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三亞市第二中學 汪小麗
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三怕文言文。很多學生對文言文缺乏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很不理想。由于文言語境的缺失,學生閱讀文言文作品存在很大的理解障礙,而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串講養(yǎng)成了學生對老師、對參考書的依賴性,使文言文的學習“波瀾不驚”,沒有互動,沒有激情,優(yōu)美的古文欣賞,變成單純的“注入式教學”,不利于學生理解識記和形成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以至于文言文教學中出現(xiàn)“滿盤抓,滿書翻,滿腦亂”的局面。提升文言文學習的有效性,構(gòu)建高效有活力的課堂便成了許多教師思索的問題。
1.教師串講灌輸,未重視教給學生方法。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是傳統(tǒng)教學的突出方式。這種僵化、呆板的教學模式是導致學生學習文言文“畏難”的根源。學生本來就看不懂文言文,興致不高,而教師又不能因勢利導,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去激發(fā)學生興趣,反而對文言文一味串講、直譯,以致學生的積極性愈加降低,只會消極等待,被動學習。日復一日,與讓學生去享受文言文樂趣的目標就漸行漸遠。
2.教師強調(diào)字詞理解,未在加強學生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文言文年代久遠,學生多感生疏,學習時格外吃力,常為大量晦澀難懂的字詞所困惑。于是,教師就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錯誤地將文言文教學定位于“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字詞教學,完全忽視了文言文作為“文”的巨大審美價值。學生無從領(lǐng)略文言文的文筆之妙、風格之美,學習興趣逐漸消失。久而久之,學生便認為對文言文的學習只要掌握字詞,死記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充分的時間去朗讀課文,誦讀體悟,在品讀中提升語感。
3.教師肢解文本,強調(diào)語法,疏于讓學生進行情感體悟。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教師中往往按照現(xiàn)代文的教學方法,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寫作特點,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這種教學方式把一篇完美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索然無味,而沒有注意利用文本中的人文因素,引導學生走進作品,去學習文章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人文內(nèi)涵,領(lǐng)悟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4.教師重課內(nèi)知識,未加強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與遷移。文言文的學習,要求學生在理解詞義和句式的基礎(chǔ)上加強誦讀;通過詞語和句式歸納對比練習準確規(guī)范翻譯練習;增大文言文的課外閱讀量。大部分教師對教材所選的文言文極其重視,花了大量的時間精講細講,練習的設(shè)計也是殫精竭慮,目的就是為了能讓學生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但教師更要注意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加強課內(nèi)外聯(lián)系,讓他們具備閱讀一般的課外文言文的能力。
1.文言文課內(nèi)教學要做到理解性誦讀。高中必修的文言文重點篇目的復習,是有范圍、有針對性地展開的。應(yīng)在原有學習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加深理解,并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朱熹曾說過:“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闭b讀法是文言文教學方法中的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復習中應(yīng)加強誦讀指導,注重誦讀教學。復習課中教師的引導不能貪多求全,面面俱到,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語(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師的“講”要講究方法。可直述規(guī)律,如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等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詞性的變化,讓學生懂得“用現(xiàn)代漢語該如何說就行了”,這樣有所取舍,讓學生理解熟記重點篇目,指導自讀、自思,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了解文言文,以至感同身受到文言所反映的歷史生活,做到讀懂、讀熟,會背、長久地鞏固記憶才行。
2.注重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多元化解讀。當學生對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興趣后,便可以輕松地展開文言文復習了。以學生的習慣、情感和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選擇朗讀、默讀、全文閱讀或是重點閱讀、邊讀邊想邊記,獲取對文章題材、內(nèi)容思想情感、藝術(shù)手法的初步印象。閱讀文言文,讓學生認同古代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nèi)涵。如《荊軻刺秦王》一文中荊軻的大義,《離騷》中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懷,《赤壁賦》中蘇軾的灑脫等,學習文本中傳達的有益的思想,古為今用,發(fā)展傳承。
3.文言知識的歸納積累。學習文言文,摘錄尤為重要,用摘錄制作卡片的方法積累閱讀材料,摘錄的內(nèi)容可以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方面的,可以是一些雖不特殊但卻很重要的實詞,或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實詞,也可以是一些詞語警句。反復誦讀,逐步加深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豐富學生文言文積累的重要途徑。在整理實詞解釋時,要依據(jù)課本解釋為準,不能模糊推測,模棱兩可。另外,查資料,綜合歸納了解歷史知識,弄清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了解有關(guān)歷史和典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分析文章,把握重點,更快地提高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4.拓寬閱讀范圍,“博觀”“厚積”,提升能力。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但重視積累不等于孤立的字詞訓練,更不是古漢語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wù),但重視文本理解不等于必須是教師句句落實的串講,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可見,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對字詞的落實是正確的,問題是我們必須采取恰當?shù)姆绞?。那種脫離語境死記硬背的字詞積累顯然不為學生接受。在夯實基礎(chǔ)上,讓學生多讀多記多思多練,豐富積累,提升能力?!白x書如銷銅,作文如鑄器”,讀書的作用不僅在于豐富積累,還能有效提高感受性,學生文言語感的形成,便可通過多讀多練獲得,這樣的話,連文章都“易鑄”,何況是答題呢?
通過課內(nèi)課外的閱讀積累,可以使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得到鍛煉、培養(yǎng)和提高。在練習中熟悉重點課文,重點語段,易考的題型,答題的方向策略。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擴大閱讀的范圍,給學生推薦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文言文著作,如古代人物故事、寓言和成語故事等,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文言和文學知識,提高閱讀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釋難解惑,更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這是一個長期逐步的過程,教師要敢于突破應(yīng)試教育影響的束縛,著眼于學生自我持續(xù)學習能力的提高,從點抓起,由淺入深地夯實中學生的文言文基礎(chǔ)。也只有如此,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才能由“魚”而“漁”。
總之,對于文言文教學,要舉網(wǎng)以綱,千目皆張,要指導學生樹立整體意識抓關(guān)鍵,理脈絡(luò),挖掘重點,結(jié)合語境,聯(lián)系積累,融會貫通。給學生復習的空間,讓他們在閱讀思考中體會漢語言的奧妙,享受思維成果,讓文言文的課堂成為學生漫游在歷史天地的動態(tài)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