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京凱
別讓集中學習擋了群眾辦事的“路”
□ 王京凱
隨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推進,各地黨內(nèi)學習、活動日益多起來,特別是一些地方機關事業(yè)單位制定了黨員每周“固定學習日”等制度,在學習任務增加了、標準提高了、要求嚴格了的同時,一些黨組織、黨員在處理“工學矛盾”上卻犯難了。
黨員集中學習旨在加強黨員的思想政治建設,進一步增強黨性修養(yǎng)、提高黨員意識,促進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fā)揮。然而,有些地方在學習過程中,過于注重形式,過于教條化,出現(xiàn)了為了學習而學習的現(xiàn)象。比如,有的地方黨內(nèi)活動搞得風聲水起,集中學習反復搞、警示教育不間斷,黨員的筆記體會寫了一大堆,就是對群眾的服務質(zhì)量提不上去、辦事效率跟不上來;有的單位不能正確處理“工學矛盾”,剃頭的挑子——一頭沉,學習獨大,特別是一些窗口單位學習期間減少辦事窗口,讓群眾排起長長的隊伍,更有甚者在集中學習日期間停辦業(yè)務,讓群眾白跑一趟腿,等等。這些功利式的學習都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原有之義背道而馳,著實不可取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工作,目的在于指導實踐,但把服務群眾的時間給學習“讓路”,豈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學習目的跑到哪里去了,學習的初衷又成什么呢?一味地盲目跟風學、被動應付學、不聯(lián)系實踐學,都達不到學習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要正確對待學習與實踐的關系,合理處理好工學矛盾,才是學習教育的關鍵。學習離不開實踐,只學習不實踐,毫無價值可言,只實踐不學習,也難以進步提升。
學習是一種責任,更是一個態(tài)度,不能一提及“學習”,就想了“集中學習”這一種慣用模式。要注重靈活機動,因人、因事、因崗分類施策、區(qū)分對待,不可搞“一刀切”。在保證工作質(zhì)量不降、標準不變的條件下,可采取自學、補學、課后輔導等多種模式進行,也可給學習合理“打個時間差”,實現(xiàn)學習工作兩不誤、兩促進。
學習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這次中央明確提出,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目的就是讓學習成為一種自覺、一種習慣。要做到持續(xù)發(fā)力、久久為功,切實改變過去上級搞 “突擊性”“運動式”的大學習、大討論,若上級一旦不抓、學習就不管不顧了的做法,做到學用結合、知行合一,不斷在學習中提升、在實踐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