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鳳
摘 要:新入園小班幼兒會有一段時期的生活、環(huán)境、情感不適應的表現,多表現在:離不開父母,情緒不穩(wěn)定,不吃不喝,哭鬧或情緒異常。因此,為了讓幼兒更快適應、順利渡過這段時期,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家長需要做好幼兒入園前的充分準備工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方法培養(yǎng)幼兒生活的自理能力,只有家園共育,才能讓幼兒順利渡過“第二個斷奶期”。
關鍵詞:自理能力;家園溝通;幼兒;斷奶期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3-02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133
初入園的小班幼兒從家庭進入到幼兒園,生活的內容、形式、要求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常常會有一些不適應的表現,如:哭鬧、發(fā)脾氣、不吃不喝、焦慮、想家等。人們通常把這種現象比喻為幼兒的“第二斷奶期”,雖然此類現象較為普遍,且?guī)缀醭蔀榱擞變喝雸@的必經階段,但是如果任其發(fā)展,不僅讓教師和家長都擔心,還嚴重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如何幫助幼兒渡過這個時期,盡快適應新的生活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幼兒入學前的準備工作
教師通過家訪活動,了解幼兒的一些生活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家教水平等,以便在以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到胸有成竹。幼兒園通過召開新生家長會,向家長介紹一下學校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取得的一些成績,讓家長對于幼兒園有個全面的了解;告知一下學校的課程及教學理念,讓家長對于幼兒以后的學習有簡單的認識;同時可以請一些經驗比較豐富的中大班家長或教師向大家傳授一下關于新開學會遇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和家庭的區(qū)別,了解不同的環(huán)境對育人的不同途徑,不同效果。利用空余時間讓幼兒跟著爸爸媽媽到幼兒園進行初步的體驗,多跟教師、同伴接觸,以減少幼兒的陌生感,而家長陪護在旁邊,不用過多的語言干涉,讓幼兒自己去社交,有助于發(fā)展幼兒的交往能力。幼兒初入園時,試著讓他們在學校里多呆一段時間,盡量了解幼兒園的設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如果條件允許,幼兒可以中午的時候在幼兒園里睡午覺,讓他們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慢慢地熟悉了,漸漸地他們就不會哭鬧了,就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了。
二、以游戲形式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
要讓幼兒獨立的方法有很多種,我認為在許許多多的方法中,對于幼兒來說,就是玩游戲。一般的游戲玩過幾次,就生厭了,所以一樣的游戲不能重復去做,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通過“玩具找家”的游戲,培養(yǎng)幼兒 “玩完玩具一定要收拾整理”的習慣。剛入幼兒園時幼兒往往因不熟悉或不適應,把玩具亂扔、亂放。這時,教師不要急于批評幼兒,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幫助幼兒掌握整理玩具的方法。我的做法是,采用“送玩具回家”的游戲,當幼兒玩了玩具隨便亂扔時,我就說:“我們小朋友都喜歡自己的家,也很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可是玩具寶寶也有家,也想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們是不是應該幫幫它們呢?要不然玩具寶寶的爸爸媽媽會很擔心的?!比绻行┯變簞幼鬏^慢,或者還想玩的話,我就會以玩具的口吻說:“怎么我的玩具寶寶還沒有回家呢?”這時幼兒就會很快地將玩具送回來。通過這樣反復的游戲,幼兒就知道什么玩具該放回什么地方了,也加深了幼兒“玩具哪里拿就放哪里”的常規(guī)習慣,還會讓他們覺得幼兒園像家里一樣,真好玩,從而更加喜歡幼兒園。
三、科學地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
有的幼兒一生下來,就被爺爺奶奶捧在手心,生怕有絲毫的閃失。一般來說家庭條件好的,對幼兒的要求是事事必應,這樣幼兒在懵懂的時候就養(yǎng)成了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認為這是必須的,這樣幼兒的自理能力就無從談起。那么針對這種情況,幼兒園就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幫助幼兒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我在教學中,每當開飯前的幾分鐘,就讓幼兒讀:“小寶寶,真能干,自己拿勺來吃飯,拿穩(wěn)勺,扶好碗,一口一口全吃完?!钡蔷瓦@樣,還是有很多的小朋友,對幼兒園的飯菜挑挑揀揀,望著飯碗就是不肯下手去吃。于是我就想,培養(yǎng)幼兒各方面的能力,確實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還有看到有的幼兒不愛喝水,左看看右看看就是不去喝。這時我就領他們讀:“白開水,端起杯,真解渴,人體需要最科學,人人健康離不了。”雖然說不一定每個小朋友都能明白開水的科學價值,但是起碼讓他們明白,白開水是最健康的飲品。
四、有效的家園溝通是培養(yǎng)幼兒的最佳途徑
幼兒的成長,不是家長所能左右的,也不是學校一錘定音的,需要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一起,形成合力,來對幼兒進行培養(yǎng)教育。我們可以通過家長講座、櫥窗宣傳、經驗交流等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讓家長從一些教育誤區(qū)(樹大自然直型、填鴨式、拔苗助長型、重智輕德式)中走出來。通過家園聯系冊、班級博客、QQ群、微信等,每天能有效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告知幼兒在園的一些小細節(jié)及情況,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當幼兒在園內有突出的表現,如:吃飯快、午睡安靜、幫教師擦桌子、課堂中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等,教師會給幼兒一個小小的獎勵,給他們貼上不同的貼畫,或者親親幼兒、抱抱幼兒。對教師的這一舉動,幼兒高興,家長更高興。通過“百靈鳥”廣播站,讓幼兒在每天離園前為家長表演不同形式的節(jié)目:有詩朗誦、有舞蹈。在教師的精心輔導和編排下,幼兒精彩的表演獲得家長的一致好評??吹酱饲榇司?,家長們喜在臉上,樂在心里。
總之,幼兒第一次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致使幼兒不適應生活。教師可以恰當地引用幼兒喜歡的活動再通過家園合作,一定會讓幼兒順利渡過“第二斷奶期”,從開始的哭哭啼啼不肯上幼兒園到最后的喜歡上幼兒園了。
參考文獻:
[1] 邵雅玲.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入園[J].寧夏教育,2006(Z1):65-66.
[2] 王紅兒.小班幼兒如何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J].知識窗(教師版),201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