”這是我們作為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使命和愿望。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勤也曾說過 “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成為一個熱愛學習、善于學習的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家馮忠良教授認為學習動機是指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nèi)部啟動機制。心理學家認為,不同程度的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同的。中等程度的動機激發(fā)或喚起,對學習具有最佳的效果;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能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造成學習效率的降低。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學會利用歸因理論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探索,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歸因是指個體對某個事件或行為結(jié)果的原因,試圖為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進行推斷的過程。維納的歸因理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從三個維度把歸因分為:穩(wěn)定性歸因和不穩(wěn)定性歸因;內(nèi)歸因和外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主要歸結(jié)為四個因素,即能力的高低、努力的程度、任務的難易、運氣(機遇)的好壞。維納從三個維度和四個因素出發(fā),進而分析得出:1.穩(wěn)定的內(nèi)在的不可控因素,例如能力;2.不穩(wěn)定的內(nèi)在的可控制因素,例如努力;3.穩(wěn)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例如任務難度;4.不穩(wěn)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例如運氣。維納認為,一個人在解釋自己行為結(jié)果的原因會反過來激發(fā)他自己的動機,影響他的期望、行為和情感的反應。比如,中學生常常在每次的考試后,都會給自己的成績結(jié)果進行歸因。如果學生把自己的成功歸結(jié)于內(nèi)在的原因,會產(chǎn)生自豪感,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從而提高動機 ,如果將成功歸結(jié)于外在的因素,會使學生產(chǎn)生驚奇的心情;將失敗歸于內(nèi)部因素,會產(chǎn)生羞愧、內(nèi)疚和無助感,歸于外部的因素,會生氣,會產(chǎn)生敵意的心理;把成功歸因于穩(wěn)定因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提高,歸因于不穩(wěn)定因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敗歸因于穩(wěn)定因素,會降低學習的積極性,歸因于不穩(wěn)定的原因,則可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將成功歸于可控制的因素,會積極地爭取成功,將失敗歸于可控制的因素,會繼續(xù)努力,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將成功歸于不可控的因素,不會產(chǎn)生多大的動力,將失敗歸于不可控的因素,會使學生產(chǎn)生絕望的心理??傊瑐€體如果對自己的行為結(jié)果進行積極的歸因,對自我的能力就產(chǎn)生較強的信任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堅持,也愿意應付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相反,如果學生進行消極的歸因,就有可能對自我缺乏信心。因此,歸因?qū)τ谥袑W生的學習動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有效激發(fā)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措施。
1.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合理的歸因。根據(jù)上述的維納歸因理論,我們得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失敗或成功,都可以進行歸因,但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正確的歸因方式,能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之間的關(guān)系。很多學習成績相對較弱的學生,對自我的學習成績的歸因往往片面化,教師這時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地歸因,就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心,就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努力程度,進而引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樣學習成績也會隨之提高。
當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成績傾向于能力做歸因時,獲得成功時,學生會產(chǎn)生一定的滿意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但也應該注意到不能過分肯定這一點,把歸因歸為能力因素,易產(chǎn)生自負、自滿、驕傲的情緒;獲得失敗時,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認為自己腦子笨、不聰明,從而產(chǎn)生自卑感,不利于學習的進取。
所以,教師在幫助學生分析試卷時,對于難度相對大的,可讓那些歸因于自己能力強的學生做成績分析,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一方面要積極給予肯定的回答,激發(fā)學習的動機,另外一方面,也要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讓學生感到自己的實力,自己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而對于試卷難度不大的,可讓哪些歸因能力弱的學生回答,充分肯定他合理的部分,從而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和學習動力。
當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成績傾向于努力做歸因時,獲得成功時,會相信自己這是努力得來的結(jié)果,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獲,進而不斷地激勵自己繼續(xù)努力;而失敗的時候,會認為這是自己不努力的結(jié)果,因此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成功。研究表明,教師引導學生做努力歸因時,往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教育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體驗到通過努力就能取得不斷進步。
2.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恰當?shù)膶W習目標。在日常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中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很不利于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積極引導學生做短期和長期的學習計劃和目標。通過短期目標,幫助學生對自己在近期內(nèi)需要完成的學習活動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也有努力的方向和動機。并且,在這過程,教師要對學生的努力積極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通過短期目標,慢慢地靠近他的總目標。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目標,有努力的方向,慢慢也會激發(fā)起學習的動機。
3.教師要幫助學生通過活動體驗成功。很多研究表明,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成績差,往往是由于較少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把自己的學習歸因于能力差或不是學習的料等負面的因素。實際上,人人都渴望成功,青少年更是如此。就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孩子,人格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生成功的愿望,在教育工作中,特別是在教學活動中,讓每個孩子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使每個孩子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過程中,產(chǎn)生獲得更大成功的愿望。當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要兼顧不同的學生,每個學生學習特點、學習基礎、興趣特長等都不同,因此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對象讓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學習體驗。比如,對于學習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教師在可在教學設計以及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這一特點,在創(chuàng)設活動中,相對容易的知識點就積極引導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參與回答并及時給以鼓勵和贊賞,這樣就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guān)注和鼓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愿望,在以后的學習活動中就樂于參與。另外,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多思善學,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且對于學生分享的答案教師也要積極地回應??傊诮逃虒W活動中,教師只有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從而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合理的歸因方式,才有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4.教師要利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積極歸因。在教育教學工作,榜樣的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自古以來許多哲人都宣傳榜樣的力量,比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講述的就是榜樣對人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也曾就榜樣的力量進行研究并提出了觀察理論。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利用好學生之間的榜樣力量,引導學生對自己做出積極的歸因,引導學生分析榜樣對象的成敗原因,在分析過程中學生本人也受到影響,歸因的結(jié)果會影響到學生自己的歸因。比如教師可以邀請一些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的學生講述他們?nèi)〉贸晒Φ慕?jīng)驗和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去比較差別,讓學生自己體會努力對于成敗的作用。
5.教師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表揚,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來說,表揚、獎勵和鼓勵相對于懲罰、批評和指責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青少年階段的學生,當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其內(nèi)心深處都非??释玫絹碜岳蠋煹谋頁P,如果這時教師能夠意識到學生的而這一心理特點,及時給予表揚的反饋并幫助做出恰當?shù)臍w因,那么學生會受到鼓勵,會感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從而會激發(fā)學習的動機。當然,任何表揚或批評要讓學生感到有理有據(jù),要使學生感到教師的表揚是對自己努力或能力的肯定和支持,過火或不及的表揚會有損動機的作用。比如,學生認為自己完成學習任務只是一般般,還不如其他同學,這時老師如果表揚這個學生,會讓學生懷疑老師的目的,會做出這樣的歸因:我明明完成活動一般般甚至都不如其他大部分同學,老師卻這樣表揚我,肯定是認為我腦袋不好使,一定認為我是個笨蛋,所以教師在表揚學生時,要針對具體的進步和成就進行表揚。上述例子教師可以這么說:“某某某,雖然你這次完成任務雖然還是出現(xiàn)錯誤,但幾次下來老師都看到你的努力和付出,這種堅持難得可貴,而且這次的失誤比上次少了很多,說明你有進步……”
綜上所述,歸因理論對學生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影響,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維納的歸因理論,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正確地歸因,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從而促進教師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促進學生學習由變動變?yōu)橹鲃?,促進學生健康、快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