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娟
摘要:如何在應試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這兩者之間找尋平衡點?本文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對應試技巧的教學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展開了研究與討論。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應試技巧;綜合素養(yǎng);平衡點
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的眼中,應試技巧和學習素養(yǎng)仿佛是兩個水火不相容的存在,以至于出現(xiàn)了一些較為偏激的、不正確的教學想法與做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對此深有感觸:教師自身要正確地看待“應試”,它并不完全是一個貶義詞,“應試”在教育教學中起著鞭策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作用,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成功進行著相對公平的檢驗,促使教師與學生及時地改正錯誤,查漏補缺,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并不需要刻意為之,教師完全可以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下面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試技巧與綜合素養(yǎng)的平衡點進行探索與尋找。
一、語文課堂中“插播”時事新聞
語文考試當中,對時事新聞的考察或以時事新聞為題材的試題屢見不鮮,學生對時事新聞的了解程度與思考的深度儼然成為了其能否正確、高效地解答此類試題的重要因素,因此,學生了解、掌握了時事新聞就等于掌握了一門語文應試技巧;再者,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角度來說,教師幫助學生了解、學習時下熱點新聞,引導學生對其中一系列事件進行深入的思索,不但能夠喚起學生的愛國之情與民族自豪感,而且還能夠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與思考能力,最終使其個人道德素質(zhì)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都得以提升。
例如,筆者在一節(jié)寫作課堂上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新聞視頻,視頻中習近平主席搬開了自己旁邊的座椅,將后排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扶到自己身邊落座,并一起合影留念。這溫情一幕是2017年11月17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道德模范頒獎典禮的視頻片段,視頻中的老者便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的總設計師,有著“中國核潛艇之父”之稱的黃旭華老先生,在上個世紀,核潛艇的研制計劃是我國一項絕密項目,黃老先生為此隱姓埋名30年,“人間蒸發(fā)”,成為了家人眼中的“不孝子”,就在十年后,中國首艘核動力攻擊潛艇“長征一號”下水,震驚了全世界,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88年,中國核潛艇水下發(fā)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二次核報復力量的國家!在此次試驗過程中,黃旭華冒著犧牲的危險親自隨潛至南海300米深處,檢測記錄各項指標數(shù)據(jù),成為世界核潛艇總設計師下水深潛第一人,試驗成功后,他滿懷豪情地寫下一首詩:“花甲癡翁,智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p>
新聞“插播”到這里,筆者不禁慷慨激昂:“黃旭華老先生隱姓埋名,以身許國30載,中國國防力量上升了一個大的階段,國際地位因此大大提高,從此,中國在國際上更加具有發(fā)言權!同學們,我們要牢牢記住‘黃旭華這個名字,牢記他的偉大貢獻與崇高精神!”
2013年,黃旭華獲評“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是這樣寫的:“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新聞“插播”到此結束了,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們都自覺地將大屏幕上的頒獎詞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他們抄得那么認真,那么用心,筆者明白,這段頒獎詞的深刻含義已經(jīng)不需要自己再去為學生進行講解了。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在語文寫作課堂上為學生們“插播”了2017年11月17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道德模范頒獎盛典這一時事新聞,并飽含深情地為學生講述了關于黃旭華老先生的偉大事跡,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對時下新聞進行了了解、掌握,為語文寫作積累了素材,從而提高了其語文應試能力與技巧,同時,學生在對此時事新聞進行感悟與思考的過程中,其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并深刻地認識、學習了黃旭華老先生的愛國精神與奉獻精神,最終,學生的語文應試技巧與語文素養(yǎng)得以同步提升。
二、課堂對話訓練
口語交際題在語文考試當中出現(xiàn)的概率非常大,其題型一般是表達題,其重點和難點在于考生能否根據(jù)不同的情境進行得體的語言表達,而語文新課標對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币虼耍n堂對話訓練是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及其相應答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口語能力、思維能力等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
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nèi)容為學生設定情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對話訓練,也可以根據(jù)實際生活設定情景,在情景的轉換中力求讓學生明白:應在不同的場合與情景下選擇合適的用語,并注意分析談話對象的身份、年齡、性格等,據(jù)此選擇對其的稱呼、語氣及語言風格。
教師在課堂對話訓練當中應讓學生注意四個“言”——1、言之有“禮”,即結合不同情景文明、禮貌、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想法。2、言之有“物”,即應保證說出的話有豐富的內(nèi)容,要摒除不合實際的空話、套話或含糊不清的語言,力求清楚、明白。3、言之有“序”,即說話的時候要條理清晰,注意次序,力求意明句暢。4、言之有“節(jié)”,即用于要簡潔明快,滿足試題對于字數(shù)的要求,簡明作答,字數(shù)適中,標點恰當。只有理解并掌握了這四個點,學生才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效的、高效的課堂對話訓練,進而使其應試技巧與語文素養(yǎng)得到同步提升。
筆者從一名初中語文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試技巧與綜合素養(yǎng)的平衡點進行了探究,并據(jù)此發(fā)表了一些粗淺的個人見解,希望能夠為語文教育提供些許參考。
參考文獻:
[1]王麗云.對當前初中語文應試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的反思[J].教學研究,2013.
[2[藍海華.課改下初中語文素質(zhì)教育與應試教育整合之探索[J].考試周刊,2015.
(作者單位:云南楚雄彝族南華縣馬街中學 675208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