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鳴??
摘要:初中物理教學要減負增效,必須鉆研課標,精心備課。優(yōu)化課堂,重視實驗,提升感性。講練結合,趁熱打鐵?;麨榱?,逐個突破,歸納整合,融會貫通。
關鍵詞:物理課堂教學;減負增效;講練結合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一直提倡減負增效,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依然還有一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都很重,為了提高成績,不惜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導致身心疲憊。其實,只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完全可以少花時間,多出成果。
一、 鉆研課標,精心備課
初中物理的教學內容看似簡單,然而怎么教、教多深、教多廣,是教師要好好把握的。初中物理的教學目標、教學范圍、教學深度、考試要求等一系列重要教學指標都在新課程標準里有詳細的說明,教師一定要鉆研課標,明確目標,做到心中一桿秤,備課有針對。有的放矢,不做無用功。例如,新課標里規(guī)定學生必做的初中物理實驗有20個,并逐一列出實驗名稱,其中第18和19個實驗分別是“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方向”和“探究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這兩個實驗以前只是要求演示的,現(xiàn)在提高了要求,如果不鉆研課標的話,可能會在教學中忽略其重要性,至少學生沒有體驗這個實驗過程,在一些實驗細節(jié)上易出現(xiàn)“真空”。再如浮力教學中對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考試要求是“A”,也就是了解和認識,能舉例說明即可。如果一味地深挖,大量而重復地抓計算,就脫離了教學要求,便會形成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負擔。
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減負增效的核心。一節(jié)課時間是有限的,想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最大的效益,自然要取決于精心的備課。教材的知識內容是固定的,但如何引入?重難點是什么?怎樣銜接?難點如何突破?組織什么實驗活動?需要什么實驗器材?怎樣提高實驗成功率?選用什么例題?布置什么作業(yè)?……都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精心安排。有的教師輕備課,重習題,總以為只要把知識點講授一遍,接下來就可以用習題來練習、講評,讓學生從中消化吸收已學的知識內容。其實不然,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是低效的教學,照本宣科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易造成學生疲憊的狀態(tài)。學習的過程好像吃東西一樣,需要細嚼慢咽,不能囫圇吞棗,否則吃下去,消化不良,反而增加胃的負擔,得不償失。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不是只靠做習題、講習題就能達成的,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中是否投入、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學習體驗是否深刻。這些都需要教師精心備課,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構思,通過課堂上的師生交流、互動才能獲取的。
精心備課很耗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對于教師來說是增負的。如何減輕教師的負擔呢?當然是集體備課,發(fā)揮備課組的功能。將課時分給同一年級的所有教師,充分調動所有成員的積極性,每一課都由一名教師主備課,然后通過組內教研活動,其他教師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做適當?shù)男薷?,最后形成成品課。這樣既可以提升備課的質量,又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還可以增進教研氣氛,更重要的是,最終可以通過精品課的教學,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升教學效率。
二、 重視實驗,提升感性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純粹的理論教學會使之枯燥無味,形成一種學習負擔。這時如果利用一些實驗或小活動穿插在教學過程中,
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求知欲望?!鞍俾劜蝗缫灰姟保v的再多,若學生沒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還是很難接受抽象的道理。例如:如圖1所示,條形磁鐵A的一端吸著一根大頭針,若將A、B端相連,則大頭針會(填“下落”或“仍被吸住”),這是因為.講評這道習題時,如果只是純理論的講解,學生還是留有疑惑,很難確信。教師可以演示一下這個實驗,讓學生親眼看到鐵釘下落的現(xiàn)象,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同時也使之能輕松地接受理論,產生深刻的印象,可以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分析處理之后遇到的類似問題。
三、 講練結合,趁熱打鐵
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中學生課堂上注意力最佳狀態(tài)時間不超過15分鐘,如果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則時間更短。英國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話》中指出“教員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爸v練結合”是中國傳統(tǒng)教學經驗的精華,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非常重要,無論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都不可或缺。課堂中,諸如“大家聽懂了嗎?”,“這個到底是為什么呢?”等頻繁出現(xiàn),是一種無效的提問,同樣也是對課堂時間的浪費。相反,“巧妙”的練習對課堂則會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所以練習設置要有的放矢,“精講精練,邊講邊練”,之后,“趁熱打鐵”,及時總結和講評,越及時越好。因為時間過長,逐漸淡忘,學生就失去了積極性和學習動力。講評要突出重點,重在指導,不應只作簡單的重復,不能以題論題。
當堂訓練,當堂吸收,是減負增效的有效手段。每節(jié)課最好針對重點、難點選擇一些典型例題,難度不要太大,數(shù)量不宜太多,一般容易的選一題,中等難度的選一至兩題即可。例如在簡單機械的第一節(jié)“杠桿”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完杠桿的五要素后,一定要針對力臂作圖這個重點選擇幾道習題,讓學生當堂訓練,趁熱打鐵,及時糾正錯誤,理解力臂的概念,鞏固所學的知識。曾經做過比較性教學,如果讓學生課后再練,效果要差不少,正確率低,且教師要花更多時間糾正錯誤,學生也要花更多時間回顧之前的內容,印象也不及當堂訓練的深刻。
四、 化整為零,逐個突破
初中物理教學內容在安排上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前面學的概念和規(guī)律是后面學習的基礎,各知識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有些教學內容牽涉到較多的知識點,需要綜合運用,一個環(huán)節(jié)薄弱,就會導致學習上出現(xiàn)困難狀況。這時,我們可以把所要研究的物理問題,根據(jù)其邏輯關系分解成一些小問題,逐個突破。有時是由于小難點較多,疊加后使難度加大,我們可以將小難點分解來逐個突破,便能減輕教學負擔。例如,歐姆定律應用的教學就一直是個難點,如果我們只是按照教材的安排,講到哪里算哪里,那么,學生的學習就會陷入困境,有的同學甚至很難走出困境。這時,需要老師認真分析一下難點的形成原因,并把這個難點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分而治之。要想靈活運用歐姆定律計算或設計電路,實際上就是要解決三個小問題——一、 能熟練看懂電路圖,識別電路的連接方式,明確電表的測量對象;二、 熟悉串、并聯(lián)電路的電流、電壓、電阻規(guī)律;三、 利用歐姆定律公式結合串、并聯(lián)電路規(guī)律綜合分析。當我們明白這些問題后,就可以對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強化教學,突破困境。endprint
有時問題錯綜復雜,層次繁多,這時我們要將問題細致的分開,然后再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知識,逐步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幾個簡單的問題。例如,在電功電熱的教學中,關于電熱器擋位變換的問題學生容易遇到困難。這類問題的核心其實是由兩個問題構成的:
(1) 電熱器的高、中、低溫擋不同是指什么不同?(2) 電功率的不同是因為什么不同而導致的?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分析圖2中開關的切換能產生幾種連接情況?每種情況總電阻是多少?不同情況電路總功率相同嗎?哪種情況電路總功率最大?依據(jù)是什么?電熱器的高、中、低三個擋位與三個不同的總功率是怎樣對應的?通過這樣的層層剝離,將一個難點問題化整為零,逐個突破,使學生易于接受。
五、 歸納整合,融會貫通
電腦里文件多了,不及時整理就會亂。學習也是如此,若不及時梳理整合,很容易形成混亂,從而增加負擔,降低效率。初中生因為年齡階段的特點,不善于歸納整合各知識點,這就勢必導致學習效率下降,收獲與付出相差甚遠。因此,教師有必要將知識歸納整合,使之形成知識模塊,便于學生融會貫通,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測電阻和測小燈泡額定功率的實驗電路設計,從表面上看是兩個不同的教學內容,實際上,它們之間有很多共性。首先,這兩個內容都是“伏安電路”為基礎,其次,在電路設計的教學過程中,都出現(xiàn)了要求只用一種電表測量的問題,于是,我根據(jù)這個特點,在上測小燈泡額定功率實驗設計專題課時,專門安排將測電阻和測電功率放在一起比較的教學過程,整個教學流程都是從“伏安電路”開始演變,先是兩只電流表或電壓表,再是一只電流表或電壓表,然后是等效替代方案,期間都牽涉到共同的知識模塊:“電流表和已知的定值電阻組合相當于電壓表”,“電壓表和已知的定值電阻組合相當于電流表”,串聯(lián)分壓規(guī)律、并聯(lián)分流規(guī)律、利用電源電壓建立方程組的做法等等。讓人欣慰的是,我僅用兩節(jié)課時就完成了這個難點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很輕松,而且通過后期學生的練習反饋,效果很好。
減負增效不能停在表面,要落在實處,需要教師辛勤的付出。某種意義上講,開始階段教師是“增負”的,但這種增負是值得的,是短暫的。從長遠看,隨著教學方法、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資源的豐富,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也一定會減負。
參考文獻:
[1] 王敏勤.試談“講練結合”的七種方式[J].天津教育,2007,(10):22-23.
[2] 趙鋒.五分鐘的改變[J].上海教育,2004,(10):16-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