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若
摘 要:本文通過實例說明利用對稱性實現(xiàn)“化折為直”“化斜為垂”,從而解決線段之和最短問題的方法。
關(guān)鍵詞:線段和最小值;軸對稱
在學(xué)習(xí)了軸對稱圖形之后,學(xué)生在解答求線段和最小值問題時,常常思維受阻,無從入手。解此類題的總體思路是利用對稱性實現(xiàn)“化折為直”“化斜為垂”,現(xiàn)選取幾例進(jìn)行分析。
一、 此類題的數(shù)學(xué)模型一是歸于“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二是歸于“垂線段最短”
(一)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型”
1. 如圖1,直線l和l的異側(cè)兩點A,B,在直線l上求作一點P,使PA+PB最小。
2. 如圖2,直線l和l的同側(cè)兩點A,B,在直線l上求作一點P,使PA+PB最小。
3. 如圖3,點P是∠MON內(nèi)的一點,分別在OM,ON上作點A,B,使△PAB的周長最小。
4. 如圖4,點P,Q為∠MON內(nèi)的兩點,分別在OM,ON上作點A,B,使四邊形PAQB的周長最小。
(二) “垂線段最短型”
5. 如圖5,點A是∠MON外的一點,在射線ON上作點P,使PA與點P到射線OM的距離之和最小。
6. 如圖6,點A是∠MON內(nèi)的一點,在射線ON上作點P,使PA與點P到射線OM的距離之和最小。
二、 “一線上一動點”兩線段和最小值求解
【例1】 如圖7,A、B兩個小集鎮(zhèn)在河流CD的同側(cè),分別到河的距離為AC=10千米,BD=30千米,且CD=30千米,現(xiàn)在要在河邊建一自來水廠,向A、B兩鎮(zhèn)供水,鋪設(shè)水管的費用為每千米3萬,請你在河流CD上選擇水廠的位置M,使鋪設(shè)水管的費用最節(jié)省,并求出總費用是多少?
解析:作點B關(guān)于直線CD的對稱點B′,連接AB′,交CD于點M,則AM+BM=AM+B′M=AB′,水廠建在M點時,費用最小,如圖,在直角△AB′E中,AE=AC+CE=10+30=40,EB′=30所以:AB′=50總費用為:50×3=150萬。
三、 “兩線上兩動點”三線段和最小值求解
【例2】 如圖8,∠AOB=45°,P是∠AOB內(nèi)一點,PO=10,Q、R分別是OA、OB上的動點,求△PQR周長的最小值。
解析:本題在最短矩離這一問題中,是典型的兩動點問題。如圖9利用軸對稱變換的性質(zhì),P到OB上任意一點R的距離,等于它的對稱點P1到OB上對應(yīng)點R的距離,同樣P到OA上任意一點Q的距離,等于它的對稱點P2到OA上對應(yīng)點Q的距離,問題就轉(zhuǎn)化為找P1到R到Q再到P2的線段和問題,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連接P1P2交OB與R,交OA與Q,以達(dá)到 “化折為直”,找出三條線段和的最短線段,在根據(jù)軸對稱性易知:OP1=OP2=OP=10,∠P1OP2=2∠AOB=90°,因而P1P2=102,故△PQR周長的最小值為102。
四、 “兩線上兩動點”兩線段和最小值求解
【例3】 如圖10,在直角△ABC中,∠C=90°,∠ABC=30°,AC=3,P是AB邊上的動點,M是BC邊上的動點,求CP+PM的最小值。
解析:要使CP+PM的值最小就要設(shè)法把CP、PM轉(zhuǎn)化到同一條直線上,利用軸對稱變換的性質(zhì),C到AB上任意一點P的距離等于它的對稱點C1到AB上對應(yīng)點P的距離,問題就轉(zhuǎn)化為找C1到直線AB上的P點,再到直線BC上的M點線段和問題,利用“垂線段最短”,如圖11,作C1M垂直BC于M,交AB于P,則(CP+PM)最小=C1M,以達(dá)到“化折為直”“化斜為垂”即可解決。由30°角的直角△ABC的AC邊長為3,可求得AB=6,BC=33,CD=323,那么C1C=2CD=33,再由30°角的直角△C1MC的C1C邊長為33,求得(CP+PM)最小=C1M=92。
五、 “三線上三動點”兩線段和最小值求解
【例4】 菱形ABCD中,AB=2,∠A=120°,點P,Q,K分別為線段BC,CD,BD上的任意一點,求PK+QK的最小值。
解析:要使PK+QK的值最小,就要設(shè)法把PK、QK轉(zhuǎn)化到同一條直線上,利用軸對稱變換的性質(zhì),BC上的點P到BD上任意一點K的距離等于它的對稱點P1到BD上點K的距離,問題就轉(zhuǎn)化為找從線段BC關(guān)于BD對稱線段AB上的一點P1到直線BD上的K點再到直線CD上的Q點線段和問題,利用“轉(zhuǎn)折為直、化直為垂”,即“垂線段最短”得PK+QK的值最小為AD與BC兩平行線的距離,即(PK+QK)最小=AE=3。
上述幾種線段和最小值的疑難突破策略,關(guān)鍵是找準(zhǔn)對稱軸,利用對稱變換將點的位置進(jìn)行轉(zhuǎn)化,從而達(dá)到“化折為直”“化斜為垂”的目的,使問題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