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培
【摘 要】目的:探討在接受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治療患者圍手術期實施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方法:對我院特定時段內治療的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患兒20例展開研究,根據護理措施的差異將其分為2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的為對照組,圍手術期實施護理干預的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患兒重癥監(jiān)護室住院時間、護理后兩組患兒房室傳導阻滯、合并房室間隔缺損率、心功能較差人數。結果:觀察組重癥監(jiān)護室住院時間(10.56±1.23)d,房室傳導阻滯1例。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新生兒完全性大動脈轉位圍手術期實施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 新生兒;完全性大動脈轉位;圍手術期;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2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189-01
完全性大動脈轉位主要是由于主動脈肺動脈發(fā)錯位畸形所導致的,該病屬于新生兒常見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臨床死亡率高達90%。大動脈調轉術是現階段臨床治療完全性大動脈轉位的主要治療手段,但是該術式操作復雜,且需要患兒良好配合進行治療,因此圍術期對患兒開展的護理措施至關重要[1]。本文旨在研究對實施完全性大動脈轉位術治療的患兒圍手術期實施相關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特選取特定時段內的20例展開研究,現做報道:
1 基線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5月內治療的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患兒20例展開研究,根據護理措施的差異將其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5:5,年齡2-45天,平均(40.23±2.58)天;體重3.1-4.9kg,平均體重(4.15±0.50)kg;對照組:男女比例為6:6,年齡1-45天,平均(40.23±3.55)天;體重3.2-4.8kg,平均體重(4.00±0.44)kg;對比分析22例患兒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可以支持下文中的統(tǒng)計學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嚴格按照本院規(guī)章制度開展護理工作,并確保在無菌條件下進行。
觀察組:圍手術期實施護理干預:(1)術前護理:心理護理(家屬):與家屬取得充分良好溝通,減輕心理負擔,確保家屬可以更好的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此次手術治療。常規(guī)護理:對患兒進行抗菌素皮試,面罩吸氧提高血氧飽和度,術前進行常規(guī)外科各項心臟檢查。并保存好檢查數據,方便同術后進行對比。術前禁食,術前4h禁水。(2)術中護理:護理人員術前準確交班,仔細并準確傳達患兒信息,提前將此次手術所需器材及藥品準備好,術中全力配合麻醉醫(yī)生進行動脈穿刺、固定等,術中嚴密檢測患兒各項生命體征;幫助醫(yī)生固定好患兒全身體位。術后配合醫(yī)生做好轉運工作。在患兒進入病房使輔助呼吸,將患兒運送至監(jiān)護病房后檢查好氣管插管,并做好詳細記錄。(3)術后護理:定時檢測患兒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準確掌握心肌阻斷時間、轉機時間等。密切觀察檢測管道功能狀態(tài)以及是否通暢,維持正常動脈壓水平。嚴格控制好患兒病房環(huán)境,確保干凈整潔并調整溫濕度,與患兒家屬及時溝通以便消除家屬緊張焦慮情緒。謹遵醫(yī)囑,給予患兒呋塞米、地辛高、氯化鉀等常規(guī)藥物。如若患兒出現任何異常情況,則立即上報醫(yī)生并展開救助措施。患兒出院后叮囑家屬盡量喂食高蛋白、高熱量及高維生素食物,少飲多餐;確保患兒正常生長發(fā)育。指導家屬在一年內盡量確保不帶患兒去環(huán)境嘈雜和空氣質量差的公共場所,避免呼吸道和腸道感染[2-3]。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兒重癥監(jiān)護室住院時間及相關并發(fā)癥(房室傳導阻滯、合并房室間隔缺損率、心功能較差人數)發(fā)生率[4]。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此次研究中所產生的全部數據一律納入SPSS23.0軟件做計算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數據之間的比值分別用x2、t檢驗,若對比比值p<0.05,則可以判定此次研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比成立。
2 結果
觀察組患兒重癥監(jiān)護室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房室傳導阻滯、合并房室間隔缺損率、心功能較差人數明顯少于組間(P>0.05),差異顯著,統(tǒng)計有意義。見表1:
3 討論
完全性大動脈轉位屬于臨床常見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完全性大動脈轉位具體是指主動脈、肺動脈對調位置,導致主動脈瓣不在肺動脈瓣右后而出現在右前并接右心室,肺動脈瓣在主動脈瓣的左后,接左心室。但是左右心房心室位置及關系不變。肺循環(huán)氧合血無法有效進入體循環(huán),導致患兒出生后血氧飽和度過低給予,極易發(fā)生缺氧、酸中毒而直接死亡。
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貫穿于術前、術中、術后,大量研究證明在圍術期采取相關的護理干預措施效果顯著,可最大程度上保證手術成功,對于患兒后期恢復也有益,并且可以顯著降低和較少后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整體降低患兒臨床死亡率[5]。
綜上所述,患兒年齡小、病情重,加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術操作較為復雜,所以患兒后期并發(fā)癥多,因此在圍手術期給予護理干預措施效果顯著,在護理每一環(huán)節(jié)給予預防感染措施,確?;純阂粤己脿顟B(tài)接受手術治療,全面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因此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麗影.新生兒完全性大動脈轉位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3):126-127.
[2] 羅雯懿,何萍萍,管詠梅,等.完全性大動脈轉位術后患兒經口喂養(yǎng)不良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6):677-680.
[3] 殷志媛,劉彤,于浩,等.室間隔完整型大動脈轉位患兒的圍術期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23(12):53-54.
[4] 楊菊先,王旭,李勝利,等.新生兒完全性大動脈轉位的圍手術期管理[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12(s1):127-127.
[5] 楊俊茹.新生兒完全性大動脈轉位矯治術的循證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旬刊,2017.25(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