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婷
摘? 要:兒童是充滿好奇心的、是純真善良的,他們的世界里沒有固定的價值觀念,有的只是本能的反應?!冻悄吓f事》以兒童英子的視角,洞察了老北京的人和事,給我們再現(xiàn)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人真實的生活,以及當時人的真實狀態(tài)。在英子的世界中,她喜歡和被人們視為精神病人的秀貞在一起聊天,并不覺秀貞是瘋子;她覺得那個偷東西的人是善良的,并為那個偷東西的人被警察抓到而傷心……這些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不知為何在成年人眼中看似認定的事實卻在兒童那里就沒有了答案。什么是精神病人判別標準?什么是壞人判別標準?我們曾都是兒童,都曾如英子一樣不諳世事,都以人性最初的善去看待這個世界。為什么長大后作為成年人都有了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
關鍵詞:城南舊事;判別標準;統(tǒng)一價值觀念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3-0-02
一、精神病人的判別標準
精神病人指的是在精神上存在疾病的人。精神上存在疾病這個判別標準,來源于被判別的主體和判別的人。被判別的主體的行為和語言與常人有異,比如在說肢體不受控制,胡言亂語說,說一些人們聽不懂的話的情況下,主體會被判別為精神病人。如果判別人覺得被判別的主體的行為和語言與常人有異的情況下會將他判別為精神病人。
被人們視為精神病人的秀貞,她的行為和語言就與常人有異,所以秀貞被自己的父母以及周圍的人判別為精神病人。比如說秀貞分不清楚時間,一方面體現(xiàn)在她會覺得現(xiàn)在就是她和司康相愛的時候,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她找尋不到她出生的孩子小桂子,認為孩子是出去玩了,還讓英子出門看到小桂子的時候讓小桂子早一點回家。比如說,秀貞說話沒有邏輯性,讓人分不清楚。諸如此類的原因,所以秀貞被認定為是精神病人。
但是在英子與秀貞接觸的過程中,英子并不覺得秀貞會對自己造成傷害,而且覺得秀貞是美麗的,是善良的,與秀貞的相處非常的愉快[1]。同時,英子覺得秀貞也是可憐的,原因有三:一,秀貞原本擁有一段令人羨慕的愛情,但是卻因為男方家庭的原因導致了秀貞的愛人司康再也沒有回來;二,秀貞在未婚先育的情況下,生了一個孩子小桂子,但是秀貞卻被迫與孩子分離,母子不能相見;三,從此以后秀貞就成了人們眼中的瘋子,再也沒有過過正常人的生活,處在回憶與痛苦中。
當然上述判別標準是成年人的判別標準,兒童沒有這樣的判別標準。英子并沒有從內心深處覺得秀貞是一個精神病人,覺得秀貞就是人們眼中行為和語言與常人不同的人。
二、壞人的判別標準
通常意義上說好人,是因為人做了好的事情,我們稱他為好人;壞人,是因為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我們才會稱他為壞人。當然,小偷去偷取別人的財物,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和判斷精神病人相似,好人和壞人的判別標準一方面取決于主體的客觀行為,另一方面取決于評判人的主觀印象。
英子所接觸的這個小偷在本書中沒有名字,書中把他定義為蹲在草地里的人。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因為,在和英子的相處過程中,我們知道,他不像我們傳統(tǒng)認知中的小偷那樣賊眉鼠眼完全是一個壞人形象。他是做了錯事去偷取了別人的財物而占為己有。他把這些財物藏在草叢中,并在這個時候遇到了英子,和英子一起聊天。通過和英子的聊天,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內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認知到自己偷竊財物是不對的,所以從他的語氣中也能感受到他的無奈與悲傷。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這么做,因為他想通過偷竊財物獲取金錢,讓自己的弟弟去留學,去漂洋過海,去成為知識分子,不要成為像他一樣的人。他甘愿為自己的弟弟付出所有[2]。小偷的弟弟作為新生代表發(fā)言,英子看見了坐在前排的小偷,英子,她相信這時候小偷的內心是歡喜的。
我們從英子角度上來講,可以將小偷稱為壞人也可以稱為好人。因為偷竊,所以是壞人。但是小偷成為小偷的動機,卻是為了給母親治病以及為了自己年幼的弟弟上學,迫不得已偷盜,他以這種方式來養(yǎng)活自己的母親和弟弟。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說這個小偷是好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英子會為這個小偷被警察抓到,而感到難過。
這樣的判別標準,實施起來無疑是殘酷的,因為它忽略了人的生存困境。一個人是獨立的個人,也是社會中的人。他不僅要滿足自己的生活,而且他擁有家人,還要去滿足家人的生活所需,他要去養(yǎng)育自己的家庭。在那個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年代,養(yǎng)活一家人無疑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去選擇小偷這個職業(yè)固然有它自身錯誤的因素在,但是我們不可置否 ,時代塑造了這個小偷,時代才是最大的壞人。
三、成年人形成統(tǒng)一價值觀念的原因
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兒童是世界上最善良純真的存在。因為他們和成年人不同,他們沒有像成年人一樣形成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那成年人是如何形成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的呢?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成年人都接受了教育;二,是因為成年人的生活世界被工具理性所支配,三,是成年人思維當中批判、否定、超越的功能漸漸喪失。
一,成年人之所以能夠形成統(tǒng)一價值觀念,是因為成年人都接受了教育。正如高曉松所說,如果你想最快速的了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中人的價值觀念,那么你就去看他們的教科書。家庭教育各有不同,每個家庭給孩子傳達的價值觀念也是有差異的。但唯獨教育給孩子們傳達的價值觀念是一樣的。教科書里面會告訴我們要尊敬老師、愛護同學、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這樣的教育,固然會讓我們有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但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定式思維。比如說我們去造一個句子“老師像什么?”學齡前兒童的答案會多種多樣,但是接受過教育的成年人第一印象中就會覺得“老師像園丁”。接受過教育的成年人就覺得只要有人的行為和語言與常人有異,他就是瘋子,接受過教育的成年人認為只要偷東西了,就是壞人。這樣的定式思維不免就失去了豐富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精神病人和壞人人格中的有益之處[3]。
二,成年人之所以能夠形成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被工具理性所支配。我們習慣運用理性的思維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使用最精密的計算方法去獲得最小的誤差,我們用最嚴密的邏輯去證實自己的觀點,我們用最小的成本去獲取最大的效益,這都是我們運用工具理性去對待這個世界的表現(xiàn)。目前人們已經(jīng)用工具理性去塑造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系統(tǒng),比如說我們在讀書中,遇到了一個陌生的詞,習慣性的會打開字典,或使用百度百科去搜尋相關的信息,在已經(jīng)建立的體系中去找尋。不可否認,這種方法會使我們最快速的達到對這一陌生詞的認識,但這種數(shù)據(jù)的過程讓我們漸漸地失去了去探索發(fā)現(xiàn)的能力,習慣性的在目前所有的系統(tǒng)中去找尋自己想要的答案。工具理性廣泛地運用到各個方面,它帶給我們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例如價值理性的缺失,人的主觀能動性遭到遏制。
三,成年人之所以能夠形成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是因為成年人思維當中批判、否定、超越的功能漸漸喪失。在兒童的世界中,世間的很多東西都是陌生的,他們有好奇心去問那是什么?同時也會表達自己對這一事物的看法和疑問。如果他認為你說的不對,他會毫無顧忌地去 告訴你、會表達他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在人的成長發(fā)育過程中,教育固然會讓我們去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對陌生世界達到最快速的了解。但這一過程,人們獲取的是已完成的信息和知識。除此之外,在現(xiàn)代社會中去質疑、去批判他必然會與他人產(chǎn)生交往活動,這也會發(fā)生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動了別人的奶酪”。這一過程中間不免就會有利益糾葛,成年人常常會運用理性的思維認為質疑批判并沒有多大的作用,或者會對自己有害的情況下,就不會去批判去質疑去否定。成年人好奇心慢慢消失,質疑的聲音慢慢地減少 ,批判否定的越來越少,更別提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去超越現(xiàn)存的工具理性支配的社會了。
參考文獻:
[1]吳欣航:論《城南舊事》的兒童視角對主題表達的作用[J].文化教育:20102
[2]許軍娥:論《城南舊事》的經(jīng)典化歷程[J].探索與爭鳴,200911.
[3]郭群:兒童視角下的成長書寫與精神返鄉(xiāng)——論《城南舊事》的敘事視角及其意義[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