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捷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歷來被視為小學教學的重點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語文獲取知識的方式與途徑是多元化的,而且知識主觀性較強,這對于不到十歲的小學生來說,難免感到無所適從,筆者認為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堂導入,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課堂是否具有實效性也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氣氛以及教學效果,本文主要以小學三、四年級語文教學為例,著重對運用課堂導入的方式提升教學實效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導入 語文教學
“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持續(xù)不斷的活動”,這句話對于小學語文教育來說,怕是再形象不過了,換句話說,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更像是一種教師與學生溝通、對話、交流、啟發(fā)的過程,因此,通過巧妙的運用多元化的課堂導入方式增強教學實效性,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成為關鍵。
一、通過情景活動導入來提高教學實效性
在課堂中進行情景活動是提升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特定的年齡階段和好玩的天性決定了其對情景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始終會保持著極大的興趣和集中度,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如此;立足于教學內容的情景活動尤其是穿插游戲的形式更易獲得學生的青睞,這種方式有別于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更好的接受新知識,也有助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語文課本三年級下冊《畫楊桃》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選擇通過情景活動導入的方式來進行,楊桃是孩子們常見的水果之一,但未必仔細觀察過楊桃的形狀,教師自己準備好楊桃等相關實物、材料等,在課上將課文中的內容搬到情景活動中來,讓學生畫出自己觀察到的楊桃,教室里不同位置的學生由于觀察角度不同,所畫出的楊桃必然不盡相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穿插講授文章內容,如此一來,學生對講授內容的關注度、參與度必然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通過藝術化的提問導入來提高教學實效性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備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許多老師并不能將提問恰當?shù)倪\用在教學過程中,長期以來課堂提問并未發(fā)揮出其真正的價值,往往只是寄希望于通過提問來考查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巧妙的問題設置對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積極作用,學生更多的是懼怕教師進行提問,筆者認為教師不應將課堂提問視為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途徑,而更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性的、藝術性的問題設置來導入教學,啟發(fā)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知識本身的含義。
課堂提問本質上是教師與學生對話、交流、與傾聽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格外注重提問時措辭的藝術化,這便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其根本動力在于創(chuàng)新;比如《村居》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最喜小兒無賴”,教師若問學生“無賴”是什么意思,便顯得索然無味,若將這一問題換種表述,可以說“這一小兒既然是個無賴,為什么還有人喜歡呢?”問在此卻意在彼,這兩種方式的提問,雖然問題的本意并未改變,但藝術化的表達顯然更為新穎、富有啟發(fā)性,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助于教學整體效果的提升。
三、通過視頻、影視資料導入來提高教學實效性
隨著科技的進步,學校硬件設施的日趨完備,多媒體教學更是被普遍采用,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此類設施進行課程的講授,許多課文均涉及到一定的歷史事件、自然景觀等等,在此類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通過視頻、影視資料導入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向學生播放影視資料,使學生直觀的了解即將學習的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更活躍了課堂氣氛。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一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在備課過程中搜集關于黃河變遷、歷代治理黃河泛濫的紀錄片,在課前向學生播放,讓學生對黃河的變化有一個跨時空、直觀性的感受,通過視頻、影視資料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在隨后的課文講解過程中能夠有效的代入紀錄片內容,從而對文本有更深刻的體會,對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大有助益。
四、通過復習回顧導入來提高教學實效性
復習回顧是鞏固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當前小學使用的語文教材,大多采用板塊化的編寫方式,即每一個單元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每一單元內的文章也有較強的線接性,所以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復習鞏固的方式同樣適用于新課文的學習,即在同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在課前引導學生對前一篇課文所學內容進行復習回顧,以此來導入新課文的學習。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過程中,這一單元三篇課文《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均圍繞我國歷史名跡介紹這一主題,且其文章整體框架基本相似,這就為采用復習回顧的方式來導入教學提供了必要條件,這三篇文章內容上均涉及各自建筑的背景、歷史典故、建筑特色等內容,教師在講授本單元時,要注重每篇文章的內在關聯(lián)性,在講授后兩篇課文之前,可引導學生對前一篇文章進行復習回顧,通過橫向對比的方式導入新課文的講授,使學生對本單元所學內容有更為全面的了解。
五、通過情感啟發(fā)導入來提高教學實效性
新課標課本發(fā)布實施以來,更加強調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所涉及的范圍也更趨廣泛,但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發(fā)揮著主導作用,且偏重于教材內容的講解,對學生基礎語文知識之外的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由此帶來的結果便是語文教學方式的單一化,抑制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情感表達、價值傳遞是語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體現(xiàn),對此教師可通過以情感為切入點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例如在三年級課本中《聽聽,秋的聲音》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簡單的要求學生簡單的通讀課文、再進行簡單的文本講解,則很難讓學生體會到文本所要傳遞給學生情感體驗,這篇文章本意上是要學生了解自然界中秋天落葉、昆蟲、大雁的聲音及秋天的意境之感,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時可運用多媒體教學等方式來進行課堂導入,向學生直觀的展示秋天各種昆蟲的叫聲及秋天的各種變化,以情感為切入點讓閱讀教學生動起來。
結語
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至關重要,正如上文所述:通過情景活動、藝術化的提問、復習回顧等多種形式的課堂導入,可最大限度的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期望本文的分析對小學語文教學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張峰.巧用課堂導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J].新課程(綜合版),2018(5).
[2]王靜.淺析小學語文新課導入技巧[J].學苑教育,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