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摘 要:作為承載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學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在高職院校中,大學語文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推進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文章對大學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瓶頸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 瓶頸;出路
一、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瓶頸
首先,教材編寫體例固定化,缺乏學科特色。從高職大學語文的編寫體例來看,大量的課文體例陳舊、固定化,無法使大學語文的學科特色得以體現(xiàn)。中學語文課本是其多數(shù)教學例文的主要來源,造成與中學語文教材的區(qū)別不大,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降低。從高職大學語文的選用教材來看,很多學校的選用教材都是由自己學校的教師主編或參與編寫,這使得教材的編寫質量很難得到保證。當前,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材給人一種多、雜、亂的、參差不齊的感覺,雜亂的教材反映出高職院校對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的不清晰。從高職院校各個專業(yè)對大學語文教材使用的情況來看,其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針對性不強、配套不完善、與所學專業(yè)結合度不深、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等。
其次,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形式模式化。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仍然以教師為中心,僅注重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陳舊老化的教學觀念,容易造成課堂教學的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在教學模式上,大量的高職院校在語文教學上仍然采取“填鴨式”呆板的教學方式,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應變能力的提高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禁錮,弱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最后,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主動性嚴重不足。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思想上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同時,教師因受到客觀條件的約束,不管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都過于陳舊化、模式化,這造成學生對這一課程學習興趣不足,嚴重影響了其學習語文的積極主動性;也造成學生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去主動學習大學語文,從而無法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來真正體會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二、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出路
第一,通過結合高職專業(yè)的學科特色,對教材編寫體例進行改革,使大學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雙重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通過與職業(yè)能力結合,有利于學生接受與處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教師如果要想為學生的所學專業(yè)服務,讓學生學以致用,那么就必須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避免高中化的教學模式。比如,對于市場營銷類專業(yè)的學生,教師需要對其口頭演說能力及培訓計劃、總結等寫作能力進行重點培養(yǎng);對于理工類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則需要對其口語表達能力、應用材料和分析材料能力及應用文寫作能力等進行重點培養(yǎng)。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來培養(yǎng)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兩者通過融合互相促進,從而獲得共同發(fā)展。
第二,轉變教學理念,變革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改革的深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jù)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組織,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因此,教師自身必須轉變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從“中心者”變?yōu)椤耙龑д摺焙汀敖M織者”,優(yōu)化授課方式,因材施教,切實把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與學生進行適時互動,從而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得到充分調動。
第三,加強學生對大學語文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要強化大學生對大學語文重要性的認識。新生一入學教師就需要讓其充分認識到,如果未來要想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另一方面,使大學語文課程的趣味性得到大幅度提高。這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方法進行精心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同時,教師還要提高自身的組織教學藝術和講授語言藝術,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教學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教師如果要想在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尋得出路,就必須以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就業(yè)市場需求為導向,因材施教,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革新,充分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如果沿用現(xiàn)有的教育模式,不但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使大學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中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
參考文獻:
[1]陳春梅.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科教導刊,2012(21):34-35.
[2]肖 斌.試論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學刊,2013(23):136-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