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剛
摘要: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而聲音作為一門單獨的藝術形式,既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和畫面組合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研究聲音的產生過程和人耳如何感知聲音是一個聲音藝術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在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聲音和畫面都是整部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
關鍵詞:聲音;電影;藝術
電影發(fā)展到現(xiàn)在,影視作品中的聲音豐富多彩。創(chuàng)作者已經越來越注重聲音在電影中的運用,在人們的印象中,那些優(yōu)秀的配音,悠揚的音樂一直縈繞在我們的腦海中,每每提及總是激動不已,聲音早影視作品中的創(chuàng)作已經占據(jù)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為電影而創(chuàng)作的音樂不像一般的純音樂的寫作,想到什么感覺不錯就記錄下來,而電影中的音樂是要和畫面進行搭配,是這門綜合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影音樂的創(chuàng)作是要根據(jù)不同的情節(jié)做變化的,短的音樂可能就幾秒,長的音樂會一直貫穿影片的始終。而且音樂要和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這才是電影對音樂的要求。
一、聲音的分類
眾所周知,我們每天都會接受到大量的聲音信息,不同的聲音會讓我們產生不同的感受,興奮、開心、憤怒、煩躁等等。對聲音進行分類的目的是在浩瀚的聲音海洋中尋找共性、對比和模式,便于在設計我們想象得到的、最具有沖擊力的電影聲音時,提升我們感知能力、判斷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那么聲音具體是如何分類的呢?不同的資料中對聲音的分類也不相同。在《聲音設計》這本書中是對聲音這樣分類的:根據(jù)客觀特性(聲學的)、主觀特點(心理聲學)、含義(語義)、情緒/美學(音樂和敘事)、技術(電影處理技巧)來劃分。而影視中的聲音按照創(chuàng)作主體和創(chuàng)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人聲。人聲主要是由對話、獨白、解說詞三種形式組成的。對話進入超敘事時空,作為人物內心的運動,更深入的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獨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人物的內心聲音,另一種是人物或敘事者在非敘事時空對事件的評價;解說詞是非事件空間的創(chuàng)作者對事件空間所發(fā)生的事件的評價或解釋。
不同的影視作品內容、樣式、形態(tài)往往具有不同的風格,而這種風格的形成不僅是與畫面、文字、蒙太奇等因素相互聯(lián)系,而且也與人的聲音緊緊聯(lián)系一起。事實上,在戰(zhàn)爭片、武打片、警匪片和紀實性等影視作品中,各自有自己的聲音處理方式和方法,它們之間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類是音樂。在無聲電影時代,針對電影畫面的內容與情節(jié)的需要,音樂的“聲音”率先打破了無聲的局面;當跨入有聲電影時代后,影視音樂的創(chuàng)作更得以噴涌發(fā)展。針對不同的影片,音樂的創(chuàng)作也各不相同,通過影片畫面內容和音樂傳達給觀眾的感情也是不一樣的。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如果沒有好的音樂來襯托,算不上一部完整的電影。影視音樂、人聲、音響混合在一起使影片的豐富的寓意表現(xiàn)出來。它們能夠深化主題思想、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渲染環(huán)境氣氛,激活整部影視作品。這也是奧斯卡從1934年開始設立音樂類型獎的原因。
第三類是音響。音響是影視節(jié)目中除了人聲和音樂以外的所有聲音的統(tǒng)稱。它幾乎包括了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自然聲和效果聲。自然界中存在的任何聲音只要是畫面需要都可以用來制作電影音響,無論是恐怖的,驚悚的還是輕快的。而音響的制作方式也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有時候我們在電影中聽到的聲音并不是真實的原始物體發(fā)出的聲響,比如說打拳擊的聲音一般采用手捶打碎牛肉的聲音,雖然并不是真實的擊打拳擊發(fā)出的聲響,但是產生的效果比真實的聲音會更準確。這種方式也極大的拓展了電影中音響的應用方式,這給聲音藝術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空間去找尋不一樣的音樂。
二、人耳對聲音的感知
聲音產生首先需要有聲源,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聲音,發(fā)出能量。我們的世界本身就是質量和力量的相互作用,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現(xiàn)在,聲音都伴隨著產生。大自然孕育出生物開始,就賦予了我們聽覺,耳朵是我們接觸外界聲音的工具。耳朵的功能和耳朵的結構密切相關,正如聲音進入耳朵和我們的感知相關一樣。而我們如果要感知聲音的存在,振動必須穿過聲源與人類耳朵之間的空間,即我們所說的媒介。聲音傳播的媒介一般認為有三種,氣體、液體、固體。聲音是一種壓力波,物體之間的振動,會引起周圍空氣產生疏密變化,產生聲波,聲波向外發(fā)射出去,一直到消失為止。
聲音的主要屬性可以分成節(jié)奏、強度、音調、音色、聲音的發(fā)生速度等類別,不同的節(jié)奏對應不同的畫面內容,對人產生的情緒也是不一樣的。畫面中比較緊張的內容肯定需要搭配節(jié)奏比較快的音樂,這也會帶動觀眾的情緒,讓觀眾浸入到畫面當中,因為不確定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所以觀眾的內心受畫面和聲音的影響會一直保持著緊張的狀態(tài)。強度高的聲音很容易會讓聽力產生損傷,長時間在超過100分貝的環(huán)境中,對聽力的損傷是非常大的,噴氣式飛機起飛前的這段時間會產生巨大的轟鳴聲,在機場工作人員也都需要做好耳朵的保護工作。人耳可以很清楚的分別出鋼琴聲和笛子聲,這是因為不同的樂器或者不同的人他們發(fā)出的聲音都是很獨特的,通過大腦之前的記憶,很清楚的就可以對聲音的音色進行分辨。不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聲音還是后天人類創(chuàng)造出的新的聲音,它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通過人的耳朵對人的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
三、影片中聲音的應用
從1895年放映第一部短片直到1926年第一部有聲片問世,在這將近30年的時間里,觀影都是悄無聲息中度過的。因為當時技術的限制,人們并不能把聲音加入到當時的電影放映機上面,所以人們只能看到影像的變化,并不能聽到聲音,這段時間我們稱為默片時代。以《淘金時代》《獨裁者》《戰(zhàn)艦波將金號》為代表的作品是對這個時代電影的最好表述,整部影片中沒有任何的人物對白,為了讓觀眾能理解電影中發(fā)生的故事,通常采用文字還有演員豐富的肢體動作來表達。電影的出現(xiàn)代表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他的出現(xiàn)吸引了大量的藝術家投身其中,開始對電影進行探索和研究。二十世紀初期,隨著無聲電影的發(fā)展和電影工業(yè)的日趨完善,促使了有聲電影的誕生,有聲電影的出現(xiàn),將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試聽綜合藝術。
早期有聲電影當中,大多以敘事性電影為主,或許是受當時電影美學的限制,圖像為敘事服務,聲音為圖像服務,形成了一種敘事性的聲音。這種敘事性聲音的應用很好的配合了電影當中的畫面,兩者結合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虛擬又真實的試聽空間,而這一時期的電影大多都是采用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表現(xiàn)。隨著電影美學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水平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大大提高,這就帶動了電影聲音的又一次改變。電影聲音變的越來越豐富,聲音被擺在了一個極度重要的位置。墨西哥著名導演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第一部作品《愛情是狗娘》的結尾處,畫面在展現(xiàn)男主角的處境的同時,背景響起了肆意撥弄的琵琶聲,這種如亂麻般的聲音,不僅僅是烘托了主角的心境,這種聲音的表達,有效的體現(xiàn)出了整個影片的主旨,一種對人生命復雜的無法把握的飄忽不定的感悟。此時的聲音強有力的架構了整部影片,可以說,在這里,并不是靠圖像,而是通過聲音,將整個影片推向高潮。
同樣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當中,甄子丹和李連杰在涼亭下面打斗的場面中,充分運用了各種聲音,音效。其中有一個很好的設計就是,撫琴的老先生,他的存在讓琴聲出現(xiàn)的順理成章,通過琴聲的快慢來表現(xiàn)打斗場面的激烈。而他們的打斗也都是在有琴聲的時候進行的。過程中,雨聲,腳步聲,金屬之間的碰撞聲都讓畫面變的更加充實,讓畫面在聲音的襯托下變的更加完美,讓觀眾能更好的體驗這場精彩的打斗戲。試想當你坐在電影院中觀看影片時,周圍環(huán)繞立體聲帶來的聲音效果會充分的迎合你的聽覺神經,搭配畫面內容,讓視覺和聽覺產生共鳴,完成一部優(yōu)秀作品的賞析。如果畫面的聲音缺少了琴聲,只是真實的把現(xiàn)場中出現(xiàn)的聲音都表現(xiàn)出來的話,觀眾就很難體會到當時的場景是多么的驚心動魄,也就不能領會導演的意圖。
就目前的電影組成來看,聲音已經成為了電影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影是一門試聽結合的藝術,他在電影當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平時在進行影片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需要充分考慮到聲音和畫面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完成一部完整優(yōu)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張偉,嚴潔瓊.默片時代的“配音”與“配樂”[J].電影新作,2010 (02).
[2]徐棟.聲音的語言--談聲音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J].電影評介,2008 (06).
[3](美)索南夏因(Sonnenschein D) 著;王旭鋒 譯.聲音設計電影中語言、音樂和音響的表現(xiàn)力[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