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
摘 要:德育教育是規(guī)范學生思想品德、樹立社會價值取向、影響學生行為方式的重要課程。學生的發(fā)展之于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學生的發(fā)展基石就基于個人的思想道德品質。隨著法治社會進程的逐漸深入,法律教育成為職業(yè)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離不開法律教育的保駕護航。本文就職業(yè)教育德育課堂中的法律功能實現進行探討。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 法律教育 德育教育 功能實現
法治社會背景豐富了職業(yè)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內容,使得法律教育成為和德育教育并駕齊驅的重要內容。
一、相關概念
1.職業(y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含義
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總稱。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職業(yè)院校的德育工作來看,它是一個內容非常廣泛的動態(tài)性事物。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等各個方面。職業(yè)院校在教育體系中具有特殊的性質,這主要源于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德育工作者根據職業(yè)學校的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把黨和國家提倡和推行的政治準則、思想觀念、法律規(guī)范、道德原則規(guī)范和心理健康等要求通過教學、教育、輿論、宣傳等各種方式,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和行為。
2.職業(yè)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簡而言之就是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要求職業(yè)學校的學生能夠熟知基本的法律法規(guī)和與自己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職業(yè)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有一個整體的理解與把握。能夠樹立起法律意識,有個人的法律信仰,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生活中正確運用法律保護自我的能力。
法律教育還應該將當前職業(yè)教育中面臨的法律教育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傳遞給受教育對象,通過師生的互動找到普及法律知識的途徑。
3.職業(yè)教育中的法律教育特點
(1)時效性。法律所包含的內容是根據時代的發(fā)展而進行演變的。不同的時代所表現出的法律內容是不同的,這也就使得法律教育的內容是不同的。
(2)融合性。德育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在課程體現上,法律教育是沒有被單獨列為課程教育的。它是和其他教育內容互相滲透、互相交叉、互相結合的一個過程。所以,在職業(yè)院校進行法律教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體現著融合的特點。
(3)實踐性。這一特性是由職業(yè)院校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職業(yè)院校把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當作首要任務,因此在實際進行的過程中,法律教育也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它需要教育者一面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樹立法律意識;另一面需要通過實踐方式,把這些意識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能力,比如遵守校紀校規(guī)、維護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權益等等。
(4)局限性。法律教育作為德育教育中的一個內容,因為不具備獨立性,也就使得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具備獨立開展的能力。因為它不具備廣義上的法律教育的涵蓋性,所以在內涵、目的和作用方面,能夠解決的問題也就呈現出了相對局限的狀態(tài)。
二、職業(yè)學校德育教育現狀折射出的法律教育重要性
隨著職業(yè)教育的縱深化發(fā)展,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在入學之初就埋在心底,進而在日常行為中出現了諸多不文明的現象。
從法律層面來看,學生的這些言行是源于其法律意識的淡薄,也可以被看作職業(yè)道德的缺陷和法律道德的缺陷已經呈現出一種互為表里的狀態(tài)了。
職業(yè)學校學生在校的學習是一種向社會化過渡的狀態(tài),他們要從相對單純的學校走向形式復雜的社會,但是其身心的發(fā)展水平、人生觀及價值觀的確立還不足以支撐起他們意識觀念,這就導致學生常常會出現一些觸碰法律邊緣的行為,比如聚眾斗毆、網絡攻擊等等。這些都使得職業(yè)學校的德育教育形勢日益嚴峻。
道德教育是一個非常大的范疇,其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內容,隨著社會價值觀的變化,以往對于道德教育的唯一重視性,已經轉變成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駕齊驅的模式。法律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最為基礎的法律知識,使學生的行為被規(guī)范在一定的范圍內,逐漸建立起法律意識,養(yǎng)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學生對于法律的遵守實際上是為學校的法律道德架設了一個平臺,使道德教育有了落腳之處,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又能夠增強學生的道德信念,強化道德規(guī)范,還能為職業(yè)學校樹立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
三、職業(yè)教育的課堂上對于法律教育功能的實現
1.營造和諧校園,建設校園文化
文化的根基性與指導性在人們意識形態(tài)中所產生的作用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很多職業(yè)學校在社會上的聲譽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校園文化,不能夠通過校園文化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導致學生們得不到日常的指導,而在遇到問題時,就會言行出現偏差甚至是過激的行為。為此,學校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對個體能夠發(fā)生的作用,通過一切途徑去建設自己的校園文化。
職業(yè)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從環(huán)境建設開始。營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法律環(huán)境與道德環(huán)境,可以讓學生時時刻刻浸潤在其中,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感染與影響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比如學校的墻體裝飾、宣傳櫥窗、班級的黑板報、各個功能教室、學校的廣播站、閱覽室中的書籍報刊都是進行法律教育的主陣地,確保了校園中處處充滿正能量,這就可以讓法律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從而形成崇高的道德規(guī)范。
2.教師隊伍建設,持續(xù)常抓不懈
學校是一個專業(yè)人士聚集的地方。這一點在職業(yè)院校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無論是學科教學還是學校管理,沒有一專之能,是不可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同樣,法律教育也是一個專業(yè)性極強的教育門類。需要教育教學工作者首先要強化自身的專業(yè)素質,通過教育教學實踐需要去掌握法律知識。但是當下的教師隊伍顯然不能夠滿足這一要求,學校大多數的法律教育仍然停留在單向灌輸的階段。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就束手無策。這樣是不能夠收到好的效果的。為此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法律相關知識。要深刻地認識到,法律教育對自身工作的開展的有益性和有效性。還要認識到作為教師,自身榜樣力量的無窮性,應該用實際的行動和積極的形象去感染學生,和他們平等交流,聽到他們心里面所需要的東西,調動一切積極的力量把法律教育滲透到德育教育之中。如果學校有條件的話,還應該聘請專業(yè)的法律人士做學校常年的客座教授,為教師和學生傳遞法律知識,將法律的優(yōu)勢發(fā)揮在德育教育之中。endprint
3.改進教育教學,發(fā)揮課堂優(yōu)勢
關于職業(yè)學校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已經被提起多年,傳統的學科教育總是處在一種被動、單向、僵化的模式中,更不要說新興的法律教育了。在法律教育的過程中由于采取的教學方法不合理,常常會出現與生活實際和社會需要相背離的情況。職業(yè)院校在教育教學上存在的最大問題也被全盤搬到了法律教育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方式早就不能適應現代的發(fā)展,尤其是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低的職業(yè)學校的學生來說,沒有吸引他們的教學方法,所傳授的知識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當然,職業(yè)學校也會開展一些不同于課堂教學的法律活動,但也只是局限于邀請專家來校講座這樣的方式上。這就使得法律教學模式不能有效突破,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仍然是流于表面,不見成效,對于法律教育實踐毫無用處。只有將有用的法律知識通過有效的方式運用于實踐,職業(yè)學校的法律課才能夠廣泛而深入地開展下去。所以,還是要利用好課堂這一簡單直接的優(yōu)勢平臺,合理地安排各種資源的相互滲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獲得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的教育。
三、職業(yè)學校法律教育功能實現的注意事項
法律教育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教育式的內容,具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和職業(yè)教育的特殊性形成了累加關系。因此,要在教育實踐中處理好特殊性帶來的對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
1.組織實踐活動
對于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教師們還是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做一些活動前的調查和研究,選準學生們最為感興趣的方面作為法律教育的突破口,這樣有利于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拓展學生的知識學習范圍,也使法律教育真正能夠學以致用,起到規(guī)范與促進的作用。
2.加強時政新聞學習
我們身處的社會每天都在發(fā)生著形形色色的新聞事件,國際國內的形勢也是嚴峻而復雜的。當下的學生已經不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模板,他們作為人的主動性正在被激發(fā)和帶動出來。所以,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國際國內的大事、社會上的新聞事件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最大程度地去改變因概念學習帶來的枯燥乏味,讓知識變得易于理解、易于記憶,使學生能夠在法律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內心的充實感,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3.考慮增加選修課程
教師和學校要做好學生與法律之間的橋梁紐帶,及時地宣傳政府的方針政策,加強法律和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建議考慮開設一些選修課程,并在選修課上采用活潑的形式,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比如模擬法庭、法律辯論賽、案例專題解析等等。同時把這些課程的學習和實際能力的考察融于一體,建立并完善考評體系,注重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察,幫助學生全面的運用法律知識,克服那些重考試輕能力的教學現象。
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中需要更多的實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教師要不斷地提高個人素質,不斷地學習和探索研究教育教學新理念,真正幫助法律教育功能在德育課堂上獲得實現。
參考文獻:
[1]謝東鷹,閔敢.淺論我國高等職業(yè)法律教育的幾個基本問題[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1).
[2]朱佳.論高職法律教育的困境與解決對策[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1).
[3]李蕾.關于“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6).
(作者單位: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