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霞
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所倡導的先進理念,尤其是“語文教學應在師生積極的心靈對話中進行”的理念,已經(jīng)逐漸被廣大教師所認同及接受?!耙詭熒g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交往為基礎(chǔ),雙方互相傾聽和言說,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钡诰唧w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是如何尊重學生的呢?
關(guān)鍵詞:尊重;課堂;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0-0088
一、當學生心有疑問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維過程
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篇課文。大家在寫“捧”時一定要注意右面先是三橫一個人,然后是兩橫一豎。(師認認真真板書課題)
師:你們記住了嗎?
生:記住了!
師:下面請把課本翻到33頁,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學生索然無味地打開課本)
反思:筆者認為教師在出示課題后,不應自以為是地提醒學生易錯字的寫法。因為時代在變,學生也在變,教師怎么就知道今天的學生一定和以前教過的學生的情況一樣呢?教師不要太武斷地認為學生一定會錯在這個地方。再則,從心理學上講,關(guān)于新知識的學習,教師喋喋不休地講述比不上學生自己探索而習得的效果。
行為跟進:在學生初學生字新詞時,教師要耐下心來,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易錯字,自我提醒,教師切不可“先入為主”。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讓正確信息更易留在學生大腦中。出示課題后,教師也不要急于打開書學習課文。對于有些課文題目,本身存在很大的思維空間,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極易產(chǎn)生各種疑問。這時,往往也是生成新的教學流程的良好契機,富有教學智慧的教師當然應該釋疑,但要有“度”,要擔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
二、學生認識有誤時,教師應注意傾聽并及時捕捉有意義的信息
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你們怎樣記住“題”字呢?
生:一個“是”加一個“頁”就是題。
師:不完全對,大家注意這個字的結(jié)構(gòu)是半包圍結(jié)構(gòu)的。請坐。
生:它是“題目”的“題”。
生:它是“提問”的“提”。
師:“問題”和“題目”的“題”是這個字,但是“提問”的“提”不是這個字。
學生欲言又止,疑惑地坐下了。
反思:新課程倡導分享學生成果,要求學生注意傾聽學習伙伴的發(fā)言。筆者認為作為教師更應該用心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喜歡聽一些與預設(shè)相同或相近的發(fā)言,忽視或不理睬那些與預設(shè)背道而馳的發(fā)言。實際上,這些看起來錯誤的認識往往可以演變?yōu)檎n堂上最精彩的生成點。如果教師注意傾聽,捕捉到學生錯誤發(fā)言中有價值的信息,經(jīng)過巧妙處理,往往會呈現(xiàn)出很多亮點,使課堂教學真正獲得有意義的、預設(shè)外的生成。同時會給學生主動探究的機會,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對語文更加感興趣,從而更主動、快樂地學習語文。
行為跟進:課后,筆者去問這位學生:“你還想說什么?。俊彼f:“我想問老師這兩個字有什么區(qū)別?”是啊,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達到我們的目標嗎?聽了學生的話,筆者想象著另外一個課堂:
師:同學們,“提”和“題”怎么區(qū)別呢?
生:“提”和“題”,字形結(jié)構(gòu)不同。
師:小腦筋動一動就能找出它們的區(qū)別。大家還可以試著從字意上去想一想。
生:“出題”和“問題”中的“題”與練習有關(guān)。
生:這個字可以組詞:題目、難題。
生:課堂上“提問”時要先舉手,所以這個“提”與手有關(guān)。
生:這個“提”可以組詞:提水、提起。
三、當學生有獨到的見解時,教師應細心分辨,啟發(fā)引導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蓖粋€教學內(nèi)容,不同教師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見地。在新課程理念下,提倡教師要有自身的教學風格,但對教材的研讀和感悟是第一步。更提倡學生有自己的思想,但不能遠離文本的精神核心。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內(nèi)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了新課堂的脈搏,才能有效實現(xiàn)教學“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教學案例:
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讀著讀著,一位學生明顯地目光一閃,欲言又止。
師:你有什么話要說嗎?
生(很激動):課文中說烏鴉找到一片肉,叼回來,站在窩邊的樹枝上,心里很高興。烏鴉既然已經(jīng)飛回到窩邊的樹枝上,干嘛不到窩里去喂孩子,偏要等狐貍來騙他?
這么一說,學生紛紛附和。
生:對呀,小烏鴉肯定餓了,烏鴉媽媽怎么會有心思跟狐貍聊天呢?
師:說的還真有點道理。你們覺得課文不妥,有沒有更好的寫法呢?
學生熱情高漲,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小手如林。最后形成大致意見:烏鴉飛累了,停歇在半路的一棵樹上,心里很高興。一只狐貍過來……
反思:這一案例中的美妙生成,很顯然是這位教師敏銳觀察、適當尊重、細心分辨、激勵啟發(fā)、相機誘導的結(jié)果。這一過程通過師生、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使學生獲得了對文本意義上的建構(gòu)。而這個意義既有其個性、獨特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標準的一面。這不正是語文教學所倡導的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給他陽光、雨露,就會發(fā)芽。教師的思想決定了行動,行動決定了效果。讓我們真正學會尊重學生,做好教學中的引導者,來“點亮”孩子人生中的每一堂課。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縣回民小學? ? 7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