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環(huán)芳
摘 要:伴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國內教育在不斷前進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也就促使教育需要在內容與方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家校合作”構建家庭學校教育共同體越來越受到關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確實收到一定成效。健康良好的家校合作,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不斷提升科學文化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文章將通過簡單分析“家校合作”對當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培養(yǎng)的意義,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來討論“家校合作”機制的進一步建立,以期在基礎教育階段,家庭學校共同體的構建更加完善。
關鍵詞:“家校合作”;基礎教育;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A
家庭環(huán)境的優(yōu)劣對學生的各個方面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夠引導孩子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而家庭的教育方式、父輩受教育程度、經濟條件、職業(yè)身份以及地位等均對下代子女的教育產生影響?!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兒童與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長要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教學方式,尊重子女健康情趣,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行為習慣,加強與學校的配合與溝通?!币虼?,將家庭與學校兩者相結合,建立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共同機制,是當前教育領域內容與方式改革的趨勢。
一“家校合作”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培養(yǎng)的作用
一方面,國內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是其在生活、學習中對人或對事的個人決策所擁有的科學概念與方法的認知理解,并在這個基礎之上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學生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除了在校課內的學習,課后生活中的延伸也同樣重要,而“家校合作”恰好彌補了科學文化素養(yǎng)在課后延伸發(fā)展的價值與經驗。家庭是學生離開學校課堂之外的重要學習場所,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良好溝通與合作,有利于擴展學生在校外課后進行科學探索的視野與空間,豐富學生科學實用的學習內容與方法,在家長的支持下,幫助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好地應用課堂上學到的科學文化知識,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更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以及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另一方面,“家校合作”能夠拉近家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凹倚:献鳌笔羌彝ヅc學校之間的溝通配合,也是家庭與學生之間的進一步交流,能夠促使家長更好地了解子女的整體狀態(tài)。子女對父母有更深的理解,而家長通過與學校的溝通合作,能夠體會教師在教育和管理學生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也會對教師與學校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這有利于促進家庭與學校、家庭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文化素養(yǎng)與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二、“家校合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狀況分析
“家校合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后,對于家庭與學校來說都已經不再陌生,在這一過程中,有主動的、被動的、自愿的或者是被迫的,很多的家長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意見。“家校合作”也就是在這樣不斷的摸索與實踐中慢慢成長,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遺憾的是有的“家校合作”卻沒有按照初衷進行。有的家長提出:“不應該所有的事情都要由父母來管?!庇械慕處熞脖г梗骸安还苁裁词虑榧议L都會摻和進來?!鄙踔劣械膶W校在進行教育方式改革中,將大量的時間都用來解決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矛盾,導致“家校合作”收效甚微。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主要原因是在實施“家校合作”過程中,操作模式與“家校合作”的概念相背離。“家校合作”是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要求辦學單位與家長(及社區(qū))共同承擔被教育者的成長義務,包括做好家長、相互溝通交流、家庭輔導學習、參與決策以及社區(qū)合作等多項具體實踐。再來觀察出現(xiàn)類似問題辦學單位的操作方式,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出現(xiàn)“偏頗”,偏重于參與決策以及家庭輔導學習,忽略互相溝通交流、社區(qū)合作,忽略做好家長,忽視了“家校合作”中的“合作”重點。
三、促進“家校合作”機制進一步建立的策略
“合作”是人與人之間或是團體與團體之間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目的,而彼此之間互相配合進行的聯(lián)合行動。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如何健康有效地開展“家校合作”,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以實現(xiàn)家庭、學校共同育人的目標。
1.家庭與學校要建立共同的目標
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聯(lián)系紐帶是學生。目前,國內基礎教育階段,多數(shù)的學生都是就近入學,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常常與學校的育人目標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家庭與學校育人目標差異太大,那么兩者產生的沖突也就越大,學生夾在中間,辛苦費力又難以提升。因此,學校與家庭之間要建立起共同的育人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家庭與學校之間要互相了解,家長與學校之間、家長與教師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都要互相溝通,在具體交流中求同存異。
一是家長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學校要增加舉辦家長座談會的次數(shù),由學校定期舉辦家長會與年級、班級組織家長會相結合。如在新生入學之前,學校組織新生家長座談會是必不可少的,從而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育人目標以及辦學理念。由于家長們的文化程度不同,學校要根據(jù)不同的家長進行具體的闡述,最好能夠讓家長有直觀的感受。
二是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教師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來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對子女每個階段的期望目標,并將其與學校以及教師自己的育人目標相比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共同與差別,再針對班級以及具體學科的教學進行調整。
三是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一個家庭之中,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目標一致,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如果家庭內部家長之間的意見相左,孩子無所適從,則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學校要盡量讓每一位家長都了解基礎教育階段孩子的教育,了解學校的育人目標,盡可能地幫助家庭進行育人目標交流的指導,爭取讓每一位學生的家庭育人目標達成一致。endprint
2.家庭與學校之間要加強溝通與配合
家庭與學校共同確立了一致的育人目標,就要有所效率地進行合作,兩者之間要互相加強溝通、互相了解、互相配合。學校知家長,知家長所需,知家長所感;家長知學校,知學校所做,知學校所獲。如今,在科技信息技術的依托下,學校都會有自己的網站、QQ群、微信公眾號等多種社交平臺,然而在這些平臺上能夠大膽發(fā)言的家長卻沒有太多,類似這樣的平臺,完全可以設置為可控的開放式空間, 確保個體與學校的交流無礙。另外,學校要盡可能多地舉辦家長開放日,或者將學?;顒用嫦蚣议L開放,以此來滿足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園內實際狀況的愿望,同時也能夠讓家長更加直觀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工作和付出。
3.家長與教師之間要建立充分的信任,互相理解
合作是雙方共同的事情,兩者必須建立一定的信任,才能夠繼續(xù)合作下去?!凹倚:献鳌北仨毥⒃谛湃蔚幕A之上,這一點尤為重要。學校信任家長是基于家長對子女的愛,希望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而家長對于學校的信任相對而言就顯得復雜一些,因此,學校作為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場所,要盡可能取得家長的信任。首先要積極樹立學校的正面形象,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向家長、社會傳遞辦學育人理念,將教學成果向社會公開,不斷提升學校的社會價值。其次,學校、教師以及家長,雖然是合作體,但是三者在時間與空間上是不一致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也都是相對獨立的,如果缺乏溝通交流,那么就容易產生歧義,因此,當家長向學校以及教師提出問題時,要第一時間進行回復;當學校出現(xiàn)問題時,要敢于認錯,并采取恰當方式解決問題,以謙遜的態(tài)度建立學校在家長心目中的信任,在事后也要反思、完善和提升。
家庭與學校在面對教育問題要互相理解,以促使“家校合作”的健康良性循環(huán)。在“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過程中,作為校方要理解家長對子女的期望,要知道家長其實并不是專業(yè)的教育者,在對子女的教導中摻雜了更多的情感因素,學校不應拿教育者的標準去要求家長。家庭與學校共同合作階段,要允許有差異存在,學校有差異,家長也會存在差異,每個人的觀念、行事方式、文化程度都有不同,對于教育的認知理解也有不同。學校應該盡量滿足不同家長的需求,對于部分無法參與“家校合作”的家長,學校也應該對學生盡可能地付出。
4.家長與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有的家長能夠積極配合“家校合作”,而有的家長卻是有心無力。“家校合作”過程中,學校要定期面向家長舉辦培訓課程,來幫助家長提升自我素養(yǎng)以及家庭教育的質量,針對家長進行培訓的內容力求多元化,且具有針對性。教師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親子活動,如親子讀書比賽活動、親子才藝表演、親子游學等。在活動中,教師、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進步,大家互相交流學習,有利于增進親子之間、家長之間、家校之間的感情,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開展。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宣傳等手段,面向公眾宣傳科普知識,幫助引導家長學會分析在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家長體驗進行知識探索的奧秘與樂趣,從而提升家長自身素質來影響學生的家庭教育質量。而教師作為科學知識的主要傳播者,更要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構架,完善自我修養(yǎng),深入探究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如此,才能夠適應時代需求,更好地去履行育人使命。
5.完善“家校合作”的基礎保障
“家校合作”的順利進行,需要一定的技術與物質保障,除了教師開展各種親子活動、利用各種平臺面向家長進行培訓,還需要充分運用社會中的豐富資源,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配合。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生態(tài)園、體育館甚至鄉(xiāng)村田野等,都是學生進行學習汲取知識的豐富資源,豐富學生對各類知識的認知,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探索知識、提升自我。
另外,“家校合作”實施過程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標的來源,要求學生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以及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與能力。學校要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進行教育,有的放矢地針對“家校合作”過程中的各項活動進行細化,讓家長了解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并能夠在家庭教育以及相關活動中滲透相關知識內容。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0-07-30.
[2]李文娟,杜 萍.實施家校合作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策略探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7(2).
[3]曹慧萍,楊玉佩,湯麗麗.家校合作中的資源整合研[J].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2017(1).
[4]吳少娟.家校合作要在“共”字上做文章[J].教育科學論壇,201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