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膽經(jīng)是人體中最重要的一條經(jīng),本經(jīng)共有44個穴位。15個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側面,29個穴位在臀、側胸、側頭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
膽經(jīng)起于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額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頸部向后交會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過膈,聯(lián)絡肝臟,屬膽,沿脅肋部,出于腹股溝,經(jīng)外陰毛際,橫行入髖關節(jié)(環(huán)跳)。
耳部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處后向下經(jīng)頰部會合前脈于缺盆部。下行腋部、側胸部,經(jīng)季肋和前脈會于髖關節(jié)后,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行于足陽明和足太陰經(jīng)之間,經(jīng)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間,至大趾端(大敦)與足厥陰經(jīng)相接。
穴位名如下:
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huán)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本經(jīng)腧穴可主治病癥頭面五官病癥、神志病、熱病以及本經(jīng)脈所經(jīng)過部位的病癥。例如:口苦、目眩、頭痛、頷痛、腋下腫、胸脅痛、缺盆部腫痛、下肢外側疼痛等。
第一,特效妙穴——風池穴
風池穴位于人體的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于耳垂齊平。風池名意指有經(jīng)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腦空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熱,水濕之氣脹散并化為陽熱風氣輸散于頭頸各部,故名風池。
風池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風池穴被稱為特效穴,常揉風池穴,便可預防和調治由風邪引起的眾多疾病,如感冒頭痛、小兒抽動癥、帕金森癥等。但風池的功效,遠不止這些,頭面五官的疾病,如鼻炎、眼疾、耳鳴、牙痛、面部神經(jīng)麻痹都可通過刺激它得到改善,尤其是青少年的近視眼。
第二,頸肩疼痛可指壓肩井穴。
治療肩膀酸痛時,以穴道療法最為有效。這自古以來即有公論,而其中又以肩井穴最為特效。用手指壓住肩井穴,肩上的血液循環(huán)會變佳,硬邦邦的肩膀也會逐漸輕松。
肩井穴在肩關節(jié)和脖子邊緣的中點處,按壓的時候會感覺很疼,但是按揉這個穴位能夠很好地緩解肩關節(jié)的緊張和肌肉僵硬等癥狀。能放松從肩關節(jié)到脖子的一條線。如果肩膀的酸痛已經(jīng)擴及背部時,可以在指壓肩井穴后再指壓天宗穴即可見效。天宗穴是位于肩胛骨正中央的穴道,在肩膀背側,左右皆有三角形的骨,即肩胛骨。
第三,按摩陽陵泉穴可疏肝理氣治膽囊炎。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因陽陵泉穴是足少陽膽經(jīng)合穴,又為膽之下合穴和八會穴變,還能治療膽腑病變,又是治療筋脈麻痹之要穴,具有疏肝理氣、清熱利濕、利膽和胃、舒筋活絡、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之功效。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合治內腑”,《靈樞?四時氣篇》:“邪在腑,取之合”。膽附于肝,內藏清汁,肝與膽在生理上相互聯(lián)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故肝膽多同病,因濕熱蘊結,入侵肝膽,膽汁外溢;或脾陽不運,濕熱內阻,膽汁外溢;以及肝郁氣滯、肝膽濕熱、肝膽實火等所引起的病證,都屬本穴的治療范圍。
因此,每天堅持揉陽陵泉和陽陵泉下一寸處膽囊穴的地方,就能很好地預防慢性膽囊炎的復發(fā),或者降低復發(fā)的幾率?;加新晕秆?,老是泛酸、吐酸水也可以按揉陽陵泉穴。
經(jīng)絡感悟:
刺激足少陰膽經(jīng)的最佳時間是晚上23點到凌晨1點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是陰陽轉換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陰氣是最重的,而陽氣才剛剛開始,在這個時候敲膽經(jīng)能達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