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莉莉
摘 要:閱讀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是對文本的解讀不夠嚴謹,對問題的解答想當然或是對文本的理解淺表化,固式化、標簽化。在教學中運用思維訓練可以很好的讓學生深入文本,從而解決解讀不夠嚴謹、理解粗淺問題。
關鍵詞:閱讀教學 邏輯思維 批判思維 深入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9-00-02
無論是平時的閱讀教學還是考試時的閱讀題目的解答,閱讀教學最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狀是對文本的解讀不夠嚴謹,對問題的解答想當然或是對文本的理解淺表化,固式化、標簽化。
如何解決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這些問題呢?我認為在教學中運用思維訓練可以很好的讓學生深入文本,從而解決解讀不夠嚴謹、理解淺表化的問題。
在教學中怎樣運用思維呢?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心得體會談談自己的做法.。
第一,運用邏輯思維,使閱讀深入到文本之中。在文本閱讀與語言表達中,為了保證最低限度的準確與合理,避免滑入虛妄與片面,陷入妄斷和詭辯,遵守邏輯規(guī)則是一個保障。
運用邏輯思維閱讀理解文本,就要從文本多方面尋找依據(jù)。首先,我們可以從語言入手,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我們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文本詞語入手,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達到深入閱讀的目的。我在《馬嵬》的教學中,帶領學生疏通詩意,弄清史實之后,通過詩句細節(jié)把握作者態(tài)度。文學上談馬嵬之變的文章很多,思想傾向上大多把責任推給楊玉環(huán)。李商隱卻一反常態(tài),將批判的鋒芒指向了唐玄宗。作者對他的態(tài)度是諷刺批判的,引導學生從詩歌詞語入手,體會作者態(tài)度。如“徒聞”,今生都不能相守,來生更不可能,諷刺了他招魂舉動的癡心妄想;“空聞”寫出逃難途中的凄涼悲傷處境及政治上的失意,“無復”寫出作為天子的無可奈何;“當時”“此日”的對比,自己雖貴為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威嚴,六軍不發(fā),逼迫他殺死楊,君威喪失殆盡,卻不能號令三軍,這個皇帝很窩囊,更是嘲諷和諷刺了唐愛情的失落;“為何”“不及”,當了45年的皇帝卻不能保護自己的女人,還不如普通人可以讓妻子更幸福,諷刺意味更濃。
這樣賞析評價,可以使教學過程落到實處,使學生對文本深入理解,也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閱讀興趣,避免機械式應答。在這個過程中,執(zhí)教者僅僅是一個引導者,沒有獨霸話語權,學生思維被高度激發(fā),課堂活躍,氣氛良好。
再如《登高》教學,要理解杜甫的沉郁之情,用王國維對這首詩的評價入手“無一景不如此,無一語不如此”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悲愁”。學生會從景物的修飾詞入手,“急、高、嘯哀”,“清、白”冷色調,“飛回”孤寂徘徊,體會作者凄涼。通過“落木”“長江”意象的選擇,體會作者的凄涼感。通過頸聯(lián)中自己8種人生境況的概括,體會作者的悲苦心境。通過尾聯(lián)“艱難”“白發(fā)”的描寫,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新停濁酒”原因的分析,體會杜甫郁結于胸、無法排遣的愁苦。這種問題的提出可以激發(fā)學生思考,通過對具體詞語的品讀,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使文本閱讀深入下去。
其次,借助于時代背景與文本的邏輯聯(lián)系,深入理解作者思想,使閱讀深入下去。一個人既是獨立的個體,也是社會的產(chǎn)物,多多少少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所以要理解作者情感,就要知人論世,了解其生活時代特點。在《蘭亭集序》的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的是王羲之對待生死的看法。第三段中,他說,“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表明對時光無情,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慨嘆與悲痛的態(tài)度。那么王羲之認為人該如何對待生死呢?這時,就需要結合魏晉風度的名士文化的背景來深入理解對生死的看法了。魏晉時期,長期的戰(zhàn)亂離愁,隨時發(fā)生的生離死別,讓魏晉士人意識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卜、禍福的無常,于是當時的人們采用不同方式對待人生。有人不以死生為念、順應自然,如陶淵明歸隱田園,過著不問世事,詩情畫意的生活;有人及時飲酒行樂,增加生命的密度,以劉伶為代表;有人求仙問道,煉丹制藥,祈求長生不老,增加生命的長度,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為代表;有人更加發(fā)奮圖強,希望有生之年,建立豐功偉績,以增加生命的厚度,以曹操為代表;也有人自暴自棄,無所事事,得過且過,“等生死”“齊彭殤”…對后一種人,王羲之采用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他們的說法是虛妄的。那么面對飄忽的時光,易逝的生命,王羲之采用怎樣的方式對抗死亡呢?他認為山陰道上可以吟嘯徐行,蘭亭水邊可以迎風對詩,“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以之興懷”這些語句都折射出他對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深深眷戀。“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在王羲之看來,人生有限而天地無限,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把握剎那間的精神愉悅,若能將短暫的人生高峰體驗凝結于筆端,形成于文字,保留那珍貴的審美情感,那也是一種不朽,一種永生。他完成了用文學對死亡恐懼的審美超越。他可以與自然相樂,與友人相樂,與詩文相樂,恰恰是對短暫悲涼生命的積極突圍,樂得暢快,悲得深沉,充滿強烈的生命意識,令人動容。
借助于時代背景與文本的邏輯聯(lián)系,可以把文言文閱讀深入下去,而不僅僅注重字詞的掌握,更重視了文本的情感教育作用。
再次,我們可以建立起生活經(jīng)驗與文本間的類比邏輯聯(lián)系,對問題分析、判斷和推理,使閱讀深入下去。在《裝在套子里的人》時,第一部分作者從四個方面(穿著、用具、出行、住處)描寫了別里科夫生活中的套子。對套中人的臥室描寫作用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作者為什么把他住處的描寫放到最后,這樣安排結構有什么作用?解答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jīng)驗,思考為什么寫別里科夫在臥室的表現(xiàn)。作者用夸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這樣寫表里科夫的恐懼害怕和戰(zhàn)戰(zhàn)兢兢,讓人不可理解,有懷疑他為了保護自己而偽裝的懷疑。這樣寫對于揭露沙皇專制的統(tǒng)治不夠真實,說服力不夠。作者為了深刻揭露沙皇專制極權政府的恐怖統(tǒng)治,描寫“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一細節(jié)。引導學生找到共有的生活體會:關起門來,你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可以暴露出所有的缺點而不用擔心外人的眼光。這樣學生就能理解,為什么作者要安排臥室中主人翁上床蓋被這一細節(jié),別里科夫在臥室中、帳子里的表現(xiàn)是他真實的內心體現(xiàn),這說明他已被嚇破了膽把自己深埋于套子中,生怕生活出現(xiàn)一點小變故。以此說明當時社會沉重壓抑的氣氛,以及專制制度給人們帶來的傷害。這一細節(jié)把筆觸伸向人物內心深處,讓讀者從具體的言行中看出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這樣細節(jié)的分析與經(jīng)驗帶入式思考,會使閱讀深入下去。endprint
第二,運用批判思維,使閱讀深入思想深處。批判不是否定、挑刺、吹毛求疵,它是一種立足于自我質疑與求證的反省性思維。它強調質疑,合理的求證以及審慎的斷言。批判不是為了顛覆,而是為了說服自己進而說服他人。
運用批判思維,使閱讀深入下去。首先,我們還可以批判文本中的詞語使用,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比如教學《祝?!芬徽n時“故事”一詞的使用,這個詞語使用在祥林嫂的遭遇上恰當嗎?小說有一句話,祥林嫂失去了阿毛之后重回魯鎮(zhèn),在敘述祥林嫂失去阿毛的遭遇時,文中屢次使用了“故事”一詞:
“這故事倒頗有效?!?/p>
“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上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p>
“因為阿毛的故事是早就被大家厭棄了的?!?/p>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用“故事”恰當嗎?“故事”是什么意思?通過交流,學生理解了,“故事”通常是虛構的人和事,而且通常是用來消遣和談笑的。那么,祥林嫂失去兒子的事是虛構的嗎?她真的是在講這件事和大家聊天嗎?顯然不是。她不是在講故事,她是在傾訴她的悲慘遭遇和生活慘狀。那么,魯迅先生選這個詞有什么深意呢?學生立馬領悟到:這說明人們不是真的同情祥林嫂,而是把她慘痛的遭遇當成生活的談資,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樣一來,魯鎮(zhèn)人的麻木、冷漠,祥林嫂后來的悲慘結局也就不難理解了。以前的教學中學生只知道祥林嫂命運悲慘,慘到什么程度,那就不了了之了。這樣的閱讀,沒有觸及文章的靈魂,也就很難觸動學生的靈魂。但是,如果教師像上面一樣通過對語言的品讀去引導學生理解,就會深刻和深入的多。這樣的解讀就不是浮在表面上,而是有了深度和內涵。
其次,我們對于被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固化的東西也可以批判性認識,從而更深理解作者用意。如對《合歡樹》主題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母愛”上,甚至單元導語也給予這樣的暗示:“母愛更是無私、博大,子女永遠無法全然報答?!憋@然,這個導語將理解直接指向“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悲傷與無奈。除母愛母題外,老師還要引導學生理解合歡樹的象征意義,它是作者個人命運 的寫照:合歡樹從弱小,長大長強長壯,與史鐵生由殘疾到對生命有所感悟,堅定地活下去有相似之處?!逗蠚g樹》的內涵顯然不只是母愛,還表達了生命的偶然、孤獨與無助。母愛是這篇文章的母題而非主題。
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以作品為原點擴散性懷疑批判,逐步養(yǎng)成“學貴有疑”的思想品質。明人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者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鄙疃葘W習與前賢論述可謂一脈相承,鼓勵學生在學習、理解基礎上的質疑批判,使閱讀教學深入下去。
參考文獻
[1]崔晨香.《聚焦于“文化”的探究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7
[2]袁菊.《高中語文“深度學習”的主要特征》《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10
[3]余黨緒.《“整本書閱讀”之思辨讀寫策略》 《閱讀研究》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