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靜
【摘 要】數學學科的深刻性、抽象性以及復雜性等根本特性,決定了學習獲取的進程必然充滿動手操作、思維分析等探究實踐活動。學生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客觀存在體,具有能動的內在特性,教師應該予以充分發(fā)揮和有效運用。本文作者結合新課改教學要求以及學生學習實際,從學生主體學習情感培養(yǎng)、實踐探究能力訓練以及教師指點功效發(fā)揮等方面,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活動開展做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探究活動;開展;淺析
學生作為社會實踐活動中的重要參與體和客觀存在體,具有能動的內在特性。數學學科的深刻性、抽象性以及復雜性等根本特性,決定了學習獲取的進程必然充滿動手操作、思維分析等探究實踐活動。教育實踐學認為,學生只有在充分的親身感知、真切的實踐活動下、深刻的思維辨析下,才能實現對學科新知識、解決方法論等的科學、全面、深刻掌握和運用。加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標準的深入推進,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更是擺上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對學生探究實踐活動更是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探究教學活動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鑒于此,本人現簡要談談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活動開展的認識和實施策略。
一、堅持情感培養(yǎng)為先,創(chuàng)設能動探究的良好氛圍
實踐證明,學生主體全身心的參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學教相長的雙贏目標。探究教學活動,不僅僅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自活動,更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進程。筆者發(fā)現,少部分小學生面對數學探究活動、面對數學解析任務,總是表現出不樂意、不積極、不主動的情況,根本原因在于小學生探究的能動情感未能得到有效提升。而教育心理學認為,小學階段的學生主體,其學習實踐活動更容易受到其自身內在情感的制約和影響。小學數學教師要開展好、推進好課堂教學活動,首要條件要調動好學生的內在能動情感。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找準提升他們探究情感的興奮點和著力點。從小學生的認知積極情感規(guī)律出發(fā),注重現實生活案例的設置以及生活直觀事物的展示,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真正生活意義,從中感到數學生活的樂趣和活力,進而形成主動探究、配合教學的良好情感。如在“三角形三邊關系”知識點探究教學中,教師為提高小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深刻性,從情感發(fā)面入手,將現實生活中“工人師傅搭建鋼架”的工作場景展示給學生,并向學生提出,現在工人師傅需要用身邊已有的7,8,15三個鋼管搭建一個三角形框架,你能幫他完成這個任務嗎?此時小學生面對直觀的場景和問題,從內心升騰其探知真相的欲望和情感,帶著情感主動參與其中。
二、堅持學生探究為主,提供自主探究的活動空間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師實施的一切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和推動學生能動發(fā)展做文章。但有少部分教師實施探究教學活動,將探究內容、探究任務全部由教師自己來包辦,學生只是作為旁觀者、第三方,看教師的表演,不能參與其中親身感受,這就導致對教師講授的內容知之不深、一知半解。而新課程改倡導,課堂教學應是以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學習能力為宗旨的實踐活動,教者應提供學生主體充分探究、實踐的時間和機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探究教學活動,應該有意識的提供小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小學生圍繞探究任務和要求,根據探究步驟,循序漸進的進行自主動手探究、歸納分析、合作討論等活動,在有效探究、親身實踐中實現動手動腦能力的提升。如“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一節(jié)課“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開展探究教學時,要求小學生根據教材所提的探究任務,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小學生借助于事先準備好的一個平行四邊形卡片和剪刀,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小學生認真進行觀察分析活動,小組討論交流,發(fā)現轉換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和高分別與轉換后的長方形的面積、長和寬相等。此時,教師結合學生探究指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這原來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學生根據教師的指點,進行數據分析活動,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教師引導學生用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a表示底,h表示高,從而得到由字母符號表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為S=ah。這一過程,小學生始終承擔了探究分析的任務,處于探究教學的核心地位,其思維能力、探究技能等方面有效訓練和進步。
三、堅持教師指點為輔,強化指導點評的教學實踐
小學生學習素養(yǎng)的薄弱性以及探究能力的欠缺,決定了小學生的探究實踐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和科學指點。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學生探究動手進程中,不能過分放手不管,當甩手掌柜,而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對小學生的探究過程做到跟蹤指導和講解,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動手探究和數據分析中的疑惑和困難,同時,在探究活動評講環(huán)節(jié),要運用評判教學手段,在肯定評講前提下,對小學生存在的探究不足以及需要注意事項予以點名,提出努力方向,從而推動小學生高效深入開展探究實踐活動。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探究教學是一種常用的課堂教學形式,教師在其教學時要抓住小學生主體特性和學習實際,科學施教、有序組織,推動小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前進。
【參考文獻】
[1]李煥有.淺議積極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的引導作用[J].洛陽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2]范春林,董奇.探究型課堂教學環(huán)境研究的現狀、意義及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5年08期
[3]王靜.大班課堂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課堂探究講解的交互性模式之探索[A].云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職高專教育分會2014年優(yōu)秀論文集[C].2014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