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沖
摘要: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運用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可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提升英語聽力能力,更好地理解對話中的言外之意。本文通過眾多實例來分析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間接言語行為;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應(yīng)用
【中圖分類號】H319.9
我國于2004年頒布了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其中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必須要重視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真正以測量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yīng)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為目的,以便我國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yīng)用能力可以更符合社會改革開放的要求。所以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提高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1間接言語行為的相關(guān)概念
間接言語行為可以理解為是通過一種次要的施事行為來間接地實現(xiàn)另一種主要的施事行為,其中次要的施事行為是字面的,而主要的施事行為則不是。我們的生活中語言的間接性現(xiàn)象存在是非常普遍的,需要我們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才能更好地理解說話者的意圖。
例如Its cold here.
這句話中的次要施事行為也就是字面意思是說這里很冷,這是對客觀事實的陳述,而想要理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也就是主要施事行為,需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比如對話的雙方在室外,那么說這句話的人可能是想讓對方進屋去談話;如果對話雙方在室內(nèi),那么說話的人可能是想間接地表達關(guān)上窗戶或者打開空調(diào)等請求。由此可見,話語的言外之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伴隨著語境的改變而改變的,想要更正確的理解間接語言行為,聽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以及語境相關(guān)知識等,以保證自己可以聽出一句話的言外之意,更好地進行人際交流。
2間接語言行為在聽力理解中的應(yīng)用
最先提出間接語言行為理論的是Searle,他指出如果我們在做菜的時候說“Can you pass the salt?”這種句子的時候,不論是說話的人還是聽的人都不會認為這是關(guān)于能力的提問,而是一種禮貌的請求方式,聽到的人會采取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做出肯定回答并且把鹽遞過去,這種脫離了單純的直接言語行為的就是間接言語行為,存在著明顯的言外之意。
通過上文中的間接言語行為的理論我們可以得知任何一句話處在一定的語境中,就擁有了一定的言語行為,所以我們在對聽力對話進行理解的時候,首先要考慮說話者是否執(zhí)行了間接言語行為,注意其中是否含有言外之意,下面舉幾個例子來進行說明。
A:Are you coming to the party tonight,Tom?
B:I have to study for an exam.
Q:What does the man mean?
我們對這個對話進行一下分析得知,首先是A進行提問,這只是一個直接的問題詢問對方是否會來參加晚會,是直接言語行為。根據(jù)格萊斯提出的會話合作原則,對話的雙方之間都應(yīng)該遵守一個原則,就是每一個參與了交談的人在整個交談過程中說話的話都應(yīng)該符合此次交談的目標和方向來進行,所以這時候B的回答只有三種,接受、拒絕以及待定。
但是B并沒有做出直接回答,而是說了一個陳述句,根據(jù)會話合作原則來說,AB之間的對話應(yīng)該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B的這句回答雖然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和A的問題沒有任何聯(lián)系,但是如果他的回答要符合對話的主題,就一定有不同于字面意義的言外之意存在。一般來講準備考試和參加晚會都是比較大的活動,都會占用較長的時間,所以從理論上來說不可能在同一個晚上既去參加晚會,又去準備考試,所以B的最終回答是拒絕,因為很難抽出時間去參加晚會。
再來看一個例子:
W:How do you like the play you saw last night?
M:Well, I should have stayed at home.
Q: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the play?
A) It is exciting.
B) It is boring.
C) He didnt see the play.
D) He likes it very much.
我們分析一下這個例子,W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詢問M對昨晚演出的看法,這是直接言語行為,但是M的回答是間接言語行為。按照對話合作原則M的回答不外乎是喜歡或者不喜歡,但是M卻說我應(yīng)該待在家里的,這句話是一種委婉的說法(should have dose something 這種結(jié)構(gòu)可以對于那些應(yīng)該發(fā)生實際沒有發(fā)生的事情來表達遺憾或者后悔),M不喜歡這個演出,后悔沒有呆在家里而是出去看演出了。所以說B才是正確答案,因為M的感想是演出令人感到厭煩。
會話含義的表現(xiàn)方式是多樣的,不僅可以通過詞匯選擇、句型變化以及句子結(jié)構(gòu)來體現(xiàn),還可以通過句子的重音遷移以及語調(diào)的改變而體現(xiàn),對于學生來說在聽力訓練中很嫩聽出來重音和語調(diào)方面的改變,是聽力訓練的一大難題。例如:
A:Did you meet your girlfriend at the airport yesterday?
B:Actually, I met her and her mother.
A提出了一個問題并且是一般疑問句的形式,但是B并沒有用Yes或者No的形式來進行回答,而是突出強調(diào)了and這個詞匯,重音在這里,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雖然聽了之后明白了句子的含義,但是對于B的言外之意并沒有領(lǐng)會,B顯然沒有想到女朋友的母親也會來并且見面。
結(jié)束語:
聽力理解并不是一個單純的信息處理過程,還要綜合考慮參與其中的各種要素和復(fù)雜的信息,聽力教師更不能簡單地讓學生聽對話然后對答案來進行教學。說話理解能力不僅是聽力上的聯(lián)系,更好提高思想意圖的推理能力,才能解決聽力理解中遇到的困難。日常生活中語言的間接性存在的十分普遍,如果我們只理解字面含義而忽視了言外之意的理解,那么就很難真正理解說話者的意圖。
參考文獻:
[1]張冰.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框架下的英語聽力教學[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08:88+90.
[2]俞艷珍,田建平.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與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 海外英語,2010,11:165-166.
[3]石照霞.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研究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J]. 海外英語,2012,09:87-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