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裕+沈祁
【摘要】千教萬教以讀為本,千學萬學語言為本,語文課程是以語言作為內(nèi)核的。語言是工具,語文教學就擔負起讓學生學會掌握這個工具,并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這個工具的任務。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用相融;教學理念;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傳授知識。”葉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此學科聽、說、讀、寫并重?!倍咚f實質(zhì)上就是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抓住了語言文字的運用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語文說到底還是學習語言文字的學科,學習語言、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當是語文教學的正途。
一、遵循規(guī)律,將“用”融于教學理念中
(一)重“運用表達”,輕“理解分析”
語文教學除了抓好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還要把語言的表達運用、訓練作為教學的重點,用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抓好學生對語言的表達、運用能力訓練。語文教學的時間是不變的,要提高語言運用在教學中所占的時間比例,就得相應地降低“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時間。正如崔巒老師所說的“在理解、分析課文的頭上狠狠地砍上一刀”,減少教師的活動量,堅決摒棄喋喋不休地講解和對課文內(nèi)容的微言大義地發(fā)揮、挖掘,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深奧的分析理解要堅決地降下來,按照兒童心理和語言學習的特點,把教學重心傾斜到語言的運用表達上來。要按照“不理解—理解—能運用”的步驟來設計課堂教學,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文課”。
(二)淡化語文知識性,突出語文工具性
重視語文知識規(guī)律的教學,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和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一大區(qū)別。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不必過于注重理性的認識,而是應該強調(diào)在語言實踐中模仿運用。比如總分、轉(zhuǎn)折等各種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靜態(tài)、動態(tài)、語言、動作等有關人物或環(huán)境的各種描寫方法,比喻、夸張、排比等各種修辭方法,等等。學習這些知識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深入挖掘,將“用”融入教法轉(zhuǎn)化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說,鋼鐵是“學習”熔化的,鋼鐵是“運用”煉成的。語文能力同樣如此,不僅要在學習中學,更要在運用中練。
第一,語言訓練從“學習”轉(zhuǎn)向“運用”。如《燕子》一課中第一自然段寫道:“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苯谭ǎ?.讓學生讀課文,學習抓住特點;2.口述語段,運用“抓”的特點。
第二,內(nèi)容理解從“學習”轉(zhuǎn)向“運用”。如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中“爬山虎的腳步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教材提示:“我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蔽矣X得學生難以畫出來。教法:1.找出關鍵詞語,畫出表示爬山虎的腳往上爬的句子和表示細絲變化的詞(初運用);2.演一演,理解往上爬的原理;3.揣摩品味,內(nèi)化語言,說說這段文字中哪些字詞用得好?為什么?
第三,學法指導從“學習”轉(zhuǎn)向“運用”。 在閱讀教學中,教者應充分發(fā)掘文本中的語言材料,使課文成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榜樣,這樣學生必能對閱讀材料進行表達的遷移。許多語文老師為提高學生的語言表現(xiàn)力做過不少嘗試,總結(jié)出美化語言的方法:巧用多種修辭、善用各種句式、注重細節(jié)描寫、精心選用字詞等。這些方法固然不錯,但如果不能結(jié)合文章具體的語境,就會使教學流于膚淺,不能真正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于漪老師說:“閱讀是吸收,吸收越豐富,表達才會越有神。”
三、不失時機,將“用”融于課堂生成中
《爭吵》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課文圍繞克萊諦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筆記本上,本子被弄臟,字跡也看不清,于是兩人發(fā)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xiàn)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zhì)。課文《爭吵》剛教完,班內(nèi)就發(fā)生了爭吵。站在辦公桌前,我正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王佳琳突然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委屈地說:“老師,金海把我的鋼筆摔壞了。”“摔壞了沒有?”我連忙轉(zhuǎn)過身,拿起她的鋼筆,仔細一看,只見她的鋼筆頭有點歪了?!白?,找他問問去?!蔽夷弥鴧⒖假Y料和她向教室走去。來到教室門前,我把金海叫出來問道:“你為啥把王佳琳的鋼筆摔壞?”他爭辯道:“沒有,我是跑過時不小心碰到地上的?!薄澳闶枪室獾模 薄拔也皇枪室獾模 薄安皇枪室獾囊膊恍?!”看著兩個孩子你一言我一語伸著脖子互不相讓的樣子,我平靜地對金海說:“咱們剛學完了《爭吵》,你倆就爭吵起來了,很及時嘛!課堂上咱們認真地討論過遇到雙方發(fā)生爭吵的情況時,應該怎樣做呢?”“想對方的可愛。如果是自己錯了,就主動向?qū)Ψ降狼浮!苯鸷Υ鹑缌??!澳悄闶窃趺醋龅??”我進一步和顏悅色地問,“碰壞了別人的鋼筆就應該向人家主動道歉?!薄拔义e了,老師。”金海立刻醒悟過來,接著把頭轉(zhuǎn)向王佳琳,真誠地說:“對不起!”“沒關系?!眱蓚€孩子臉上馬上沒有了怒容。
走進教室,我立刻改變了這節(jié)課原來的計劃,平靜地對同學們說:“剛才,金海表現(xiàn)得不錯!學了《爭吵》一課,雖然剛與王佳琳發(fā)生了爭吵,但老師一提醒,立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王佳琳認了錯。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也能這樣做。這節(jié)課,請同學們結(jié)合實際,寫一件你以前與同學發(fā)生爭吵的事情,仔細回想一下當時是怎樣處理的?學了這篇課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啟示?以后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么辦?”同學們聽了,有的低頭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筆和紙,認真地寫了起來……
四、活用教材,將“用”融于語言訓練中
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語言點進行練習設計,能促使學生與文本語言相生相長。《花的勇氣》一文中,可抓住第二自然段中描繪小花色彩、形態(tài)和數(shù)量的詞語,通過朗讀體會小花的美麗、可愛及蘊含的強大生命力,感受作者觀察描寫的有序、細致,并嘗試積累運用?!豆S芽兒》一文寫道:“筍芽兒終于鉆出了地面。她睜開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麗的世界呀!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教師利用文中的省略號引導學生想象說話,“筍芽兒鉆出地面還看到了什么?”只要抓住這些“空白點”設計練習,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立足文本語言,不僅感受了文中語言的形象、細膩和有序表達,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時,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句式和段落結(jié)構(gòu),是訓練學生“句、段”學習的范本,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五年級語文《莫高窟》就是一篇典型的訓練范例,里面出現(xiàn)基本的段落形式:總分結(jié)構(gòu),還有一些基本句式,如比喻句、排比句,學習此文后,可以仿寫一篇家鄉(xiāng)風景的習作;注重對一些特定事物的描寫方法。又如《泉城》(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一文第一自然段,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繪濟南泉水的形態(tài)特點,教學時我們要求學生先讀讀,而后進行仿寫。有學生是這樣寫的:“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態(tài),有的像飛翔的小鳥,有的猶如活潑的小貓,有的仿佛奔馳的駿馬,有的宛如威武的獅子……”學習和掌握鮮活的語言形式,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精心選擇句式讀寫結(jié)合點,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練筆。
五、巧妙設計,將“用”融于語言積累中
從閱讀吸收是表達的基礎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口語能力,還是作文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基礎語言的積累。語文教學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還要教給學生學法。學生學習知識,應該是為了運用,如果不是這樣,知識永遠是死的,對于學生的成長以及全面素養(yǎng)的提高將毫無用處。
如《大瀑布的葬禮》,為積累文中描寫瀑布壯觀景色的優(yōu)美文段,我在教學中架設了三級語言轉(zhuǎn)換的階梯,以引導學生拾級而上,逐步同化。
1.借助課文,描述畫面,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要學生借助課文語言,描述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壯觀景象,想象畫面,感受其美。
2.運用語言,感受語言,讓學生用“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雄偉壯觀,震耳欲聾,從天而降,世外桃源,流連忘返”等語言描述瀑布美景。
3.借助語言,落實內(nèi)化,讓學生運用上述詞語描述《大?!?。
學習了好幾個歇后語以后,我出了個題目:“班上的李敏同學被老師叫進了辦公室,此刻,她的心情是什么?”請同學們用一個歇后語來形容李敏的心情。因為我們已經(jīng)背誦并且默寫過所有的書上出現(xiàn)的歇后語了,我對此滿有把握??墒?,沒想到的是,竟有好幾個同學填寫了“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或者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很多老師自以為簡單的問題學生不一定明白,學生只是死記硬背地學習知識,沒有理解自己背的是什么,沒有理解這些歇后語可以用在哪些合適的地方。老師在教學一個新的知識點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考慮到他們能否順利地接受,要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事例來讓他們懂得這些歇后語的真正含義。
千教萬教以讀為本,千學萬學語言為本,語文課程是以語言作為內(nèi)核的。語言是工具,語文教學就擔負起讓學生學會掌握這個工具,并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這個工具的任務。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