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清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觀察作為課堂研究廣為使用的一種方法,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它不僅提升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而且助推學校合作文化的生成。為此,掌握課堂觀察的基本程序,并付諸實踐成為提升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效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堂觀察;學生學習
課堂觀察,是指教師有計劃地覺察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課堂表現(xiàn)的活動。本人曾執(zhí)教《我們的母親河》一課,參加全省品德與社會優(yōu)秀視頻課例評選。在整個磨課過程中,我們的備課組成員就是一個觀察團。這節(jié)課就是在觀察中,不斷改進的。
一、 課例簡析
《我們的母親河》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愛祖國山和水》話題二《江山多嬌》內容之一。主要介紹了長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它們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二、 觀察點確定
在對《我們的母親河》進行課堂觀察時,我們將學生作為研究的重點,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和反應,關注學生學習的疑難點和發(fā)展點。而后,我們就將觀察的視角放在師生之間的對話、學生之間的活動上。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互動的積極性。一是教師對學生的反饋,包括一些有針對性的提問、梳理追問、點撥評價、歸納總結等有效反饋行為。二是學生對教師的反應,包括對課堂教學要求的領悟、接到教師的反饋后所作出的當堂反應(如回答)、與教師課堂互動反應等行為的數(shù)量和質量。
(二) 問題的有效性。重點觀察教師和學生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時的課堂情形:讓學生說說你從中獲取了哪些信息?為什么要把它們稱為母親河呢?面對變臟變丑的母親河,我們能做些什么?
(三) 探究的實效性。重點觀察小組探究“為什么要把它們稱為母親河”時的活動情況,引導學生加深對母親河重要性的認識。
觀察點一:
在《我們的母親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反饋45次,其中判斷性反饋15次,梳理反問10次,點撥評價17次,歸納總結3次。被教師連續(xù)提問的學生數(shù)達5人,一個學生被連續(xù)提問的次數(shù)最多達4次。全班36人,集體反饋共6次;個人反饋共14人參與,參與率達39%。
課后我總結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有效反饋是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開展的,有針對性的點評和反饋會讓學生有滿滿的成就感。教師在課堂上積極與學生互動,并在互動中抓住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給予反饋,通過到位得體的表揚和引導,有效推進課堂教學。
觀察點二:
[案例]“我們的母親河”教學片段:
師:通過看書,我們知道了長河黃河的源遠流長,那為什么要把它們稱為母親河呢?讓我們來做個小小探究員吧。請看活動要求。
請結合搜集到的關于長江黃河的資料,根據以下內容,每個小組從一個方面來進行探究。
A. 指出長江黃河發(fā)源地、流經的省市、入???。
B. 了解長江黃河的航運和農業(yè)灌溉及水電開發(fā),對經濟發(fā)展的帶動作用。
C. 誦讀歌頌長江黃河的相關的詩句、歌曲。
D. 展示長江黃河沿途美景的圖片。
師:老師這兒有六個學習任務卡,請小組長來抽取你們的探究任務。
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交流,隨機上臺匯報。
學生在小組探究交流的合作學習中,6人小組里,都能積極參與,發(fā)言的多集中在2~3人身上,其他會很好地傾聽。有的小組任務內容簡單,早早結束,如:A項。有的小組任務范圍廣,收集難度較大,需要有明確的分工,如:B項。所以在2分鐘左右的合作學習中,對于一部分學生是過長了,對于一部分學生卻是不足的。
課后觀察組點評時指出,出現(xiàn)以上現(xiàn)象是由于授課教師的任務分配不明確。在討論時沒有明確的分工,及時引導幫助,雖然授課教師很關注學生的活動,但老師的指導作用效果不明顯。對此,觀察組向我提出了建議,授課教師應對所設計活動的目的性了然于胸。
三、 幾點思考
無論是教學活動的改進、教學資源的運用,還是教學形式的設計,都要以學生課堂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那么如何通過觀察和分析來促進學生學習,改進品德課堂教學呢?
(一) 換位觀察感受最真實
首先,授課教師應換位觀察,把自己當成學生進入課堂,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課堂,才能獲得最真實的感受。比如,在第一個學習任務的小組(指出長江黃河發(fā)源地、流經的省市、入??冢﹨R報后,老師請學生上臺畫長江黃河。該環(huán)節(jié)是否有意義,觀察者提出了不同看法。針對不同意見,我在課后詢問了班上的學生,上臺畫的學生表示:通過這么一畫,長江黃河的樣子就深深地印在了心里。而其他的學生也對這一“畫”印象深刻。
(二) 順學而導體驗最深刻
[案例]師:面對變臟變丑的母親河,我們能做些什么?
同桌交流(講講關于如何環(huán)境保護的內容)
生1:我們不要亂扔垃圾,要少用一次性物品,減少白色污染。還要呼吁人們一起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生2:我們要多種樹,讓我們的母親河重現(xiàn)往日的風采。
生3:我們還可以把水上的垃圾撈上來。
生4:我們還可以提醒身邊的人不要亂扔垃圾。
師:對了,不僅我們要愛護環(huán)境,還要讓身邊的人也來保護環(huán)境。
生5:老師,我記得您說過,九龍江是我們家鄉(xiāng)的母親河,那我們是不是也要好好保護呢?
師:是呀,我們不僅要愛祖國的母親河,也要愛家鄉(xiāng)的母親河。誰來說說你對九龍江了解多少?
生6:我知道九龍江邊有郊野公園、江濱公園,那兒非常美。
生7:九龍江邊也有一些大排檔,他們把垃圾倒在了九龍江里。
師:所以我們要呼吁人們不要往江里排放垃圾。
在這段師生對話中,學生從祖國母親河長江黃河講到家鄉(xiāng)母親河九龍江。老師順著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知識遷移,從文本延伸到生活,體驗家鄉(xiāng)母親河——九龍江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關系。一正一反,一遠一近,由面及點,辯證思考,教孩子懂得每個人都肩負著保護母親河的責任,使得“知”回歸到生活的“行”中。
課堂觀察是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途徑,掌握課堂觀察的基本程序,并付諸實踐,這樣才能更好地豐富和充實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真正做到以學觀教、以教促學。
參考文獻:
[1] 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3-76,108-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