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青
上海乃“木棉之地,素不產米”,除少量依靠滬郊生產外,大部分依靠外地輸入。
上海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變身”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場,使得沉寂多年的昔日上海港散糧裝卸的專業(yè)碼頭重返大眾視野。
上海開埠后,人口日漸稠密,“米之需要,為額甚巨”。然而,上海乃“木棉之地,素不產米”,除少量依靠滬郊生產外,大部分都依靠外地輸入,糧食儲藏對這個城市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實際上,上海地區(qū)大規(guī)模糧食儲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的至元十九年(1282年)。但是,那時儲糧并非為了上海本地需要,而是為了轉運京師。
據史料記載,時任宰相伯顏監(jiān)造大船數(shù)十艘,從長江口出發(fā),將4萬石糧食由海路運往京師。之后,伴隨京杭大運河的重新修通,朝廷開始在今日上海附近設立都漕運萬戶府。
元朝初年,在上??h城西南首西倉橋處建有太平倉,成為上海境內最早的大規(guī)模糧倉。
明宣德七年(1432年),有巡撫周忱建造濟農倉。次年又在今南市區(qū)小南門外建南倉,此倉于清順治九年(1653年)由知縣閻紹慶在小南門薛家浜之北改建更名為水次倉,又在薛家浜之南建造敏惠二倉。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時任知府魯超檄增建常平倉。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撥庫銀由知縣于本宏、張濤在縣府西首建倉48間,儲谷定額達到2萬石。知縣王世睿又在縣儀門內東西首建倉10間;雍正十二年由巡撫高其倬在縣城及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九保建立社倉4處,以補常平倉之不足。
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開埠,隨即迅速發(fā)展為中外運輸樞紐,也開始更大規(guī)模的糧食儲備。上海是“南糧北運”的始發(fā)地,清廷為此專門在此設立“海運局”,從事“官督商運”:從上海出發(fā),通過海路將江南糧食運至天津并供給京師。
除向京津轉運南方糧食外,進口糧食也開始從上海登陸中國。同治三年(1864年)1月,上海首次從緬甸進口大米,至年底共進口大米8998.78萬公斤,開創(chuàng)了先河。
進入20世紀以后,上海市人口日益增多,周遭地區(qū)所產米糧已無法滿足需求。
于是,上海灘的米商漸有囤積之勢,糧倉業(yè)開始形成雛形。但是,起初并沒有專存米糧的倉庫,原因是上海交通運輸便捷,房租甚貴,且米糧容積大,商人不愿大量存貨,只是或在店旁略賃余屋,或臨時向銀行、錢莊、鐵路、輪船公司等租賃倉庫、堆棧。
這樣的情況下,一旦出現(xiàn)政局動蕩或戰(zhàn)事,就很容易造成上海出現(xiàn)米荒。
抗戰(zhàn)之前,上海最大規(guī)模的米荒出現(xiàn)在1920年。當時安徽、江西以及兩湖地區(qū)兵災頻仍,金融停滯,長江流域糧食運輸不暢,直接導致上海米糧來源減少。
1920年夏,上海米價出現(xiàn)“災難性的高價”,“上海米價在歐戰(zhàn)以前,每石約5元,到去年(1919年)12月已漲到7元2角,今年(1920)四月初間,到了8月5角,六月初間,到了11元,二十日以后,居然漲到了十六七元”。吃不起的貧苦百姓甚至編出了一首“米荒小調”:“一更里月照湘江,上海灘米價飛漲,昂貴非常,每石要賣十呀十呀十六洋……二更里月照米倉,私囤著許多米糧,斗斛難量,都是那些壞呀壞奸商……”
造成當時上海米價飛漲的直接原因,就是上海糧食儲量見底。
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上海糧食供應出現(xiàn)短缺,由于大量倉庫被征為軍用,一般糧食存儲空間開始緊張。
上海淪陷后,為穩(wěn)定供應、維持統(tǒng)治,汪偽當局一度租用中央市場南市分場庫房(今南市董家渡處)成立南市倉庫,可儲糧2000噸;又租用瑞泰石粉廠機房(今曹家渡西首,曹楊路橋處)成立滬西倉庫,可儲糧1000噸。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當局曾嘗試完善上海的糧食儲備狀況。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間,先后建立12座儲量倉庫,由上海糧食總倉庫管轄。
同年7月1日,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糧食部上??倐}庫,地點位于上海吳淞路1號。然而,上海的糧食供應狀況依舊持續(xù)惡化,匆忙成立的糧食緊急購儲會通過進口、美援等渠道囤積糧食以緩解“米潮”的蔓延。為此,又特別設立了4個固定倉庫與3個臨時倉庫。
20世紀40年代,上海糧食儲備雖有改善,但終究有限。1947年,上海還是遭遇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1947年10月12日,蔣介石要求在上海市實行糧食配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若不實行配給,經濟與社會崩潰必出于此,只有束手待斃矣!”
實際上,自國共內戰(zhàn)爆發(fā)以來,上海市就一直處于糧食儲備緊張的境地。當時上海人口從400萬猛增至600萬,每月至少需要6萬噸糧食,而上海近郊又供米不足,不得不仰仗外省米運輸和洋米進口。
根據配給制,當時上海市民只能憑戶口證購買平價米,每戶每次5升(每升約0.75公斤),每五天才能購買一次。為應付這個局面,時任上海市長吳國楨召開緊急會議,限令糧商三日內向社會局登記存糧,逾期不報者沒收,以及出臺非米商不得經營、違者嚴辦等命令,但收效甚微。
1947年春,國民黨當局曾調集各地糧食匯集上海,希望通過政府拋售來降低上海市面上的飛漲的糧價。當時上海糧食總倉庫的負責人信誓旦旦地告訴媒體:政府在本市握有四五十萬包糧食。4月12日,糧食部上海總倉庫已奉令撥交給上海市府 2 萬大包白粳、2 萬大包紅秈及1萬大包二號西貢米以備拋售。
上萬包糧食投入市場后,仍未能遏制漲勢。到了1948年初,上海不得不全面實施糧食配給制度。與此同時,還成立糧食緊急購儲會來強化米糧采購,但收效甚微。至上海解放前,全市糧食供應幾乎全都仰仗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