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安徽省寧國市寧陽學校)
數(shù)學是初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而學好初中數(shù)學,必須首先理解課標要求的數(shù)學方程教學。但是,數(shù)學方程繁雜多變,學習起來難免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傳統(tǒng)教學方式枯燥乏味,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只是簡單的將書本中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缺少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再加上學生學習任務繁重,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會要求學生進行較多的數(shù)學訓練,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學習壓力,漸漸地,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這導致數(shù)學方程的學習效率較低。因此,新課改下,如何使用新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顯得較為重要。針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一些新的策略來讓數(shù)學方程教學變的生動、活潑,消除部分學生對初中數(shù)學方程的恐懼與厭惡,逐漸讓學習者對此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這樣,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中輕松學習,課后也能積極的完成相關訓練,從而取得較好的效果。
傳統(tǒng)的課堂上都是教師自己一個人講,學生坐著聽或拿筆記,這樣不能很好發(fā)揮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學生的參與性較低,課堂氛圍差,學習效果不好。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體現(xiàn)了興趣在學習中的地位。在課堂上,尤其是數(shù)學課堂,如果是背書式的講解,學生就會在心理上感到疲倦,以致最后對這門課程產生厭惡甚至恐懼。面對現(xiàn)今初中階段的學生,部分學生已經對數(shù)學方程有了一定的抵觸心理。教師應該循循善誘,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先提出一個有趣的話題或題目作為引導,讓學生自己思考并回答問題,然后教師再對回答的問題進行糾正。在課堂上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教師只控制課程的進度和給與一定的指導。因此,教師要讓他們覺得方程并不是一個難學的知識,剛開始可以講一些簡單而又有趣的題目。
例如,在數(shù)學《二元一次方程組》這課中,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菜,四人共吃一碗羹。請問先生名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 ?”學生在看到這道題時,對其中的場景或文學知識產生好奇,就會潛意識的集中精力。這時再將其中的方程組列出來,學生就會對該方程組產生興趣,盡力思索答案。通過獨立思考,學生開發(fā)了智力,加深了記憶,對數(shù)學方程的興趣也一定會越來越深厚。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讓學生快樂聽講的同時取得好成績。教師在數(shù)學方程教學中也會變得更加輕松。
一個班的學生,天賦不同、努力程度不同,自然學習情況各不相同,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考慮到全班所有學生,綜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不容的教學內容,同時,根據有關的標準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以便開展具有針對的教學活動。實際教學時,相關的訓練應該從易到難,先出一個特別簡單的方程,讓全班學生都能聽懂,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印象,首先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其次,逐漸加深難度,引導學生挑戰(zhàn)自己,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技巧;最后出一些較難的題目使優(yōu)秀學生對方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課堂上的教學重要,課后的訓練很關鍵。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師針對不用出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基礎能力將學生分為幾組,給不同組的學生布置差異的課后訓練。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則應當以基礎知識訓練為主,保證在考試中可以得到基礎分數(shù),而能力較好的學生則需要進行不斷的鼓勵和挑戰(zhàn),促進其學習能力獲得更大的進步。這種差異性教學方法相對于傳統(tǒng)的方法,一定能讓更多的學生快速掌握數(shù)學方程。
以我自己的實際教學為例,在進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時,我先給學生進行了基礎知識的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較多,不同類型的題目可能適用于一種或多種方法,同時有些式子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變形后才可以進行正常的解方程,因此,在這一模塊的訓練時我設計了幾個難度梯度。第一梯度的題目難度較小,可以較為直觀的判斷使用哪種解方程方法,要求每位學生最多只能錯一道題目;而第二梯度的題目則較難,為應用型題目,需要學生通過閱讀題目判斷數(shù)量關系,設置為指數(shù),列出方程進行求解,這一梯度的題目學生至少能夠理解題目意思,同時能夠根據問題要求列出對應的式子;第三梯度的題目較難,含有字母、未知數(shù)等,這類題目則需要學生在自己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挑戰(zhàn),不做硬性要求。這樣通過分類,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的開展學習活動,有效提高學生在方程學習中的效率。同時,教師的鼓勵也顯得十分重要,若要很好掌握數(shù)學方程,教師就必須先要學生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有一些學生因基礎薄弱,對方程缺乏興趣,對學好數(shù)學方程的自信心也不足。教師就應該和學生多交流,對學習差的學生多鼓勵,多關注,對一些眼高手低的學生要多勸告,教一些減少錯誤的方法。
小學就已學習了簡易方程,初中生對方程也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初中階段的方程與小學相比,難度和數(shù)量都加大了很多。但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一個的關聯(lián)的。傳統(tǒng)的初中數(shù)學方程教學中,教師很少會將二元一次方程與一元一次方程相聯(lián)系,直接簡單的拋出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識點,學生一下子很難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其實,二元一次方程組描述了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但也可以通過轉化為一元一次議程,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利用“消元”來化解。因此,如何讓學生能靈活應用“消元”來化解相應的方程組對老師來說是一個重點,同樣也是一個難點。在解方程的過程中,不僅須要教師指引迷津,更需要學生自己的體會與理解。對于一些常見的解法,不能讓學生機械性的死記硬背,而是融會貫通靈活應用。對學生講解一道題,要讓他們能夠攻克一片。為了達到此種效果,教師應該在備課時精簡其中的關系,去掉表面迷惑性的內容,把握解題脈絡。最后,再重點強調一些細節(jié)性的問題,不讓學生在一些小的方面而影響全局,甚至對解題思路有錯誤認識。
對于方程組的化簡方法大多都不唯一。例如,這一問題,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消元時先消x還是先消y?為什么?可以讓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先消x,另一組先消y。比較兩組的時間,然后對換,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先消x還是y有了更深的感受,也活躍了氣氛。類似的問題對學生做題速度的影響非常大,但課堂的時間有限。這需要教師根據自己的豐富經驗或者查閱大量的資料來總結一些方法策略,從而輔助學生縮短解方程的時間,簡化過程,減少出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在各方面提高數(shù)學方程的樂趣,讓學生熱愛它,主動學習它,而不是把它當成一種負擔完成。在課堂上,教師要采取新的教學策略,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來講授,同時也要增強學生的信心,能夠讓學生快樂、輕松地學好初中數(shù)學方程。
參考文獻:
[1]李承學.化繁為簡,從形象到抽象——初中數(shù)學函數(shù)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2,(14) :23.
[2]次仁卓拉.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小說月報,2016,(6)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