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喜
(黑龍江民族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66)
?
跨文化交際翻譯視角下漢語歇后語的韓譯
徐春喜
(黑龍江民族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66)
中韓兩國交流歷史源遠流長,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兩國之間無論是經(jīng)濟貿(mào)易還是文化交流頻繁交往,中國人學韓國語的人數(shù)和韓國人學漢語的人數(shù)與日俱增。但是,由于思維方式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文化習俗不同,而導致語言交際障礙。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文化沖突,從跨文化交際視角下探討正確和合理地翻譯漢語歇后語的方法和技巧。
跨文化交際;歇后語;翻譯;方法;技巧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語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語言的土壤,文化要靠語言去傳承和傳播。語言和文化關(guān)系密切,要想真正學好一門語言就得了解這門語言所承載的文化[1]。 漢語習語中的歇后語最能反映漢民族的語言習俗,如能正確理解和運用歇后語,也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流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際。文化是一個龐雜而又界限模糊的觀念。它可以是一個社會的所想所做,也是信仰、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淀的總合。它還是一個民族認同的紐帶,是一個社會賴以存在的無形資產(chǎn)??缥幕浑H是對不同文化源的信息的編碼和解碼的過程,這個過程受到社會文化、心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又因文化而異,阻礙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3]。 陌生文化因素造成解碼障礙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由于對第二語言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習慣的不了解,而錯誤地選擇了話語形式,從而造成交際障礙和誤解。不同語言中有些詞語的概念意義和描述意義一般來說是相同的。但其文化內(nèi)涵卻常有出人意料之處。翻譯活動不可能在一種真空條件中進行,它永遠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制約。首先是在不同文化的雙重話語權(quán)力的制約之下,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交流、碰撞和融會的主流中進行,受到譯者主觀意識的“修正”或“改寫”。
韓語的兩個句子都合乎原意,前句是意譯,以韓國人的思維方式和邏輯的表達方法,后一句是口頭通俗的說法。語言的形象始源于人類社會的生活,經(jīng)過人們的不斷借鑒運用,不斷提煉,變成一種生動活潑的表達手段,把它們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要求完全傳達其形、其味,真是不容易。
歇后語是漢語習語的一種,習語是指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表達形式。歇后語一般由兩個部分構(gòu)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后半部分是解釋、說明,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常說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部分,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后語。
歇后語充分展示了漢民族的語言風格,是民族文化與智慧的結(jié)晶,是語言的精華。歇后語大都言簡意賅、遣詞雋永,有形象生動鮮明、富有韻律節(jié)奏的特點。歇后語表現(xiàn)力極強,其內(nèi)容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富有哲理和生活氣息,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歇后語通過運用比喻、諧音、雙關(guān)等修辭手法,立意新奇,常常意出言外,嬉笑怒罵中使表達更加犀利辛辣、干脆痛快,使語言具有質(zhì)樸的藝術(shù)魅力[4]。 因而,不僅許多中國學生喜歡,許多學中文的韓國留學生也有濃厚的興趣,但這方面的資料太少,而韓譯歇后語的資料更是鳳毛麟角,希望本文能為中韓語言文化交流添磚加瓦。
翻譯需要克服語言和文化的雙重障礙。就語言而言,最大的障礙莫過于源語中獨特的結(jié)構(gòu)形式;就文化而言,莫過于獨特的民族特性。如果獨特的語言形式又表現(xiàn)了民族性極強的思想內(nèi)容,翻譯就更難了,漢語中的歇后語就是這種類型的代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主要來自漢字文化,漢字由于其發(fā)達的表意功能造就了獨特的漢字文化,漢字的偏旁、部首促進了其形音會意的特點。因此,歇后語是漢語獨有的語言文字表達形式,翻譯好歇后語是件不容易的語言活動。
3.1 歇后語的分類
歇后語從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上看可分三類。諧音、諧義類,比喻類,故事類。具體如下:
第一,諧音、諧義—雙關(guān)類。如: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一根筷子吃藕—挑眼;三九的蘿卜,凍了心(動了心)。這種歇后語運用諧音或詞語語義上的雙關(guān)通過聯(lián)想來表達意義,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種意義。
第二,比喻類。如: 電線桿上曬衣—好大個架子;當官不坐高板凳—平起平坐;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此類歇后語是用客觀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其后半段的“謎底”也自然在想象之中。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縱虎歸山—后患無窮。此類歇后語是以某種或某些物件、動作比作方,任人對設比的本體做出想象。比喻類歇后語要求對方首先要了解設比物的性質(zhì),其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三,故事類。如:老包斷案—臉黑心不黑;齊威王猜謎語—一鳴驚人; 劉備賣草鞋—本行。此類歇后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例子,只要知道包公、齊威王、劉備故事的人,就不難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意思[5]。
3.2 找出歇后語和韓語的對應關(guān)系
歇后語是漢語中獨有的修辭手段,漢字由于其發(fā)達的表意功能造就了獨特的漢字文化,而韓文字是表音文字,所以,韓語中沒有相應的對應格式,韓語中的熟語(成語、諺語、慣用語等)的發(fā)展長期受到漢語的影響。由于漢語和韓語的語言表達格式和方式不同,在韓語里找不到和歇后語完全對應的格式,但是廣義上講歇后語也屬于熟語、習語。因此,韓語的部分熟語、俗談中能找到與歇后語在表達方式和喻義方面一致、相近或相反形成了一定的對應關(guān)系[6]。
漢韓兩種語言用共同的形象表達了相同的喻義。盡管如此,語法結(jié)構(gòu)上仍有差異。即漢語有解釋部分,韓語卻沒有。從喻義一致這一點來看,中韓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流頻繁,很多韓語熟語受到了漢語的深刻影響,甚至就是漢語歇后語的直譯。但歷經(jīng)歲月變遷,在流傳過程中形象和意義都保持本來面貌的歇后語只占少數(shù)。
這些例句的形象略有不同,但表達了同樣的文化內(nèi)涵和深層喻義。
3.3 歇后語的韓語翻譯方法
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翻譯標準有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錢鐘書的“化境”、許淵沖的“三美”、張培基的“忠實通順”;國外則有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或“動態(tài)對等”等。這些主張并不互相矛盾,而是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不斷完善的。雖然側(cè)重點不同,但中心都是主張譯文要忠實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文的風格,盡可能地保證原文與譯文的等效或等值,使譯文讀者能夠獲得與原文讀者如出一轍或大致相同的感受。漢語歇后語具有濃厚的民族個性和地方色彩,在翻譯中如何將歇后語的寓意忠實準確地表達出來,是直譯還是意譯,或者是兩者相結(jié)合,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宜直譯就直譯、宜意譯就意譯,力求做到形似、意似和風格似[8]。
3.3.1 直譯方法
譯文只譯了謎面,謎底沒有譯,但表意準確,而且也達到了原文的修辭效果。假如將這類歇后語的謎面謎底都譯出來,反而成為無謂的重復、羅嗦,結(jié)構(gòu)也顯混亂[9]。
(2)諧義歇后語。 諧義歇后語可以只翻譯前半部分,諧義歇后語與喻義歇后語不同,它是通過諧義交替表達意思,其表意方式是間接的,是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所以,諧義歇后語不必將前后部分都譯過來,只翻譯諧音的喻義部分就可以了。比如:
對于將前后兩部分作整體翻譯的情況,為使其符合韓語的表達習慣,可以適當改變語序,也可以對內(nèi)容略微進行調(diào)整。
3.3.2 意譯方法
這一類歇后語的譯法不是絕對的,上述例中的“武大郎”、“劉備”、“張飛”、“關(guān)公-關(guān)云長”是具有濃厚漢民族文化色彩的詞匯, 應該上腳注,必要的話也可采用直譯加注釋法,讓譯文讀者理解原文整體的意思。
雙關(guān)是漢語獨有的修辭方式,韓語里找不到這種雙關(guān)結(jié)構(gòu)的歇后語。這種譯法雖然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喻義,但原文雙關(guān)句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卻大打折扣。因此,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可以根據(jù)情況考慮注釋諧音或諧義部分內(nèi)容。
3.3.3 套譯方法
這幾個歇后語中的比喻對韓國人來說很陌生,容易產(chǎn)生錯誤的語義聯(lián)想。翻譯時可以舍棄原文的形象,使用韓語中常見的比喻,同樣生動形象、富于感染力,且符合韓語表達習慣,讓讀者一目了然,能傳神傳義。
3.3.4 仿譯方法
總之,歇后語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應該根據(jù)具體語境和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在跨文化交際翻譯視角下,歇后語的翻譯決不能僅僅盯著語言形式的轉(zhuǎn)換,更要透過語言表層了解其蘊藏著的文化內(nèi)涵,并進行仔細的文化比較,尋找形式和內(nèi)容之間的平衡點。漢語歇后語翻譯的根本任務是解釋源語和目標語所反應的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中韓兩國交流歷史悠久,在語言表達方式、思維邏輯、文化意蘊上既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少差異,翻譯時要把握好兩種語言文化的異同,靈活掌握多種翻譯方法,最終達到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目的,順利進行跨文化交流活動。
[1]趙曉燕,周麗敏.從文化語境的角度看歇后語的英譯[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2.
[2]馬麗.歇后語韓譯策略[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4-11.
[3]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篇[M].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0.
[4]楊根培,李延林.從跨文化視角看歇后語之英譯[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
[5]王軍云.諺語俗語歇后語精粹 [M].中國華僑出版社,2007.
[6]金泳壽.漢朝朝漢翻譯基礎[M].延邊大學出版社,2008.
[7]馬麗.歇后語的韓譯策略 [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
[8]李延林,夏志明.論英漢文化翻譯的理論與實踐 [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9.
[9]金泳壽.漢朝朝漢翻譯基礎[M]. 延邊大學出版社,2008.
[10]朱錫峰.中韓翻譯教程[M].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李順子]
2017-04-26
徐春喜,1964-,女,朝鮮族,遼寧沈陽人,副教授,韓國語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