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的官場京債與地方吏治

      2018-02-13 07:06:10
      關(guān)鍵詞:吏治借貸官員

      江 曉 成

      (福建師范大學(xué) 社會歷史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明代的官場京債與地方吏治

      江 曉 成

      (福建師范大學(xué) 社會歷史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京債,又名京賬、官債、官吏債,在明代主要是指官員在京城所借的高利貸。明朝初期,政府一度希望通過道里費和賞賜制度來遏制官員借貸京債的現(xiàn)象,但是這一政策收效甚微,不久即為政府所放棄。從明朝中期開始,京債問題愈演愈烈,而朝廷于嚴刑峻法之外,并無具體的解決措施。這些借貸京債的官員一旦外任臨民,在債務(wù)壓力之下,多有非法索取民間資財?shù)那闆r,甚至有因此與地方吏役通同為奸者,由此導(dǎo)致了地方吏治的敗壞。

      明朝;京債;官債;官吏債;高利貸;地方吏治

      京債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特殊形式的高利貸,中晚唐時期見諸記載,從明代開始漸成蔓延之勢,從而廣為人知。因此,從明末清初開始,諸多著名的考據(jù)學(xué)者和歷史學(xué)家,如顧炎武[1]、趙翼[2]卷27,p454、呂思勉[3]、陳登原[4]等,均對京債的概念及源流做了札記式的考察。現(xiàn)當(dāng)代學(xué)者對明代京債的研究成果較少:葉世昌[5]以朝代為綱,考察了唐宋、明代和清前期三個時段的京債存在狀況,但為篇幅所限,對明代的論述過于簡略;劉秋根、楊貞[6]探討了明代京債經(jīng)營者的身份,認為城市富商和官僚是經(jīng)營京債的主體;此外,趙毅在考察明代豪民私債時,將官吏視為四種借債群體之一,并提及因為官員借債導(dǎo)致的吏治腐敗問題。[7]既有研究主要在考察明代京債經(jīng)營者的身份,對京債存在的狀況也有簡述。尤其是,由于以往研究者對京債的定義存在分歧,從而導(dǎo)致了論述時舉證寬泛程度的迥異。筆者不揣淺陋,在考察唐代至明代京債概念演變的基礎(chǔ)上,力圖給京債做一嚴格的定義,并論述明代官場京債的存在狀況與政府對策、官員借貸京債對地方吏治的影響,以求方家指正。

      一、京債的概念及其演變

      何為京債?以往的研究者并未達成統(tǒng)一的定義。以前引論著為例,葉世昌認為:“京債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高利貸,是指京中的高利貸者放債給在京的新選官吏,待到任后歸還。據(jù)史書記載,京債始于唐代。”[5]而劉秋根、楊貞認為:“京債,在明清文獻中,主要指士人或官員因赴考、赴選、在京候選、生活、赴任而借債?!盵6]可見,學(xué)者對京債借貸者的身份(是否官員)、借貸的地點(是否京城)以及借貸性質(zhì)(是否為高利貸)等界定均有很大的分歧。

      研究必自正名始。考之史冊,“京債”一詞的概念隨著時代的演變有一個逐漸擴展的過程。鑒于近世學(xué)人普遍將這一概念溯源到《舊唐書·武宗本紀》,茲摘錄如下:

      (會昌二年)二月丙寅,中書奏:“準元和七年敕,河?xùn)|、鳳翔、鄜坊、邠寧等道州縣官,令戶部加給課料錢歲六萬二千五百貫。吏部出得平留官數(shù)百員,時以為當(dāng)。自后戶部支給零碎不得,觀察使乃別將破用,徒有加給,不及官人,所以選人憚遠,不樂注受。伏望令部都與實物,及時支遣。諸道委觀察判官知給受,專判此案,隨月支給,年終計帳申戶部。又赴選官人多京債,到任填還,致其貪求,罔不由此。今年三銓,于前件州府得官者,許連狀相保,戶部各借兩月加給料錢,至支時折下。所冀初官到任,不帶息債,衣食稍足,可責(zé)清廉。從之。[8]卷18,p589-590

      此處所言“選人”,即候選補缺官員之謂。所言“赴選官人多京債”,其“赴選官人”即候選得缺的官員,或者說是新選官員。據(jù)此可知,在唐武宗的時代,新選官員多在京城借債,到任之后還債,這種債務(wù)稱為“京債”。這里雖然未提及所借之債的利率問題,但文中有“息債”之稱,則其性質(zhì)為高利貸則無疑。由此我們可以斷言,此處所言京債有以下三種特征:第一,從債務(wù)發(fā)生地點來講,借貸關(guān)系發(fā)生在京城,故名為京債;第二,從債務(wù)人的身份來看,是為新選官員;第三,從利率上講,這屬于高利貸。

      唐代已存京債,事無可疑。但京債之名,可能最早見于五代后晉時所修《舊唐書》。故當(dāng)唐代之時,是否有京債之名,實為可疑。即以《舊唐書》本條史源而論,恐當(dāng)為唐武宗朝宰相李德裕之《論河?xùn)|等道比遠官加給俸料狀》:

      選人官成后,皆于城中舉債,到任填還,致其貪求,罔不由此。其今年河?xùn)|、隴州、鄜坊、邠州新授比遠官等,望許連狀相保,戶部各借兩月加給料錢,至支給時除下。所冀初官到任,不帶息債,衣食稍足,可責(zé)清廉。[9]卷12,p10

      李德裕文本中并未用京債之名,他所言的債務(wù)人,即是指新選官員。而在宋人王溥所撰《唐會要》中,仍照錄了李德裕的原文[10]卷92,p1668-1669。通過三者對照,可知《舊唐書》有轉(zhuǎn)變用語之處。可以推測的是,至遲在五代時期,京債已成為常用詞匯,故《舊唐書》的撰者將李德裕所言“城中舉債”改寫并簡稱為“京債”。據(jù)筆者所見,關(guān)于五代時期的記載中即有“京債”這一用語,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侍中郭崇韜奏:“每年南曹及三銓停滯,多及周歲,致選人廣作京債,經(jīng)費倍多。致其到官,必不廉慎?!盵11]卷632,p757可見,這些新選官員不僅在得官之后借貸,而且在候選階段已開始借債了。

      晚唐五代的京債已如上述。宋代的京債,葉世昌已做了很好的考察,其情狀大概與晚唐五代類似,在此無需贅述。從晚唐到宋代,京債概念不出以上所歸納的三種特征,我們可以定義如下:新選官員于候選階段或得官之后在京城所借的高利貸。元代高利貸資本發(fā)達,尤為著名的有“羊羔兒利”和“斡脫錢”等稱,但目前尚未見京債之名。其時官員受高利貸盤剝之酷,史書有征,但或因其借貸地點不明,故不可一概稱為京債而已。*參見鄭天挺:《鄭天挺元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84-87頁;熊正文:《中國歷代利息問題考》第6章《元代高利貸之情勢》,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93-102頁。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提及:“官員聽選之在京者,宜早與銓注,即令赴任。聞久住客邸者,日有所費,甚至空乏,假貸于人,昔元之弊政,此亦一端?!盵12]卷111,p1841-1842據(jù)此看來,元代之京債,恐有甚于唐宋者。

      從明代開始,京債一詞大量出現(xiàn)于史籍之中,其概念也有所擴展,尤其債務(wù)人的身份擴展到各色人等。即以定義京債的工具書為例,其中多有引述明武宗時期地方朝覲官借京債以賄賂劉瑾的記載,茲征引如下:

      (正德四年)命給事中張禬……查盤南北直隸及浙江諸省錢糧。先是,諸司官朝覲至京,畏瑾虐熖,恐罹禍,各斂銀賂之。每省至二萬余兩,往往貸于京師富家,復(fù)任之日,取官庫所貯倍償之,其名為京債。上下交征,恬不為異。[13]卷46,p1056

      因劉瑾擅權(quán),地方朝覲官員為避禍,不得不在京城借高利貸以相取媚,然后回任償還。這里所言京債,其債務(wù)人身份不再是新選官員,而是現(xiàn)任的地方高官。換言之,借貸京債的官員并非局限于新選官員,任職多年的官員亦不免受高利貸的盤剝。

      在明代,官員自然是借貸京債的主體,但不止于此。見諸史冊者,主要還有監(jiān)生京債與漕運京債等名目。關(guān)于監(jiān)生借貸京債,明代已入律例之中,萬歷年間舒化等重修《問刑條例》規(guī)定:“聽選官吏、監(jiān)生人等,借債與債主及保人同赴任所,取債至五十兩以上者。借者,革職;債主及保人,各枷號一個月發(fā)落,債追入官?!盵14]384可見,明代的監(jiān)生借貸京債的情況也比較普遍,故其律例與官員相同。原因或許是,明代的監(jiān)生有資格出任低級官員,故這樣使用不甚偏離京債的原初概念。

      關(guān)于漕運京債,見諸明人奏議者甚多。明人所編《明經(jīng)世文編》和《名臣經(jīng)濟錄》論述漕運積弊,多有提及京債,在此不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明萬歷年間聶紹昌《收兌議》,對此有很好的總結(jié):“其在旗軍,則利歸旗甲,不過恣一時之浪費。及至兌米入船,中途浥爛,反累運官揭債賠補?;匦l(wèi)之日,累小軍,扣除月糧,以抵京債。此不平之在軍者也。其在糧長,諸用不貲,常至賣產(chǎn)鬻業(yè),盡蕩其家?!盵15]267簡言之,明代漕運,分軍運和民運,漕糧到京之后,因沿途損失或接收部門的勒索,運軍與解戶不得不在京城借高利貸,回任或回籍之后償還,此為漕運京債。*明代漕運在永樂和宣德時期逐漸改為軍運,但作為漕運一部分的江南五府白糧始終實行“民收民解”制度。故漕運京債的債務(wù)人既有運軍,亦有解戶。關(guān)于明代漕運及漕運京債問題,參見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黃仁宇:《明代的漕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此外,明代的一些記載中,將京債的債務(wù)人指向其他非官員群體,在此不為列舉。這種用法將京城的高利貸一概稱為京債,由此帶來了京債概念的擴大化。但是,我們也需留意,這種擴大化的概念并不占主流。前述諸位為京債做札記的學(xué)者,都將京債的債務(wù)人明確為官員。顧炎武說:“赴銓守候,京債之累,于今為甚。”[16]卷28,p1647趙翼曰:“至近代京債之例,富人挾資住京師,遇月選官之不能岀京者,量其地之遠近,缺之豐嗇,或七八十兩作百兩,謂之扣頭。甚至有四扣、五扣者,其取利最重?!盵2]卷33,p577呂思勉、陳登原雖然未曾定義,但二位的研究繼承自顧炎武和趙翼,所舉案例中的債務(wù)人也均為官員。綜合以上札記,結(jié)合明代的官私記載,并考察相關(guān)文學(xué)作品,不妨可以斷言:明代所謂京債,主要是指官員在京城所借的高利貸。這種京債具備三種要素:借債地在京城、債務(wù)人為官員、債務(wù)性質(zhì)為高利貸。為了與其他非主流京債區(qū)分,我們不妨將具備這三種特征的借貸稱為官場京債。

      二、明代官場京債之名目

      關(guān)于明代的官場京債,見諸記載者,主要有“京債”“京帳(賬)”“官債”“官吏債”“官利債”等稱呼。

      第一,京債。這是官私記載中最常用的詞匯。除前引資料外,茲以文學(xué)作品為佐證。明代小說《醉醒石》中,魏進士在京守候期間借債不少,赴任之后,太太罵他:“圖名不如圖利,你今日說做官好,明日說做官好,如今弄得還京債尚不夠?!盵17]109在另一部明代小說《貪欣誤》中,京城富豪張?!案幻麖V布,凡四方求選之人,皆來借貸并尋線索”,人稱張侍溪家。小說中有彭監(jiān)生在京候選,房主告訴他:“這里惟張侍溪家錢最多,專一放京債。”[18]223

      第二,京帳(賬)。在古漢語中,“帳”“賬”“債”相通用,故京帳(賬)實際上就是京債的變相說法。筆者所見較早使用這一詞匯的記錄出自明末的兩位文學(xué)家傅山和丁耀亢。在傅山晚年創(chuàng)作的雜劇《紅羅鏡》中,作者借麻子龜與老鴇兒劉福子之口,痛罵債官:“小的們原是借銀子買好粉頭,還得粉頭賺錢還賬……就像那選官的,借下京帳買好缺。買得好缺,到了任就打嚇賺錢。不然那討京帳的,屯在衙門上喊叫逼勒?!盵19]在丁耀亢的雜劇《赤松游》中,縣官胡圖感慨說:“地方殘破,一日狀子告不了兩紙,連原被證俱罰做不應(yīng),也不勾還京帳的?!薄拔覍W(xué)生費了許多銀錢力量,弄得一身京帳?!盵20]824

      第三,“官債”“官吏債”“官利債”。與“京帳”基本出現(xiàn)于文學(xué)作品中不同,官債、官吏債、官利債不僅為小說、戲曲所用,而且進入了官方的記載,成為與京債并稱的官方用詞。在明代著名的世情小說《金瓶梅詞話》中,就多有西門慶“放官吏債”的描述。*小說第3回中,即借王婆之口介紹西門慶“放官吏債結(jié)識人”;第7回,媒婆薛嫂介紹西門慶時說:“便是咱清河縣數(shù)一數(shù)二的財主,西門慶大官人。在縣前開著個大生藥鋪,又放官吏債。”第69回,文嫂為描述西門慶有錢,首先即提及他“家中放官吏債”;第32中,即有新選驛丞吳典恩央應(yīng)伯爵為中人,向西門慶借債之事。蘭陵笑笑生著,陶慕寧校注《金瓶梅詞話》,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38頁、第69頁、第352-355頁、第889頁。這部以宋寫明的小說,大概反映的是嘉靖時事。在明代小說家凌濛初編著的《拍案驚奇》中,京城富商張全“專一放官吏債”[21]卷22,p271。諸多文學(xué)作品中對官債的描述,可見在當(dāng)時這已成為一種廣為人知的現(xiàn)象。官方使用這些詞匯的記載甚多,請參后文。

      綜上,京債、官債是明代稱呼官員在京借欠高利貸的常見用語。這兩類詞匯,一以借債的地點命名,一以債務(wù)人的身份命名,都展示了這種特殊高利貸的某一面向。其他如官吏債、官利債、京帳等稱呼,都是由此衍生出的詞匯。

      三、明代官場京債的實態(tài)與政府對策

      明代官場京債之普遍,前引諸多文學(xué)作品從側(cè)面可證。在此,本文通過最直接的官方記載,來考察其存在實態(tài)以及政府對策。

      官場京債問題在晚唐出現(xiàn),此后并不因為改朝換代而消失。前引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對中書省的指示,即可見明初就有候選官員借貸京債的現(xiàn)象。明太祖的對策是,讓中書省盡快授官、即令赴任,并“自今銓選之后,以品為差,皆與道里費。仍令有司,給舟車送之,著為令”[12]卷111,p1841-1842。事實上,起自民間的朱元璋,對元朝官員借貸私債而到任貪瀆的現(xiàn)實早有反思,此前已出臺政策嘗試解決問題。*吳元年(1367),政府規(guī)定新任地方官的賞賜及道里費制度。其道里費,知府以至典史,從白銀五十兩遞減至十兩;賞賜更別有深意,不僅官員本人有文綺、絹、布等賞,官員父母、妻子、長子亦有對應(yīng)的賞賜。洪武元年(1368)規(guī)定,對新任府州縣官,賜白金一十兩、布六匹。見《明太祖實錄》卷24,第348-349頁;卷30,第534頁。

      明太祖的務(wù)實政策在一定時期內(nèi)確實起到了良好作用,而明初百年吏治澄清,官員多奉職守法,借貸京債之事縱不可謂無,但并未成嚴重問題。*趙翼排比《明史》傳記資料,并引《明史·循吏傳》序言,認為明初“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小廉大法,幾有兩漢之遺風(fēng),且駕唐宋而上”;吏治敗壞始于嘉靖、隆慶以后。參見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訂補本)卷33《明初吏治》,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759-760頁。但是,正所謂法久弊生,從明中期以來,隨著吏治的敗壞,京債問題開始凸顯,而道里費等制度也不知何時開始不復(fù)存在。嘉靖時官員黃光升在列舉明太祖朝上述政策后,感慨說:“國初盡體臣之道,嚴贓吏之誅,蓋并行而不悖者。迨后淹于候選,困于道途,厚揭債利,取償于官,犯者既多,不可勝誅,旋致廢法矣?!盵22]卷8,p793可見,明初的這些制度逐漸失去效用,由于官員的候選周期有逐漸增長的趨勢,故候選借債、到任還債的情況也愈加普遍,導(dǎo)致“犯者既多,不可勝誅,旋致廢法”的困境,明太祖的苦心并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上述分析也得到官方記錄的實證。據(jù)《明實錄》,從明憲宗朝開始,政府開始對京債三令五申。成化六年(1470)吏部尚書姚夔等論銓選、考課制度日久弊生,故請申明禁約,其中論京債問題甚切:

      訪得聽選官吏、監(jiān)生人等,中間賢智之士固多,然亦間有無知不才之徒,蠅營狗茍,以圖僥幸,遂致小人窺伺,乘機哄誘?;蚣僬f浼托,求討某官某處,巧捏情狀,誆騙財物。幸而偶中,需索無厭。若或不成,亦侵其半。又有選后尋訪好處,官員鑿空駕說,勒取財物,沮壞選法,污累官府。又有恣行無賴,浪費己資,囊篋空虛,多方舉貸,擬約選后措還。及選榜一出,三五成群,奪收文憑,索要本利。只得又于有錢之家,立約借償,贖取文憑。甚者被其拘留,不得赴任。又有一等京城小人,專在部門打聽,舉放官債,臨行債主同到任所,以一取十。少者累年不足,多者終任莫償。[23]卷77,p1498-1499

      可見,官員在候選之時,除了日常花銷,尚有一些官員因生活奢侈或是為了打點關(guān)系而借債;也有官員是在得官之后為行賄而借債。而且,京城有人專門經(jīng)營針對官員的放債業(yè)務(wù),可見官員借貸京債現(xiàn)象的普遍性??紤]到京債問題嚴重影響吏治,因而政府根據(jù)吏部的建議,出臺法令嚴懲借貸京債的官員和出借京債者:“其有借人財物費用、及與債主同赴任所取償者,官與債主并發(fā)口外充軍”,并“令錦衣衛(wèi)密切訪察挨捕?!盵23]卷77,p1499-1500

      成化朝的嚴打京債政策,事實上并未收到預(yù)期效果。弘治元年(1488),又有官員奏稱:“吏部聽選官吏、監(jiān)生人等,守候日久,往往稱貸于人,名曰官吏債”,因而再次請求“仍將放債及借債者,通行禁約?!盵24]卷14,p352而正德時期,地方朝覲官借貸京債以賄賂劉瑾的情況已如前述,且“上下交征,恬不為異”??梢姡m然趙翼等傳統(tǒng)史家認為明代吏治敗壞始于嘉靖以后,但在成化、弘治、正德時期,京債問題已嚴重如此。

      嘉靖以后,權(quán)臣與宦官交相擅權(quán),政以賄成,吏治更為腐敗。官員之用舍黜陟,取決于賄賂之多寡。*關(guān)于明中期以后的權(quán)力格局與腐敗,趙翼做過系統(tǒng)的研究。參見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訂補本)卷33《明內(nèi)閣首輔之權(quán)最重》《明吏部權(quán)重》,第767-771頁;卷35《明代宦官》,第807-811頁。在這種背景下,大小官吏惟工于賄賂,借貸京債勢所不免。例如,在嘉靖朝嚴嵩擅權(quán)期間,即多有官員為避禍或謀缺而借貸京債的記載。嘉靖三十四年(1555),浙直總兵俞大猷因為不依附嚴世蕃,被誣陷逮赴京城、系錦衣衛(wèi)獄,“時有文武大臣以大猷忠勇,為國惜才,講解弗獲,乃助金千五百兩。大猷復(fù)自假貸,合為三千兩,以饋嚴世蕃,遂得不死。惟罷職,革冠帶,發(fā)大同立功”[22]卷28,p3373-3374。此為現(xiàn)任官員為避禍而不得不借貸賄賂嚴世蕃的明證。嘉靖四十一年(1562),御史鄒應(yīng)龍疏劾嚴嵩父子,其辭曰:“今歲三月揀選官員,有舉人潘鴻業(yè)者,欲得山東臨清州知州,自攜八百金,乃稱貸在京賈人一千五百金,托中書嚴鴻,以二千二百金送世蕃,竟除此官……竊念京師借貸,利半其本。如此官者,計速償,已不下三千金矣?!盵25]3523-3524此為候選官員借貸京債賄賂得官的明證。嚴嵩擅權(quán)二十年,前后受賄數(shù)百萬計,其賄金即多有來自官員借貸之京債。

      在晚明混亂的政局中,官場賄賂成風(fēng),借貸京債的現(xiàn)象只能是有增不減。萬歷九年,巡按御史范鳴謙建議:“宜敕新選官,不許借貸豪門,致赴任責(zé)收無措,橫肆誅求?!盵26]卷67,p2628萬歷三十一年(1603),吏科都給事中項應(yīng)祥說:“臣每見新官未任,而京債主人先已蜂聚其邑。官至之日,攘臂出入,莫敢誰何?!盵27]565-566可見當(dāng)時官員借貸京債現(xiàn)象的普遍性,以及京債債權(quán)人的勢力之大。所以到天啟五年(1625),又有官員疏請嚴查京債:請“敕五城御史,嚴禁債、保人等,舉放官債不得過五十兩。違者入官,債主、保人,悉照《大明律》治罪”[28]卷60,p2827-2828??梢娡砻鲿r期的京債有變本加厲之勢。但是,在嚴刑峻法之外,明政府并無其他解決措施,明代京債的泛濫問題始終未曾解決。

      四、從彈劾案看明代官場京債對地方吏治的影響

      “京債”這一用語首次見于史冊,即伴隨著朝廷對借債官員操守的擔(dān)憂。顯然,官員在債務(wù)壓力下,更容易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相對于在京任職,借債的官員一旦外任有臨民之責(zé),難免不借機朘削民間,從而對地方吏治造成惡劣影響。這也是為何明代朝野的關(guān)注主要集中在外任官員借貸京債的問題上。正如明人所感慨:“(債官)未出國門一步,先樹貪官之根。若到地方之后,那(哪)肯做愛民之事。此吏治之日污、銓政之日壞也。”[29]817

      明人對官員借貸京債行為與地方吏治的關(guān)系有很多論述。例如,萬歷十六年(1588),御史俞咨禹報稱,新科進士在京候選,多有借貸京債者:“或罄篋以用,或重利以借,或謟求于富貴大賈,或干謁于豪室權(quán)門,必求充所用然后已。一岀官郡邑,則舉揭債之商賈、權(quán)豪已接踵而劵取矣。手足無措,志氣不揚。始為抵債之謀,繼為肥家之計。日甚一日,恬不知恥。蓋必至于縱已之欲,重百姓之禍,雖上負國恩、下負所學(xué),不恤矣?!盵30]597可見,官員一旦為債務(wù)所迫,很可能逐漸失去廉恥之心,以政治權(quán)力攘奪經(jīng)濟利益,為害地方。又如,崇禎帝曾慨嘆:“近聞選官動借京債若干,一到任所,便要還債。這債出在何人身上,定是剝民了。這樣怎的有好官,肯愛百姓?!盵31]卷48,p1050顯然,外任債官可以臨民,在京借欠的債務(wù),正是通過到地方剝削民脂民膏來償還??傊实酆凸賳T們都認識到,借貸京債的官員一旦外任,迫于債務(wù)壓力,具有壓榨百姓、朘削民脂的動機。

      如果說以上還僅是推論,那么,明代的諸多彈劾案則從正面證實了所言非虛。外任官員為償還京債而魚肉百姓,其肆虐有出乎想象者。如前所述,明代京債問題尤以晚明時期嚴重,于此略陳明季天啟、崇禎兩朝數(shù)則案件,以概其余。

      天啟初年,房可壯受命以御史巡按直隸、督理兩淮鹽課。在任期間,他有兩份彈劾題本涉及官員的京債問題。其一為彈劾原任定遠縣知縣陳九成,其罪狀之一是:“到任月余,有京人來縣討債,住歇朱合家,與腹吏包選,合謀替還京債七百兩。致本官溺二惡為腹心,凡事任其詐騙,該縣貧富無不受害?!盵32]520可見,該知縣雖然并未直接為還債而搜刮民脂,但代替還債者在其庇護下狐假虎威,為害一方。又一為彈劾池州府知府胡芳桂,其罪狀之一是:“因京債逼迫,托腹吏毛鳳超等,往富民趙尅、富監(jiān)、崔見洲家,各借銀二百兩償債。”[32]567據(jù)此,該知府為償還京債,向治下屬眾借貸。因為向治下屬民借債的行為跡涉勒索,為明政府明令禁止,所以該知府的行為已屬違法。結(jié)合下文朱燮元的彈劾案,也可見這種所謂借貸,事實上是勒索。

      天啟年間,朱燮元總督四川,其施政奏疏,后人輯錄為《督蜀疏草》,其中多有彈劾債官者。天啟二年(1622)《議處不肖有司疏》彈劾知縣三名,其中兩人有為償京債而肆虐百姓之實:“夾江縣知縣董繼舒……最可恨者,京債逼迫,貸僧因準因羅不遂,而生事拷斃?!薄暗だ饪h知縣葉日新……到任取庫銀五百兩,填還京債;鎖拿收頭王中秉等,無端夾打,逼令代賠。是以公庭開騙局也?!盵33]112-114天啟三年《議處貪殘庸劣有司疏》彈劾知州、知縣四人,其中兩人有京債問題:“綿州知州崔含輝……借欠京債甚多,山西客人王旌等索償紛紛,煩言嘖嘖。本官具揭,明言于司道。此一臣者,官箴大壞,民怨?jié)M盈,多命含冤,道路以目?!薄凹鱼暢啥几?、管中江縣事鐘文熖……本官囗京債,有心腹盛訓(xùn)、夏宗、舜牮稟,重犯盛如柏積有家財,借銀三百兩還債。本犯不與,登時取岀打死,申報監(jiān)故?!盵33]252-255天啟四年《查參貪穢有司疏》彈劾通判、知縣各一名,其中:“夔州府通判李心得……本官討京債客至州,用圖書帖,與州民李南廷……等二十余名,每名借銀一百兩、或送五十兩、或二三十兩不等?!盵33]274-276可見,在三年之間,四川即有五名州縣官因償還京債而肆虐,勒索部下民眾;而其中三人竟然因勒索不遂,無端拷打百姓,致死人命兩條,此類暴行令人發(fā)指。豈四川之官獨貪?蓋舉國皆然。外任債官之濫取民財,于此可見。

      崇禎初年,河南巡按吳甡在彈劾腐敗官員的奏疏中稱,汝寧府真陽縣知縣黃某,“那(挪)錢糧以還京債”[34]98??梢姽賳T為償還京債,尚有挪用庫帑的行徑。崇禎十二年(1639),據(jù)兵部題本,西寧知縣謝天申的諸多劣跡中,包含兩條與京債相關(guān)者。其一為:“其初任時多取京債,到任即有索者填門,本官無以應(yīng),私屬吏書、門皂為之羅事。”其二為:“其湊還京債,計策無措。聞庫吏石應(yīng)秋、書手區(qū)卓身家頗厚,借秋等那(挪)移錢糧一千二百兩,索要銀五百兩,方免申究。秋等不肯饋送,始申累二人追究。”[35]可見,官員為償還京債,存在與屬下吏役伙同為奸的嫌疑。

      以上所述彈劾案并非天啟、崇禎年間的個例。地方官員因負欠京債而貪瀆的記載見諸明人奏疏者甚多,例如楊一清、王以寧、戴澳等官員的奏疏中均有相關(guān)彈劾案的題本稿件。*參見楊一清:《關(guān)中奏議》卷1《一為黜罷不職官員以修馬政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28冊,第5-7頁;王以寧:《東粵疏草》卷5《糾劾有司備察疏》,《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69冊,第270-281頁;戴澳:《杜曲集》卷5《覆任縣知縣梁某革職元氏知縣劉某調(diào)簡》,《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1冊,第212頁。

      綜上,我們可見官員借貸京債行為與官員貪瀆之間的關(guān)系。正如明末人楊士聰論官員借貸京債之困境所言:“在京職猶知節(jié)嗇,若選得外官,其實不能無所費……京中債主亦以金錢,恣其所用,未岀京而負債多以千計矣。欲其居官廉介,安可得乎?故肆者遂玷官箴,謹者亦將坐困。究至吏治、人才,兩受其敝?!辈⑴e例說:“余州亦選一新守,只身而來,有京債七人隨入衙中。未數(shù)月而被論以去。其人能文,又謹飭自愛,而受累如此,則其余可類推矣?!盵36]卷3,p174可見,外任官員若為京債所迫,不改其衷者能有幾人?由此而肆行貪瀆者固不論;即“謹飭自愛”者,也受累無窮,其焦灼不安、進退失據(jù)之狀,明人畬自強有生動的描?。骸叭艚鑲^多,任后為債主所逼,欲濁不能、欲清不得,最苦莫大于此?!盵37]2

      五、結(jié) 語

      傳統(tǒng)中國的選官制度,經(jīng)歷了早期的世卿世祿制、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到唐宋之后逐漸步入以科舉為主要選官途徑的時代。科舉制以公平競爭為特色,由此大批寒門士子通過科第步入仕途。京債從唐代開始出現(xiàn),正是官員出身不再取決于門第之后而伴生的現(xiàn)象。當(dāng)官吏并不一定擁有強大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自不免為赴選、赴任而借債,由此有因債務(wù)而貪瀆者。唐政府從吏治出發(fā),曾出臺新選外任官員預(yù)支俸祿的制度,試圖解決初仕者的財務(wù)困境。

      及至明代,不僅新選官員有借貸京債的情況,久于官場者也不免受到京債的盤剝。在明朝初期,朱元璋鑒于元代的教訓(xùn),曾一度給予新選外任官員一定的道里費,并賞給物品,希望通過物質(zhì)的彌補來遏制官員借貸京債的現(xiàn)象。但是,隨著銓選周期的延長,以及官場腐敗等問題,這一政策收效甚微,大概不久之后即已停止。從明朝中期開始,京債問題愈演愈烈,而朝廷于嚴刑峻法之外,并無具體的解決措施。這些借貸京債的官員在外任臨民之后,迫于債務(wù)壓力,多有非法索取民間資財?shù)那闆r,由此導(dǎo)致了地方吏治的敗壞。

      [1] 顧炎武.京債·居官負債[M]//日知錄校注:卷28.陳垣,校注.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7:1647-1650.

      [2] 趙翼.陔余叢考[M].欒保群,呂宗力,校點.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3] 呂思勉.燕石續(xù)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57-58.

      [4] 陳登原.京債官債[M]//國史舊聞:卷29.北京:中華書局,2000:188-190.

      [5] 葉世昌.中國古代的京債[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xué)學(xué)報,1998(3):62-64.

      [6] 劉秋根,楊貞.明清“京債”經(jīng)營者的社會構(gòu)成——兼論帳局及放帳鋪[J].河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2):13-19.

      [7] 趙毅.明代豪民私債論綱[J].東北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6(5):35-44.

      [8]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 李德裕.李文饒集[M]//四部叢刊初編本:第121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

      [10] 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11] 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2] 明太祖實錄:第3冊[M].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3] 明武宗實錄:第34冊[M].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4] 懷效鋒,點校.問刑條例[M]//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5]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3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16] 顧炎武.日知錄校注[M].陳垣,校注.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7.

      [17]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

      [18] 佚名.貪欣誤[M]//中國古代孤本小說集:第1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19] 趙尚文.傅山及其雜劇《紅羅鏡》[J].戲曲藝術(shù),1992(3):66-68.

      [20] 丁耀亢.赤松游[M]//丁耀亢全集(上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1]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M].長沙:岳麓書社,2010.

      [22] 黃光升.昭代典則[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3.

      [23] 明憲宗實錄:第23冊[M].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4] 明孝宗實錄:第28冊[M].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5] 鄒應(yīng)龍.貪橫蔭臣欺君蠹國疏[G]//陳子龍,等輯.明經(jīng)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26] 夏燮撰,沈仲九點校.明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7] 項應(yīng)祥.敬陳八事以挽弊政疏[G]//吳亮輯.萬歷疏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8] 明熹宗實錄:第69冊[M].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9] 高汝栻輯.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錄[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0] 俞咨禹.肅臣綱挽士習(xí)疏[G]//朱吾弼.皇明留臺奏議.濟南:齊魯書社,1996.

      [31] 孫承澤著,王劍英點校.春明夢余錄[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32] 房可壯.房??褪逃鑋M]//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3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3] 朱燮元.少師朱襄毅公督蜀疏草[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6.

      [34] 吳甡.柴庵疏集[M].秦暉,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35] 杜春和,耿來金,張秀清.天啟崇禎年間檔案史料選載[J].歷史檔案,1984(4):3-15.

      [36] 楊士聰.玉堂薈記[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37] 佘自強.治譜[M].1639(明崇禎十二年)胡璿??瘫荆袊鴩覉D書館藏.

      2017-06-30

      江曉成,歷史學(xué)博士,福建師范大學(xué)社會歷史學(xué)院,講師。

      K248

      A

      1673-9841(2018)01-0157-08

      責(zé)任編輯 張穎超

      猜你喜歡
      吏治借貸官員
      領(lǐng)導(dǎo)決策信息(2017年13期)2017-06-21 10:10:43
      孫中山的吏治思想與實踐
      資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2:07:07
      官員在線
      官員在線
      官員在線
      民間借貸對中小企業(yè)資本運作的影響
      信息不對稱下P2P網(wǎng)絡(luò)借貸投資者行為的實證
      秦漢魏晉時期的吏治與官德
      況鐘為官之道芻議
      《語書》對于當(dāng)今吏治的借鑒意義
      枣强县| 临清市| 宜丰县| 临澧县| 阳城县| 博客| 开鲁县| 伊宁县| 桓台县| 宝清县| 集安市| 松阳县| 江门市| 呼图壁县| 长治市| 卢龙县| 安国市| 女性| 宁陕县| 腾冲县| 虞城县| 云阳县| 南召县| 乳山市| 卢氏县| 汝州市| 聊城市| 中卫市| 枝江市| 伊川县| 绵竹市| 连城县| 都安| 澜沧| 鹰潭市| 噶尔县| 淄博市| 五华县| 长春市| 攀枝花市|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