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林
(江蘇省漣水縣南門小學 江蘇 漣水 223400)
在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三、四年級屬于第二階段,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中間段。在這個階段,語文教學中正式提出了“習作”這一概念,是建立在一、二年級“寫話”的基礎上的。對“習作”而言,小學三、四年級是起步階段,也是過渡階段,對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筆者嘗試從讀寫結合角度入手,圍繞“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尋求閱讀與習作的結合點,更好地指導學生走進習作的世界。
對于剛剛進入習作階段的學生,重點要先解決兩大問題,即“寫什么”和“怎么寫”?!皩懯裁础本褪橇曌鞯膬?nèi)容,也就是選材。對于小學中年段的學生而言,選材是一個難點,有的覺得無話可寫,硬擠出幾段文字;有的不分重點一股腦都寫進文章里;有的是該寫的沒有寫,不相干的內(nèi)容寫了一大堆。
在小學中年段的閱讀教材中,幾乎每一篇文本都可以成為指導學生學會選材的范本。寫景的、寫人的、寫事的、想象的、紀實的……呈現(xiàn)由易到難的坡度,不僅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果老師能夠關注到閱讀教材重選材方面的規(guī)律與特點,并進行有效的指導,就能很好地解決“寫什么”的難題。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三篇課文分別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都是寫景的文章。在教學完后,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梳理這三篇課文在選材方面的共同點:一是圍繞所寫景物確定好幾方面的內(nèi)容來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二是用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更加生動具體地表現(xiàn)景物特點。接著我讓學生寫《小區(qū)里的樹》:
師:孩子們,你們居住的小區(qū)里有樹嗎?(有)
師:你們小區(qū)里的樹有什么特點呢?
生:小區(qū)里有許多樹;小區(qū)里的樹很綠;小區(qū)里的香樟樹特別多……
師:看來,大家小區(qū)里的樹都很多,綠意盎然呀。想想,你該寫些什么表現(xiàn)出樹多?
生:我要回去數(shù)一數(shù),寫一寫有多少棵樹;我要寫樹的品種很多;我要寫小區(qū)路邊有樹,花壇里有樹……
師:小區(qū)里的樹綠意盎然,該怎么表現(xiàn)呢?
生:可以寫樹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可以寫樹葉很多,我數(shù)也數(shù)不清;可以寫爺爺奶奶在樹陰下下棋、鍛煉……
師:你們可真聰明!你們知道為什么小區(qū)里會有這么多、這么綠的樹嗎?
生:讓小區(qū)更漂亮;讓小區(qū)環(huán)境更好;為小區(qū)里的人們送來新鮮的空氣,讓人們生活更健康……
師:是啊,這么多這么綠的樹,不僅可以美化環(huán)境,還能送來健康呢。你們會寫小區(qū)里的樹了嗎?
“怎么寫”是習作教學的核心問題,包含很多方面的內(nèi)容,比如準確用詞、適用修辭、謀篇布局等。《語文課程標準》在中年段的習作要求中這樣闡述:“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語?!倍@一階段的閱讀要求是:“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甭?lián)系起來我們發(fā)現(xiàn),“積累”是關鍵詞,有了閱讀的積累,就有了習作的運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會靈活運用閱讀中積累到的詞句,更要教會他們寫作的方法。中年段閱讀目標指出:“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毕鄳牧曌髂繕耸沁@樣的:“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由此可見,閱讀中標點符號的用法,完全可以遷移到習作中。
比如:四年級上冊《誠實與信任》中有一段寫作者與小紅車主人打電話的內(nèi)容,這是一段沒有提示語的對話,是非常好的指導學生寫對話的契機。因此在教學完后,筆者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到超市買東西的情境,讓學生仿寫對話。在仿寫的過程中,教會學生正確適用逗號、句號、引號等。在此基礎上,筆者還設計了讓學生加上合適的提示語,指導學生會用冒號。就是這樣的遷移練習,學生學會了寫好對話,也解決了寫對話時正確使用標點符號這一難點。
當然,閱讀中能夠遷移到習作中的內(nèi)容還有很多。中年段的課文結構最典型的就是總分結構,最常用的修辭手法就是比喻,這些都是本學段閱讀向習作遷移的重點。比如三年級下冊《廬山的云霧》一文在讓學生體會了第二自然段的總分結構以及云霧的特點后,筆者又作了如下教學安排:
師:讓我們再讀讀這段話,你發(fā)現(xiàn)這些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生:用上了“那些()的云霧,就像是();那些()的云霧,又像是()”的句式。
生:后面一句用的是“云霧(),它是();云霧(),它又是()?!钡木涫健?/p>
師:是啊,同樣是描寫云霧的姿態(tài),同樣是運用了比喻手法,作者卻用了不同的句式,不同的比喻詞“像”和“是”,讀起來既有節(jié)奏感,又不重復,在語言表達上給我們一種美感。讓我們也來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出示: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態(tài)。那些()的白云,就像是();那些()的白云,又像是()。白云(),它是();白云(),它又是()。
請看學生的回答: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態(tài)。那些聚攏在一起的白云,就像是香甜的棉花糖;那些分散開來的白云,又像是點綴的小花。白云隨風輕舞,它是漫步的羊群;白云靜止不動,它又是呆立的玉兔。
通過這樣的一點撥,一訓練,學生初步學會了總分結構,會用上比喻手法,還會運用句式使語句更具表現(xiàn)力。相信如果多一點這樣的遷移,學生就不會覺得“不知道怎么寫了”。
對于中年段的孩子解決了“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已經(jīng)逐漸走進了習作。但是考慮到與高年段的銜接,我們還應該滲透“為什么寫”的指導,初步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在立意方面的特點。我把這方面的訓練定位在“體驗”上,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感悟,調(diào)動他們的感官體驗,旨在形象地帶領孩子們觸摸到文章的“意”。
學生的習作教學,單靠教材中的“習作”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能夠靈活處理好閱讀與習作的關系,找準“讀寫結合”點,相信一定能夠事半功倍,讓學生愛上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