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麟斐
內容摘要:90年代以來,國家教委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指導性改革要求,武漢地區(qū)高校順應要求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了改革。目前,武漢地區(qū)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十分復雜,改革取得的進展和程度也不一致。本文擬對武漢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調查研究,對其現(xiàn)狀的分析和研究將為調整大學英語改革策略提供有用的依據(jù)。
關鍵詞:武漢高校 大學英語 現(xiàn)狀 改革
一.引言
新世紀以來,國家教委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指導性改革要求,大學英語總在不斷求新、求變、求適應國家改革發(fā)展的大潮。近年來,高等學校飛速發(fā)展,國際交流越來越多,學生英語水平相應提高,大學英語改革的大潮來的比那一次都猛烈,可以說是顛覆性的。04年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和07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把四級要求變?yōu)榱艘话阋?,這說明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有一般基礎英語能力的大學生。另外,大學英語受學分的壓縮和去外語化思潮的影響,在有限的條件下如何發(fā)揮外語教學最大的功用,是大學英語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中國大學英語改革問題的探討呈現(xiàn)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姿態(tài)。重慶大學余渭深教授提出了大學英語應同時具備工具性、人文性和專業(yè)性;中山大學大學英語教學中心則在2010年“全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成果總結高層論壇”上提出了外語通識教育(ELE)可能成為外語教學一個重要轉折點;而復旦大學的蔡基剛教授則力主顛覆現(xiàn)有的外語教學理念和方法,從大學英語轉向學術英語(ESP),并建設英語學科。(蔡基剛,20)無論哪一種主張,都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任何改革的進行都離不開對現(xiàn)狀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擬對武漢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調查研究,對其現(xiàn)狀的分析和研究將為調整大學英語改革策略提供有用的依據(jù)。我校大學英語在順應時代步伐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借鑒學習其他高校大學英語改革成功的經(jīng)驗,深化大學英語改革。
二.研究方法
調查采用的方式是問卷調查以及口頭調研,擬調查武漢高校的普遍狀況。按J.McDonough & S. McDonough(1997)的調查方法,英語教學研究設計的問題應主要包括以下類型:事實性問題(如被調查者的年齡、性別等)、 是非型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是”或“不是”)、多項選擇、開放型問題(被試者作答的方式不限) 等等。因此,本調查報告問卷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被問卷者的基本信息,第二個部分為被問卷這所在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第三個部分為被問卷者所在高校教改模式和教改目標,第四個部分為被問卷者所在高校大學英語教師現(xiàn)狀。
筆者共發(fā)放100份問卷,回收73份有效問卷,涵蓋武漢多所高校,被問卷者年齡、性別、職稱分布均勻,能客觀反映武漢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現(xiàn)狀。除開問卷,筆者還與十余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交談,進一步了解了他們的想法。
三.結果和討論
1.大學英語改革的目標和模式
大學英語亟待改革,大學為何要教英語?大學生為何要學英語?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還沒有厘清。目前,大部分大學四六級的通過不再和學位掛鉤,但是學校和其它管理部門評價英語教學的效果仍舊是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必須關注和幫助學生通過四級,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還得順應各式各樣的學生需求,諸如工具性、人文性、專業(yè)性等等。導致大學英語老師不明方向,不知所措。
就大學英語改革的目標來看,本調查的結果表明,武漢地區(qū)大學英語改革的目標基本是以滿足學生工具性需求為主,在此基礎上輔以各種類型的課程滿足人文性需求,工具性對于教師學生均要求較高,很多學校沒有把這層面設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大部分學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涵蓋4學期,但是從課時量來看,差距較大,武漢大部分高校是48課時,多的高校達到了80課時每學期,少的只有32課時每學期。大學英語旨在提高學生的基礎英語應用能力,均以讀寫譯和聽說兩大板塊組成。由于四級題型的變化,聽力分值高,變化多,一直是學生最怕的項目。因此,武漢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包含一大塊的聽力課時,筆者認為這一則是幫助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聽力過渡,二則是適應現(xiàn)階段教育改革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
在后續(xù)課程方面,少數(shù)學校開設了后續(xù)課程,但是很多學校后續(xù)課程重在夯實基礎,進行英語單項訓練。極少數(shù)學校開設了英語文學和文化方面等人文性后續(xù)課程,但是面臨教師和教材的雙重挑戰(zhàn),他們進行的比較謹慎,多是多個老師合力上好一門課程。據(jù)了解,學生對后續(xù)課程反映不一,有學生只想為應試所用,以通過四六級和考研為目的,另外一些同學對后續(xù)課程很感興趣,希望通過語言學習文化。
通過以上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武漢地區(qū)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并沒有向北京、上海等著名高校一樣,把大學英語從公共外語課程過渡到專業(yè)英語的課程目標,而是基本維持以打語言基礎為目標,按照1999年大學英語大綱規(guī)定的,“培養(yǎng)學生、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建設的需要?!蔽錆h高校緊跟大綱,但是很多高校也推出了“免修不免考”的政策,為英語基礎比較好的同學開辟特別通道。
2.大學英語改革后的課程設置
武漢地區(qū)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方面也顯示了改革的多元化和多變性,難以一言概之,本文結合問卷和訪談對課程設置進行描述,這樣結果更加直觀。
華中師范大學,穩(wěn)中求變,開設3學期大學英語課程,每學期64課時。除此之外面向全體學生設置通識課程,一門通識課由多個老師合作完成,2015級開始分級教學。華中科技大學改革比較大膽,課型分為基礎英語(56課時),中級英語,高級英語(28課時)、高級英語2(28課時)。學生通過考試確定級別,達到減免大學英語的目的。武漢理工大學和武漢科技大學英語課程均為四學期,每學期48課時,包含聽說、讀寫。教改班級保持64課時。學生進行水平測試,分為1冊、2冊、3冊,測試通過可以免修,測試不過一直修。中南民族大學大學英語4學期,每學期12周,每周四節(jié),共48節(jié)。分級教學,選取教材不同。一二學期為大學英語,三四學期為大學英語、聽說、文化等四門課選修,可以任選,48課時每學期。湖北工業(yè)大學,四學期大學英語課程,每學期48課時,基礎階段(一、二年級階段)普通班讀寫譯課程實行大班教學,視聽說課程采用小班教學(單班),符合語言教學規(guī)律,有助于師生互動及交流。提高階段(二、三年級階段)普通班后續(xù)課程原則上采用大班教學模式。大學英語讀寫譯為2.5學分,40課時,自主學習0.5學分,8課時。中醫(yī)學院大學英語課程為4學期,每學期60課時,其中包含24個聽力課時。湖北美院也是平均數(shù)48課時。endprint
武漢高校課時最多的是武漢紡織大學,大學英語上4學期,每學期80課時,一、二學期讀寫課每周三節(jié)連上,聽說課每周2節(jié)。三、四學期,讀寫課每周三節(jié),學術論文寫作每周2節(jié)。課時最少的是華中農業(yè)大學大學英語4學期,每學期32課時,每學期8個聽力課時。由于不斷變化的課程設置,大學英語教師角色不斷更替,不斷適應各種新要求和新需求,大學英語教師現(xiàn)狀也值得關注。
3.大學英語教師現(xiàn)狀
由于大學英語改革的步伐越邁越大,大學英語教師和其它學科高校教師相比,生存境況比較復雜,困惑也較多。首先,從對大學英語教師的評價來說,很多高校四級和學位脫鉤,四級通過率并不與教師的評價掛鉤,評價大學英語老師以教學和科研兩方面為主,在職稱評定中,甚至科研重于教學。還有些高校四級仍然是評判大學英語教師的標準,但是職稱評定和四級沒有特別大關系。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很難對自身定位。他們一方面要面對繁重的課程任務,多門課備課的要求,還要想辦法做科研,發(fā)論文,拿項目。這樣以來,他們有限的精力疲于應付各種需求,很難專心教學。
大學英語教師的生存困境總結如下:首先是教學任務繁重,大學英語教師在高校中承擔的課時量一直偏高,要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準備課程。其次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了很多機遇與挑戰(zhàn)。另外,高校的科研壓力與日俱增,單純搞好教學無法適應學校的要求,教師必須投身科研或者教研,這又耗費了教師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讓大學英語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境況堪憂。
四.結論
根據(jù)對武漢高校大學英語改革狀況的調查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大學英語改革雖然進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其中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大學英語改革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根據(jù)此次調查研究,我們得出以下的結論:
1.建立符合校情實際又滿足師生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根據(jù)武漢各校學生的實際水平,學校需要首先滿足學生綜合英語能力提高的要求,以四級、六級、考研、出國為目標,全面加強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尤其注重聽說能力,培養(yǎng)應用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再次基礎上,依據(jù)各校師資情況開始通識類課程和專業(yè)類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考慮多元化發(fā)展,比如與英語專業(yè)和其他專業(yè)教師配合,多名老師合作上課,或嘗試網(wǎng)絡學習和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
2.以教學為導向鼓勵教師工作積極性
教師的工作量不宜太多,課頭不宜太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院系和學校應該考慮整合資源以減輕教師的課時量的壓力。在院系和學??荚u教師,評職稱時,向教學工作突出的教師做政策傾斜,甚至可以考慮教學和教研方面的破格,這樣會大大鼓勵教學投身教學,專注于教學。這樣,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才能提高,教學才能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
3.建設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
合理化教師結構,分清不同教師的責權,職稱高、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需要組織教學和教研活動,帶領年輕老師投入教學和科研。經(jīng)驗豐富、年長的老師在教學上可以率先嘗試新的課型的架構,組織青年教師團隊完成新課程的教學。在教研方面,個人單打獨斗往往很難取得高水平的成績。老教師科可利用申請課題的經(jīng)驗,帶領教研團隊來實現(xiàn)他們新的教研嘗試,從而保質保量的完成課題。
調查表明,武漢高校大學英語的改革進展和程度不一,各個學校不可盲目跟風,而要根據(jù)校情調整和規(guī)劃政策。筆者所在的學校以培養(yǎng)應有型人才為主,大學英語的課程目標應該定位在工具性上面,根據(jù)四級的需求,夯實基礎,尤其應該加強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還應該拓寬思路、整合資源、培養(yǎng)合理的教學和教研團隊,滿足師生的雙向需求,大學英語的教學才能取得長足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McDonough,J.&S.McDonough.1997.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Limited.
2.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蔡基剛.2010.ELE還是 ESP,論我國大學英語發(fā)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5).
4.蔡基剛.2011.關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兼考香港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J].外語教學與研究(4).
5.喬夢鐸,金曉玲,王立欣.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調查分析與問題解決思路[J].中國外語,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