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早才
【摘 要】閱讀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文章立足于新課改背景,探討了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閱讀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閱讀;感悟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7-0058-02
在新課程理念和“核心素養(yǎng)”觀的感召下,學校教育更加強調“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這是新時期基層學校及其廣大教師必須面對的一項重大實踐課題,并且已逐步形成一種無可逆轉的強勁發(fā)展之勢。由于心智發(fā)育的規(guī)律性,小學教育正處于積極培養(yǎng)并推動學生發(fā)展的黃金階段。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充分表明: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僅是奮力沖出“應試教育”怪圈現(xiàn)象的重要突破口,而且是積極轉向并深化“素質教學”的有效切入點。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閱讀感悟能力呢?筆者主要從“質疑、情感、實踐、想象”等角度,試對此做出一些簡要性闡述。
一、善于從質疑提問角度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新能力
“疑乃思之源,學之始?!边@是強調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謂“閱讀問題法”,就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文本閱讀,不斷尋找、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經過討論與梳理后形成更有實用價值和意義的一些問題,并予以研討和解析。其關鍵不在于問題解析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問題意識的有效激發(fā)與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強,“不敢提”與“不愿提”“不能提”與“不善提”等成了比比皆是的問題現(xiàn)象。
如何培養(yǎng)閱讀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呢?筆者認為,應當立足于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要鼓勵小學生敢疑敢問。斯霞老師說過,我們不能因為學生問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也不能因為自己無知而責怪學生多嘴,而是要努力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的好學精神。這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善于引導學生敢問多問,而且要本著“問題無錯”的教學原則予以珍視并做出必要性保護,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勵、喚醒、鼓舞”他們的問題情趣和意識能力;二是要注重傳授尋疑提問的基本方法和相應技巧。以課題提問為例。課題是每一語篇的“眼睛”,既有綱舉目張的功能,往往又可透視或直擊文本主題。比如《林沖棒打洪教頭》,可引導小學生發(fā)問:“林沖為什么要棒打洪教頭?棒打的過程和結果分別如何呢?”“為什么把大自然說成是‘課本?說大自然是‘綠色課本究竟什么意思呢?”又如,善于引導小學生挖掘文本“留白處”進行提問:在《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省略了哪些具體內容?詩人對童子提出了哪些問題呢?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引導小學生就文中人物、文末結尾和內容“矛盾處”等多個方面進行思考、質疑與提問。
二、善于從情感體驗角度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新能力
由于應試教學及其慣性力量等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語文閱讀普遍存在“復制式喂教”現(xiàn)象——教師習慣于先從字詞句篇到語法、修辭、邏輯、文學常識等方面,再從情節(jié)、結構、線索到人物、環(huán)境、主題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全心全意的“文理解剖”,不僅很少為學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間,而且情感體驗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如此情形下,又如何談得上閱讀創(chuàng)新呢?反而養(yǎng)成他們的閱讀惰性和依賴性!
究竟如何引導小學生開展語文閱讀的情感體驗活動呢?一般而言,可從如下幾個方面予以入手:一是通過多元化“讀”的形式,讓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適合情感體驗的教與學環(huán)境,如教師范讀、優(yōu)秀生范讀,眾多學生之間的自由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男女對讀等;二是讓小學生通過“個體+群體”方式進入情感體驗的良好境界;三是在師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感悟與體驗中不斷地開闊視野,拓展思路。
以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教學為例,筆者課前從網絡中下載并制作了相關課件,在課堂教學中還配備了《長征組歌》音樂,為小學生提供了非常精彩的“視聽盛宴”,從而在“整體感知”中幫助他們對全詩意境形成了較為深刻的情感體驗。尤其在“研讀賞析”這一環(huán)節(jié),還特別選取了“巧奪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搶渡大渡河”“會寧大會師”等歷史性精彩畫面,引導小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比較與品味、欣賞與想象,在集體交流中進行體驗與共享。如此而為,既讓他們切實體驗了紅軍將士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又促使他們成為語言品味、意象創(chuàng)造和文學欣賞的“主角”,逐步趨向創(chuàng)造者的意境。
三、善于從自主實踐角度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新能力
荀子說過,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這著重強調“實踐感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與“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有著實質性的異曲同工之妙。小學生以形象性思維為主,對于實踐感知具有強烈的情趣性和依賴性。圖畫閱讀法的實踐與運用,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小學生的思維優(yōu)勢,而且能夠逐步增強他們的進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如何引導小學生開展圖畫法的自主實踐活動呢?以葉圣陶先生的《記金華雙龍洞》教學為例。本文中具有“一明一暗”兩條記事線索:其一是按照作者一行上下山游覽順序的“明線”:首先寫了從羅店入山沿途上山所所見的各種美妙景象,如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等,繼而采用了“移步換景法”,描寫了“洞口——外洞——孔隙——內洞(返回)”這樣的路徑;另一條是泉水自高而低流經的“暗線”。筆者認為,無論是“明線”還是“暗線”,如果教師僅僅以文字來簡單示意的話,許多小學生則難以形成一個比較清晰明朗的游覽行蹤。正因為如此,筆者引導小學生通過“動手圖畫”把這些線索描述出來,從而為他們的閱讀學習活動發(fā)揮了“助威給力”的正強化效用。
又如《詹天佑》一課,其中“居庸關隧道”“八達嶺隧道”尤其是關于青龍橋附近的“人”字形線路設計,既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又是難以規(guī)避的難點,筆者以課文語言為有效支撐,引導小學生通過“文本閱讀——自畫簡圖——討論修改——完善評比——總結提煉”等系列環(huán)節(jié),邊閱讀邊作畫,有效地促進了他們的動手操作和思維創(chuàng)新。
四、善于從遷移想象角度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新能力
什么是“遷移想象法”呢?通俗地講,就是指擺脫文本的固有束縛,并從局部或部分地方旁逸斜出,積極開展與之相應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档抡f過,想象力是一股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量,它能夠從實際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創(chuàng)造出第二自然。小學生具有極其強烈的求知欲和無可比擬的可塑性,只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并落實對學生思維想象力的有效培養(yǎng),久而久之,定能贏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
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遷移和想象創(chuàng)新能力呢?比如,在《牧童和狼》這一經典童話教學結束后,筆者組織并引導小學生開展了以“小牧童最終能否在狼口下逃生”為主題的大討論活動。由于這一童話故事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情趣性,還有所討論的這一話題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比較緊密,小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他們在“情緒智力”的作用下說出了許多個性獨特的觀點。有些小學生說,小牧童在沒有村民的幫助下,自己帶著羊群跑向附近人群中,最終既保全了自己又保住了群羊的生命。有些小學生說,小牧童在狼真的來臨后,一邊大呼救一邊奮力逃命,結果還把自己的腿摔斷了。這對于他來說,雖然保住了自家性命,卻落下了斷腿殘疾的后果(不道德的人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難能可貴的是,在后來他吸取了教訓而變得非常誠實;還有些小學生說,小牧童后來練就了一套專門對付“狼吃羊”的本領,最終成了既誠實又有本領的一個人……如此而為,不僅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而且強化了對他們的人文性教育功能。
以上是筆者對于創(chuàng)新語文閱讀教學途徑的簡要性實踐與思考。當然,創(chuàng)新閱讀感悟的方法還有很多種途徑和方法。值得強調的是,上述所說各種途徑和方法,既可自成一體又能相互聯(lián)系。科學、合理而又巧妙地實踐與運用這些方法,有利于促進教與學的和諧共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