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慧娟
摘? 要:文章從字本位的角度簡單介紹了英漢對比分析,包括漢語“字”和英語“word”之間的異同對比、漢語形位學和英語構詞法的對比、音義互動律和主謂一致原則的對比分析等,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字本位理論;英漢對比;主謂一致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3--01
引言:
字本位理論屬于一種新型的漢語理論內容,主要是通過否定各種本文理論的基礎上所誕生的。字本位理論不僅是語法研究和語法單位研究的基礎,同時還創(chuàng)新了語言研究方法和研究體系。從而讓人們對漢語中的各種基礎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同時還為英漢對比研究開創(chuàng)了新的渠道。
一、漢語“字”和英語“word”之間的異同對比
這一問題也是英漢語言的本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word在英語中是一種基礎的結構單位,而在漢語中的字也是基礎結構單位,是各自語言特點的直接體現(xiàn)。在進行英漢對比分析之前,應該掌握字與word的差異潘文國對兩者的共同點進行了如下總結,第一兩者都是語言單位,第二兩者都是本民族交流的基礎,第三兩者都是語言研究交匯點,第四兩者在語法當中是句法和詞法的連接點,同時能夠發(fā)揮出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段的闡述主要是為了介紹漢語中字的本位觀點,因此只研究了共性內容。但是在研究過程中應該重點研究兩者的特性,盡管兩者的功能屬性相同但是并不意味著完全的相同。例如兩者都是語言單位,但是卻具有不同的性質,字是有理據(jù)的,模仿形式的;但是word卻是沒有理據(jù)的,屬于一種任意形式。兩者都是交流的基礎單位,但是所發(fā)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差異,英文認識事物是直接通過語音聯(lián)系概念,隨后用文字記錄語音,而漢字則是直接用文字聯(lián)系概念,語音只是一種附加物品。由此能夠發(fā)現(xiàn),word形式為第二性,而語音是第一性;字的語音是第二性的,而形式則是第一性的。
二、漢語形位學和英語構詞法的對比
潘文國提出漢字的形位學,認為是語法學或是廣義形學中的一部分。將漢字作為基礎單位,逐步分析其中結構,其中形位是最小單位,也就是形義結合的基礎單位[1]。關注的是漢字音、義、形組合關系。形位學的理論研究體系當中還添加了傳統(tǒng)六書理論,實際上也等同于漢語中的構詞法,只是詞在字本位理論中的重要性遠遠低于字,因此才將字作為基礎單位。從這一層面分析來看,形位學一定能夠從新的角度來解釋漢語構詞法。潘文國認為和西方構詞學相仿,我國的形位學也應該建立起成字形素、字綴、字干等專業(yè)術語和概念。并以此為基礎重新解釋六書理論,建立起和西方的構詞學相符的轉化造字法、合成造字法、派生造字法等。如此形位學就建立起了和西方構詞法的對應體系,轉化造字法是假借,合成造字是轉注,形聲和會意,派生造字法是指事,字干的基礎是象形,也是漢語學位學的根本。形位學的出現(xiàn),融合了希望構詞理論和傳統(tǒng)造字理論,為英漢構造法的對比分析創(chuàng)造了新的研究平臺,重構了英漢對比體系,對英漢對比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音義互動律和主謂一致原則的對比分析
語言是一種真實的編碼體系,語言規(guī)則也是由理據(jù)性編碼直接構成的,重點突出語義。而約定性編碼在建立語言規(guī)則過程中需要多加一道程序,就是組合約定性符號形成語言規(guī)則,從而語法突出。漢語的主要特征則是語義,印歐語的特點則是語法。因此通常都說印歐語是一種語法型的語言,而我國是一種語義型的語言[2]。這一觀點提出后,推動了我國英漢對比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語義型的漢語,沒有控制一致關系,因此屬于一種開放性結構,但是句子的構成并非是謂語或是主語的有無,而是取決于能夠將具體事件完整地敘述出來。但是我們所了解的句子成立,除了完整的敘述這一要求外,還擁有其他制約因素。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只有將意義表達出來才能實現(xiàn)交流目標。從而這點分析來看,任何語言都需要完整表達意義,不然就不是句子即便是英語也相同,假如無法表達出主要意義,即使主謂一致,也不能稱之為句子。比如喬姆斯基曾經(jīng)說過的一個例子,從語法上來講,這是合格句子,但是從語義方面分析,是無法成立的,因此可以說句子最終不成立。為此,所有語言句子都應該保證能夠將意義完整表達出來。英語除了一個完整表達意義的要求外,還有另一個規(guī)定,就是保證主謂一致。漢語的另一個硬性規(guī)定則是音義互動律。盡管漢語是一種語義型語言,但是語義通常是被限制的,不自由的。在實踐應用過程中的削足適履中的足就是語義,而履則是節(jié)律。因此將漢語稱為語義型語言不夠完善,完整的說法應該是漢語屬于一種語義型語言,同時還是一種音足型語言。
結語:
綜上所述,字本位理論具有極高的語言學意義,將傳統(tǒng)語言研究-立體化研究作為基礎內容,并根據(jù)國際上的學術規(guī)范重新建立起了漢語的語法體系。同時還打破了西方研究框架的限制,建設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同時也為英漢對比開創(chuàng)了新的渠道,促進了英漢對比分析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曉怡. 基于“字本位”理論的多元對外漢語識字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2]陳衛(wèi)恒.紀念徐通鏘先生逝世十周年“字本位理論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7(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