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銀婷
[摘要]1995年《國家賠償法》開始施行,2010、2012年《國家賠償法》進行修訂。2010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了《人民檢察院國家賠償工作規(guī)定》,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自賠案件程序的規(guī)定》以及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關于辦理刑事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一系列的法律、司法解釋,使得我國刑事賠償制度進一步得到完善,文章對我國刑事賠償制度進行了實體和程序上的客觀分析,提出我國刑事賠償制度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有待改善之處。
[關鍵詞]刑事賠償;精神損害賠償;人權保障
刑事賠償是指國家對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jiān)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造成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利的損害進行賠償,并且在向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后,國家對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相關機關或其工作人員進行追償的制度。刑事賠償是對刑事司法權力的錯誤行使造成的不良社會后果給予的一種救濟,表明了國家對錯誤司法機關的行為從法律上給予的否定性評價。
一、我國刑事賠償制度的歷史背景和演變過程
(一)《憲法》和單行法為刑事賠償制度提供了基礎和依據
1982年《憲法》第四十一條第三款規(guī)定:“由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取得賠償的權利?!边@一規(guī)定奠定了我國刑事賠償責任制度的法律基礎,也可以說為建立我國的刑事賠償制度提供了憲法上的依據。在此之后,我國的眾多單行法對國家賠償責任作出了規(guī)定。如1986年的《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規(guī)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zhí)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贝送?,《治安管理處罰法》《海關法》《草原法》《森林法》也都從不同角度上不同程度地對國家賠償責任作出了一定的規(guī)定。
(二)刑事賠償制度的立法過程
1992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起草小組提交《國家賠償法(草案)》,2010年12月1日《國家賠償法(修正案)》正式施行。這次修改重點完善了程序、暢通了機制,同時適當擴大了賠償范圍,增加賠償項目。201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和整個個案答復的基礎上,共同深入調研,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特別是反復聽取立法機關和公安機關的意見和建議,形成《關于辦理刑事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二、我國刑事賠償制度的現(xiàn)狀分析
(一)我國刑事賠償制度在實體上存在的問題
1.列舉方式規(guī)定賠償范圍存在明顯缺陷
《國家賠償法》對于刑事賠償范圍通過明確的法條列舉性指出,甚至都沒有一條兜底條款,這意味著,法條以外的,隨著社會新形勢以及不同案情出現(xiàn)的情況沒法得到法律的依據。例如,張某叔侄二人雖然拿到了刑事賠償歷史最高額的賠償金,但因為長期羈押使得身體上出現(xiàn)的健康問題而需要花費的醫(yī)療費以及申訴、申請國家賠償過程中聘請律師以及其他必要性支出等都沒有得到《國家賠償法》的支持,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對于刑事賠償范圍的規(guī)定仍然過窄,有待進一步完善。
2.免責條款過于寬泛
目前《國家賠償法》對于國家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通過列舉方式規(guī)定,其中還包含“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的兜底條款。這一規(guī)定,間接縮小了賠償請求人追償的范圍,不僅不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不利于賠償請求人及時有效地得到應有的救濟。
3.賠償方式和計算標準不夠科學合理
盡管《國家賠償法》單獨用了一章的篇幅規(guī)定刑事賠償的方式和計算標準,但可以看到,用獨立法條列明“國家賠償主要以賠償金為主要方式”這一規(guī)定還不夠完善,賠償金固然應作為賠償的主要方式,但不能一刀切,忽視具體案件情況,忽視刑事賠償案件中,在生活、工作、社會評價中對于賠償請求人所造成的影響,這些傷害絕不是僅靠賠償金可以單純彌補的。然后又規(guī)定“每日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就賠償計算標準而言,單純的以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忽視了賠償請求人從事工作的收入,所在城市的工資水平。
4.精神損害上的賠償保障不夠
《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有本法第三條或第十七條的規(guī)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賠償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這是《國家賠償法》全文中唯一涉及精神損害賠償的法條,單就法條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隱含了較多不足和亟待完善之處。一是就精神損害的依據法條內容來看,它與侵犯人身自由和身體健康內容雷同,沒有明確“精神損害”的標準,使得不同承辦人會形成不同的自我判斷標準,容易出現(xiàn)自由裁量,不利于公平統(tǒng)一處理;二是精神損害賠償的具體方式基本與《民法》上一致,沒有真正結合國家刑事賠償的具體情況,且方式籠統(tǒng),沒有其他輔助司法解釋作進一步說明,不利于實踐操作,最后容易導致怠于適用;三是停留在“撫慰金”層面上,這意味著對賠償請求人的賠償還是停留在經濟賠償上,對于實際給其造成精神層面上的損害,并沒有采取有效地彌補方式。
(二)我國刑事賠償制度在程序上存在的問題
1.賠償申請人舉證責任過重
從目前我國賠償實踐工作中來看,賠償申請人提出賠償請求:首先,要遞交賠償申請書;其次,要遞交相關身份材料,證實其具備申請賠償的主體資格;再次,還需要提供相關法律材料,包括用以證實賠償義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了侵權行為的材料和用以證實侵權行為對申請人造成損害的內容和程度的材料;最后,還有一條兜底的“其他要求”,也就是賠償義務機關需要補正的其他材料。而賠償義務機關要做的就是在申請人提供的以上所有材料的基礎上決定是否應該受理,以及可否立案。這不難看出,整個流程中賠償申請人的舉證責任過重,這對于本來就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申請人來說,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其申請權益保護。endprint
2.問責制度不夠健全
《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在處理案件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對有以上規(guī)定情形的責任人員,有關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睆倪@一法條的內容不難看出,所謂的問責制度主要采取的是過錯歸責原則。也就是說國家賠償工作中涉及的司法工作人員并不是都要對所有賠償申請人的損害結果承擔責任,只是在存在違法行為時才需要承擔責任。而對于損害結果何種程度需要擔責,其他因司法人員在工作中導致賠償申請人被錯誤羈押而造成的損失,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卻無規(guī)定。
三、完善刑事賠償制度的具體對策
(一)合理擴大刑事賠償范圍,尤其是精神損害賠償方面
1.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改判輕罪的,實際執(zhí)行已超過改判后的刑期應納入刑事賠償范圍。依據我國法理精神,有罪的人依舊享有其合法權益,無論是國家抑或個人不得剝奪,也就是說,其只應該承擔罪名范圍內的刑罰責任,對于被超期羈押部分刑期,國家應該給予其相應的賠償,用以彌補對其權益的損害。
2.無罪的人被判處管制、有期徒刑緩刑、剝奪政治權利,應當納入刑事賠償范圍。管制、緩刑、剝奪政治權利,它們不同于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甚至死刑,雖然這三類刑種對于人身自由的限制是較輕的,但是國家刑事賠償的范圍不應該局限于人身自由還包括精神、名譽上的損害。這三種刑期在一定程度上對賠償申請人的生活、工作、社會地位都造成一定影響,理應得到相應的賠償。
3.明確精神損害嚴重后果的具體情形。目前的《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賠償這一塊內容較為籠統(tǒng),在司法實踐中運用困難,容易產生賠償義務機關濫用自由裁量權,不利于保護賠償申請人精神損害方面的權益。同時,拓寬精神損害賠償的方式,通過調查,結合具體案例,在參考賠償申請人的意愿以及給其造成的實際影響的前提下,為其采用最恰當的賠償方式。
(二)明確侵權行為個人的責任追究制度,注重提高本身素質
從刑事賠償實例分析發(fā)現(xiàn),導致司法工作人員出現(xiàn)錯誤的、違法的司法行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司法人員主觀上的故意導致。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及審判人員有可能為了一己私利,因為收受賄賂、人情關系等違法行為徇私枉法導致錯案的發(fā)生;二是由于主觀上的過失導致。由于辦案人員主體上的法律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不一致,在辦案過程中,疏忽大意或者本身素質不高導致了錯誤的判斷。以上兩點都應該明確地作為責任追究的內容。
[責任編輯:龐芳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