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彩虹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個人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而且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文章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就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30-0082-01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自主學習能力在個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學生終身學習的道路上起引導作用,引導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懂得如何進步、如何超越自我,而不僅僅是讓他們考出好分數。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起始階段,要大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學的生動活潑,而且在離開教師、離開教材、離開課堂的情況下,也能主動探究的學習,這才是最有價值的。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若干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過,教育的藝術就是要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只有學生感興趣,才會有高度的熱情,從而積極主動去學習。興趣是學習的開始,是成功的秘訣。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首先就要培養(yǎng)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努力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喜歡上語文課。
例如,筆者在講授《瀑布》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瀑布的雄偉壯觀。然而,有部分學生沒有親眼見過瀑布,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體會課文內容。微視頻的出現(xiàn)解決了這一難題,它短小精悍,集視頻、音頻、圖片文字于一體,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立體,能夠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性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視頻教學方案,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筆者根據學生自學情況和現(xiàn)有認識水平因勢利導,借助于有關瀑布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加深學生對瀑布的認識,使他們感受到課文的語言美和大自然的美。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疑是深入學習知識的起點,也是閃現(xiàn)智慧火花的開端。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設疑,使學生以疑生趣,以疑激思,以疑獲知,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例如,在教學《瀑布》這篇課文時,當讀完課文后,筆者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把瀑布比作一道白銀?”“什么是珍珠的屏?為什么把瀑布比作珍珠的屏?”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并找出課文中的重點句和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在教完課文后,筆者還會問學生:“學完了這篇課文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引導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延伸到課外。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讀書”這一單元時,學生合作制作讀書漂流卡,貼在書的扉頁,一個學生讀完書后在漂流卡上寫一句讀后感,然后傳給下一個學生,第二個學生指出前一個學生讀后感的優(yōu)缺點,并合作寫上第二條讀后感。所有學生同讀一本書,并且都在漂流卡上寫上讀后感,交流對這本書的看法,使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知有利于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xiàn)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可以親自動手操作,探討問題和尋求結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保持高度的興趣,讓枯燥的語言文字變成有趣的動手實踐,使課堂充滿歡笑與快樂。
例如,在教學《用冰取火》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凸透鏡,體會聚焦聚熱,并一起嘗試用冰塊自制凸透鏡,雖然很粗糙,但是陽光下聚焦能讓樹葉或紙片燃燒起來,孩子們歡呼著,雀躍著,明白了用冰取火的科學道理,體會到了探險隊員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絕處逢生的智慧。
又如,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自主排練同名課本劇,自己制作道具,自導自演,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語文活動中,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明白了田忌賽馬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的原因,懂得了相應的道理:無論勝利還是失敗都應該冷靜、仔細地分析局面,把握時機,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總之,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準真正進入課堂的真實體現(xiàn)。教師只有讓課堂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只有在教師精妙地引探導學下,有啟思、有質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識的內化,才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好學、樂學、善學。
(編輯:楊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