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相莉
摘 要: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習近平站在新的戰(zhàn)略高度,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充分思考和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指導我國安全管理工作綱領性的文件。深入理解安全的內涵,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礎性要求。安全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部分,與人類密不可分,它是指實踐主體間及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間在人類實踐活動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達到的相對協(xié)調、均衡狀態(tài)。具有依附性、復雜性和客觀性等特征。
關鍵詞:安全;實踐主體;實踐客體;協(xié)調;均衡
安全一直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追求,人類的發(fā)展史也是人類為安全而斗爭的歷史,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越來越復雜化,特別是當今這個時代,人類對安全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2014年4月,習近平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上,首次正式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他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站在戰(zhàn)略的高度闡述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內涵、指導思想和原則,為開創(chuàng)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的高度開展有關安全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著力點。但在對安全的理解、認識,還停留在人們約定俗成的觀念上,從理論的高度對安全加以闡釋還沒有完全展開,安全的本質還沒有被人類所掌握,這與我們認識、理解和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化解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安全問題很不對稱。本文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足于人類實踐活動,在國家總體安全觀的指導下對安全的內涵、性質和特征等加以闡釋,以期有助于人們深化對安全問題的認識。
一、安全的內涵
“安全”是現代漢語的一個基本語詞,在古代漢語中,表達著現代漢語中“安全”的意義,是“安”字,如《周易·系辭下》中有這樣一段話: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兑住吩唬骸渫銎渫觯涤诎??!边@里的“安”與“?!毕鄬Γ⑶胰缤拔!北磉_了現代漢語的“危險”一樣,“安”所表達的就是“安全”的概念。在現代漢語中,各種現代漢語辭書對安全有著基本相同的解釋。以《現代漢語詞典》為例,它對“安全”的解釋是:“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這也是我們在實踐活動中常用的約定俗成的涵義。
在實踐活動中,一些行業(yè)出于自身實踐活動的需要也對安全的內涵做了界定,如:國家標準(GB/T 28001)給出的定義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損害風險的狀態(tài);國際民航組織給出的定義是:安全是一種狀態(tài),即通過持續(xù)的危險識別和風險管理過程,將人員傷害或財產損失的風險降低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美國軍用標準《系統(tǒng)安全大綱要求》(MII-STD-882C)中對安全的界定是:安全是指沒有引起死亡、傷害、職業(yè)病或財產、設備的損壞或損失或環(huán)境危害的條件①。
此外,一些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安全的內涵也給出了不同的界定,如王逸舟認為所謂安全就是客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②;夏保成、劉鳳仙認為安全首先是一種主觀感覺,是人類對自己生命和生命條件的無憂和放心,是對自己前途與未來的一種自信;安全又是客觀存在,是具有對抗一切現實或潛在威脅的實實在在的保障③;徐則平對安全的概念作出以下的界定:其一,安全是一種客觀態(tài)勢,它反映出安全主體在一定時間、地點、環(huán)境等條件下所受威脅的程度。其二,安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是說,客觀上的安全狀態(tài)與主觀上的反應、判斷,這種反映和判斷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④。
在余瀟楓等著的《非傳統(tǒng)安全概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對國外的一些專家學者關于安全內涵的論述作了概述:“巴瑞·布贊就曾直率地指出,迄今為止安全不僅是一個‘發(fā)展得非常不全面的概念,而且是一個‘具有高度爭議性的概念。泰瑞·特里夫(Terry Terriff)把學界對安全的界說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界說強調安全不可定義,安全概念在根本上屬于爭議性的概念而難以統(tǒng)一,或者說安全是一種給出性的條件,恰如健康和身份一樣不能簡單給予其確切合義,甚至還可以說安全是沒有任何精確意義的‘模糊的符號。第二類界說認為安全問題太復雜、層次大多而且不同層次的安全實質完全不同,因而不可統(tǒng)一而論,只能根據不同層次或范圍給安全做出不同的定義。第三類界說則認為安全可以明確地定義,強調安全的內涵看起來盡管模糊,但還是可以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做一簡約化的理解與描述。如安·貝朗尼(Ian Bellany)明確認為,安全就是‘擺脫戰(zhàn)爭的相對自由。沃爾弗斯(Wolfers)則把安全清晰地概括為‘獲得價值時威脅的不存在,等等?!雹?/p>
以上對安全內涵的界定,不管是約定俗成的,還是一些行業(yè)從自身需要出發(fā)界定的,還是專家學者因為安全的復雜性而回避其內涵或者在總結前人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以某一領域為研究視角對安全內涵的界定,他們大都是采取排除法從排他的角度來定義安全,還有一些從主觀感受和客觀存在的角度,以安全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特點來描述安全的內涵。這樣界定安全的內涵,一方面只從單個實踐主體出發(fā)考慮安全,而忽視整體的安全,導致只關注自身安全而忽視其他安全;另一方面,只關注安全的表象,而忽略安全的本質屬性,片面的理解安全的內涵。這樣的最終后果是導致人們形成片面的安全觀,導致安全越抓越不安全,出現個個求安全卻個個都不安全的局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安全是指實踐主體間、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間及實踐主體和客體本身在人類實踐活動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達到的相對協(xié)調、均衡的客觀狀態(tài)。
理解安全的內涵需要把握以下幾點:1. 安全是以實踐主體為核心,與實踐主體聯(lián)系在一起的,實踐客體的安全是以實踐主體是否安全為參照。實踐主體包括人以及人組成的各類組織(其中包括國家和地區(qū)),實踐活動是實踐主體開展的活動,離開實踐主體也就談不上所謂的實踐活動,而安全是在實踐活動中圍繞實踐主體產生的,所以,認識理解安全離不開實踐主體,離開實踐主體談安全就是見物不見人,如果“不見人”,研究安全也就失去了現實意義,安全是實踐主體的安全,二者是緊密聯(lián)系的。
2.安全是一種協(xié)調、均衡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存在于實踐主體之間、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之間以及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本身。它具體表現為有形的客觀存在上和無形的主觀感受上。只有實踐主體之間、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之間以及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本身達到協(xié)調、均衡狀態(tài),各實踐主體才是安全的,各實踐主體安全了,才會最終形成整個安全的局面。
3.安全是人們可感知的、具體的、客觀實在的。安全在實踐中是復雜的、多變的,但不是抽象的,而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念而轉移的,是具體的存在實踐主體之間、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之間以及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本身,是與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人們在實踐中可感知的、具體的客觀存在。
4. 對各實踐主體來說,安全是相對的。首先,從安全本身來看,安全具有系統(tǒng)性和開放性,不是封閉的、拍他的,單個實踐主體的安全不是真正的安全,相互的安全才是長久的、可持續(xù)的。其次,安全是實踐主體之間、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之間以及他們本身的協(xié)調、均衡狀態(tài),而各實踐主體的安全是相對于與它有聯(lián)系的實踐主體及實踐客體來說的。再次,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本身都是在發(fā)展變化中的,現在的安全與以前的安全以及今后的安全,在表現形式和要求上都會有區(qū)別。最后,當它周圍的實踐主體及實踐客體發(fā)生變化時,它自身的安全也會發(fā)生變化,而它自身的變化也會引起與它相關的其它實踐主體對安全需求的變化,因此相對于不同的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來說,安全是處于相對狀態(tài)。但在實踐中,各實踐主體往往只注重自身安全,而忽視其它主體的安全,造成在消滅其它主體的同時也把自己給消滅了。
5. 要用發(fā)展的觀點認識、把握和理解安全的內涵。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升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實踐的空間不斷拓展、內容不斷豐富,人類在實踐活動中面對的安全內容及其表現也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著不斷克服不安全從而達到新的安全的過程,安全是處在動態(tài)的人類實踐活動之中,安全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動態(tài)變化也在動態(tài)調整,而不是不是靜止狀態(tài)。總之,安全是一個從安全到不安全,再到新的安全的持續(xù)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在發(fā)展的實踐中,不能用靜止的觀點認識、把握和理解安全的內涵。
二、安全的性質、特征
實踐是人類生存的手段和內在需要,也是人類發(fā)展的保障,人類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獲得生存、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離開實踐活動人類就無法生存和發(fā)展。安全是在人類實踐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離開人類的實踐活動,安全便沒有了產生的土壤。安全是人類順利開展實踐活動的保障,是人類得以延續(xù)、經濟社會等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現實保證,是人類普遍的現實需要。
1.安全體現在實踐主體本身及其相關利益身上,具有依附性。
安全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始終與實踐主體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并且最終體現在實踐主體及其相關利益身上,離開實踐主體及其利益,也就無所謂安全不安全了,比如地震,發(fā)生在無人區(qū)和發(fā)生在人口聚居區(qū)就不一樣了,發(fā)生在無人區(qū),遠離實踐主體及其利益,也就談不上安全不安全,而發(fā)生在人口聚居區(qū),因為與實踐主體及其利益有關系了,所以安全就被人類所關注了。因此,談安全就離不開實踐主體及其相關利益,離開實踐主體及其相關利益,談安全則無任何意義。安全是依附于各實踐主體及其相關利益的,是通過各實踐主體及其利益的變化而表現出來的。
2.安全的內容與表現因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實踐主體、不同的實踐客體及實踐主體在不同的地域、行業(yè)等而不同,而呈現出復雜性。
實踐活動是具體的復雜的,而安全是實踐活動的產物,所以產生于實踐活動而依附于實踐主體及其利益的安全也是復雜的。首先,安全的復雜性體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安全內容及其表現是不同的,加之不同歷史時期的安全的內容與表現交織在一起出現,使得安全更趨復雜。如傳統(tǒng)安全與非傳統(tǒng)安全在當今社會的疊加表現。其次,安全的復雜性還體現在安全與不同的實踐主體結合,其安全的內容及其表現是不一樣的,就是同一實踐主體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業(yè)其安全的內容及其表現也是不一樣的;此外,由于各實踐主體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及能力的強弱的不一致等,不同的實踐主體對安全的理解和需要也是不同的,也造成了安全的復雜性。安全的復雜性增加了人類把握安全內涵的難度,也相應提高了人類化解安全問題的能力要求。
3.安全是實踐主體整體的絕對安全和單個實踐主體的相對安全的統(tǒng)一。
在實踐活動中,單個實踐主體的安全是相對的,這里的相對是指相對于不同的實踐主體以及同一實踐主體相對于不同的實踐客體,和相對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具體表現在與它相對的單個實踐主體或實踐客體有變化的狀態(tài)下,單個實踐主體的安全就會向不安全轉變,然后,單個實踐主體為了自身的安全就會做出相應的調整,與其它實踐主體及實踐客體達到新的協(xié)調、均衡狀態(tài),重新回歸安全。而不作調整,或者調整不到位的實踐主體則會被新的實踐主體所代替,最終回歸安全。相對于單個實踐主體來說,實踐主體整體的安全則是絕對的,沒有實踐主體整體的安全,單個實踐主體的安全就無法保證,但是,實踐主體整體安全的絕對性是通過單個實踐主體的相對安全來實現的,單個實踐主體的安全是實現整個實踐主體安全的前提,二者統(tǒng)一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之中。
4.安全具有隱藏性,它客觀存在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中,且總是以它的對立面——“不安全”的面目展現在人類面前,并提醒人類關注安全。
安全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它植根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之中,事關人類實踐活動的持續(xù)開展,但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它往往為人類所忽視。只有當它的對立面——“不安全”在人類實踐活動中出現時,人類才開始認識它、反思它,思考在實踐活動中如
何做才不會出現不安全。而“不安全”過去后,當人類重新回到新的協(xié)調、均衡狀態(tài)后,人類就會慢慢的淡忘它,只有在新的“不安全”出現時,他才會再次進入到人類的視野中,重新引起人類的重視。但不管安全怎么展現,安全是客觀的存在于人類實踐活動中的,是人類回避不了的自我發(fā)展的挑戰(zhàn)。所以在發(fā)展中謀安全,在安全中謀發(fā)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應有之意。
三、安全的分類
分類是為了更好的認識事物的本質,對安全進行分類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安全的內涵。安全是與實踐主體的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且實踐主體活動的領域廣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使得安全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致使安全的分類也比較復雜。從安全的內涵出發(fā),我們可以把安全分為兩大類:一是實踐主體安全;一是實踐客體安全。實踐客體安全主要指自然界安全和人類實踐工具的安全,它是與實踐主體安全聯(lián)系在一起的,離開實踐主體安全談實踐客體的安全是沒意義的。如總體國家安全觀中提到的生態(tài)安全和資源安全,它們都是從實踐主體的可持續(xù)存在的需要來做到。實踐主體安全則比較復雜,按照不同的標準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別,具體如下:從實踐主體本身來看,可分為自身內部安全和自身外部安全,還可分為個人安全、組織安全(或集體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從實踐主體所處的空間地理范圍來看,可分為地區(qū)安全、國家安全、全球安全及太空安全等;從實踐主體所處的領域來看,可分為生產安全、交換安全、分配安全、消費安全等;從實踐主體所遇安全問題所處的時間維度來看,可分為傳統(tǒng)安全和非傳統(tǒng)安全;從實踐主體自身所處的狀態(tài)來看,可分為安全、亞安全、不安全等。等等。每一類又可根據不同的標準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類型。但不管對安全怎么分類,只要抓住了安全的內在的本質性要求,并運用到實踐中去,就是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踐行。
總之,認識、理解、把握安全的本質是全面、系統(tǒng)、理解把握和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需要,是我們抓住自我發(fā)展主動權的需要。在實現安全的具體實踐中需要把安全放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既要見人又要見物,把二者統(tǒng)一到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處理好各實踐主體之間、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之間的關系,使各實踐主體之間、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之間處于協(xié)調均衡的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饒國寧,陳網樺,郭學永主編,安全管理,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第1頁.
[2]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頁.
[3]夏保成,劉鳳仙著,國家安全論,長春出版社,2008.01,第9頁.
[4]徐則平著,國家安全理論研究,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09,第4頁.
[5]余瀟楓等著,非傳統(tǒng)安全概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1,第9頁.
(作者單位:中共黔南州委黨校, 貴州 黔南 5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