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兒童是目前社會上不能實現(xiàn)較好照料的群體,他們的綜合成長困境目前已經為各方面重視。這里所言及的留守兒童說的是在國內諸如城市化轉型過程中,相當一部分青壯年農民離開故土去外地打工,他們的孩子雖然沒有成年,但因為費用及戶籍等原因無法隨父母同住必須留守在家的群體。這些留守兒童年幼缺乏正常而必要的父母陪伴,會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社會適應問題。不過,筆者在審視既有材料后感到,目前海內在該領域的研討成果偏少,海外的研討情況同樣不樂觀,部分研究成果的終極結論往往存在不少照搬。再則,國內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這一宏觀群體上,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留守兒童單獨研究還有待補充完善。因此,本文在查找,分析了國內大量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采用文獻法,個案訪談等研究方法,結合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樹河鎮(zhèn)的彝族農村留守兒童的適應現(xiàn)狀,著重分析了其與同輩群體之間人際關系適應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社會適應;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適應困境;人際關系;同輩群體
1 問題由來
改革開放以后,國內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態(tài)勢一直非常不錯,青年農民工逐漸提升進城務工的幅度,很多已經結婚生子的人也融入這個群體中?;谒麄冊诮洕确矫娴木窒捱€有就是目前國內城鄉(xiāng)之間的隔閡,相當一部分人在進城務工的同時把孩子放在了老家,讓祖輩或其他比較親近的親戚負責照看,導致和孩子在很長時間內無法一起生活,他們的孩子就是一般所言及的留守兒童。婦聯(lián)在2013年春夏之際曾經頒發(fā)有系統(tǒng)的調查報告。該文件中依據國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估計對應數據,該文件認為國內留守兒童已經超過了六千一百萬,在占比上超過了37%,這個數值相對于全國的占比也達到了21.88%。系列數據比2005年的對應數據要高出一些,期間具體額度增長為242萬。因為這些兒童成長生活的環(huán)境相對特別,總體數量也非常大,所以他們相對于社會的適應等問題目前已經成為焦點甚至熱點之一.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與經濟進步對我國的偉大復興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同樣也應該備受關注。
所謂的社會適應實際上說的是在社會環(huán)境有所改變的情況下,個人的思想及活動模式等會有所變動,以便讓其自身和環(huán)境更為融合和諧的過程 [1]人從出生到進入社會,都在不斷地去適應社會。因此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高低對于一個人將來能否良好融入并適應社會具有重要作用。為了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情景,個體需要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那么從何處得到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呢?據研究表明,這種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源于兒童時期,并且貫穿于整個生命周期。大家都清楚的是,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非常關鍵,尤其是對于兒童階段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在該階段,孩子能慢慢涉及到生活生存需要的系列活動規(guī)范和德行需求,在父母或老師們的引導下思考接納為社會所認同的系列理念、活動及認知等,打造較好的適應潛力,為將來適應社會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對于留在家里的孩子們來說,家庭的殘缺和雙親的缺位很容易制約他們適應社會的效果及速度。缺少了父母這一角色所承擔的示范和引導功能,在這種父母監(jiān)護與親情陪伴雙雙缺乏地情況下,留守兒童會傾向于向同輩群體獲取生理上,心理上的陪伴與存在感。然而由于年齡段相仿,都未形成穩(wěn)定的三觀,自身情緒帶有不穩(wěn)定性,所以易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2 同輩群體人際關系適應現(xiàn)狀
同輩群體實際上是年齡相近的伙伴群體,當然也包括輩分相近的類似群體,雖然不是太正式,不過卻是一個人初步接觸的首要思考群體,該群體內部的系列成員,在經歷和見識等方面有很大相同,而且彼此之間的關系相對密切,其本身固有的文化理念也類同。 [2]相關研究的結論告訴我們,在和其他人交際的過程中,滯留家鄉(xiāng)的孩子對教師的信賴度較高,和伙伴們相處如果不樂觀的話,對陌生人會非常的不信任。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不在身邊,容易處于被欺負的地位。也是校園欺凌的多發(fā)群體。哪怕是遭受到統(tǒng)領伙伴表現(xiàn)為肢體等方面的欺辱,這些孩子很可能放棄抗爭,反過來選擇過于消極的受著。由此易導致不良的心理狀況。很有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再則留守兒童會因為類似境遇或者共同愛好而結成“小團體”,其成員之間聯(lián)系緊密相互影響。留守兒童為了維持這樣的陪伴與認同的人際關系,極有可能做出積極或消極妥協(xié),去適應這段人際關系。
據研究發(fā)現(xiàn),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樹河鎮(zhèn),彝族的農村留守兒童相較于宏觀上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人際關系適應困境問題,更涉及到民族認同的問題,在民族理念普遍多樣化的情況下,少數民族的地位及勢力偏弱,他們文化相對于主導型文化態(tài)勢而言屬于弱勢的類型。該群體面臨著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的困擾,所以他們在同輩群體的人際交往中障礙更甚。
3 同輩群體人際關系適應困境影響因素
3.1 自我因素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缺失了父母的角色功能,他們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動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去達到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個體如何認識自己的用色、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高低都會作用于貿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習得。自我角色的定位決定了個體的行為模式。一個人在民眾對自身定位預期中擔負對應的責任,而且展示出和預期相適應的系列活動。對于孩子而言,他們需求演繹的活動關鍵是作為一個小孩和小學學子。但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他們往往會出現(xiàn)角色混亂,這是因為在監(jiān)護人家庭里面,他們往往不止要承擔孩子的角色。因為實際上由于負責監(jiān)護他們的老人年齡較大身體不夠強健等因素,滯留在家的孩子往往需要做較多家務,甚至還有兼顧照料弟弟妹妹的責任,部分還有需要照看年衰之監(jiān)護主體的責任。這樣一來,除了扮演孩子和學生,留守兒童還需要扮演家長的角色,承擔本不該由自己這個年齡段應該承擔的角色義務。多方面的責任及對應角色盡管能較為切實地提升孩子對于生活適應或者自生能力,不過在怎樣良好地處理系列定位,或者說落實彼此之間的適當變化,對于這些滯留在家的孩子們來說存在困難。如果有混雜等現(xiàn)象的時候,他們的相關表現(xiàn)偏于成熟,這種情況會削弱他們自身角色的演繹,致使他們自身和同齡人溝通交流出現(xiàn)很多的實際困難,無法在與同輩群體的人際關系中取得良好適應。
3.2 家庭因素
學者周曉虹的研究顯示,家庭是每一個人出生后一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及打造諸如身份等方面情況的關鍵環(huán)境氛圍。通俗的說,孩子在兒童階段對家庭的依賴度非常高,該階段的成長同時是人生最為關鍵的階段,所以家庭在他們生產過程中是第一位的要素。在特定家庭里,架構的健全、氛圍的良好、教養(yǎng)模式的適當等均會有一定的制約力度。對于留守兒童家庭來說,最直接的變化在于家庭結構發(fā)生了改變。雙親中的一個或二人都進城務工,滯留在村的孩子跟著祖輩的老人或其他親戚一起生存,三口之家的架構遭遇到破壞
。這種家庭結構的改變進而影響著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兒童交由祖輩等監(jiān)護人照顧,監(jiān)護人因此承擔了對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照顧、教養(yǎng)等全部職責。在這些監(jiān)護人中,絕大部分都是祖輩,他們在照顧留守兒童時表現(xiàn)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xiàn)象,對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以照顧日常生活為主,少有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培養(yǎng)。雙親和滯留在村的孩子唯有借助基于信息技術的通信工具實現(xiàn)溝通,二者之間的關系親密度下降,家庭氛圍質量也急劇下降,滯留在村的孩子們會有更深的寂寥感覺。已有研究表明,若留守兒童和父母能夠保持良好的親子溝通,關系和諧,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表現(xiàn)得優(yōu)于其他與父母關系不好的留守兒童。當他們在生活或者學習上遇到煩心事的時候,他們缺少可傾訴和排解情緒的渠道。這時候同輩群體的陪伴作用也就日益凸顯。
3.3 學校因素
在對滯留在村的孩子們而言,學校是僅次于家庭的一個場所和要素。學校以系統(tǒng)化的正規(guī)教育向學齡兒童傳授價值觀、社會規(guī)范,傳授生產技巧、規(guī)范認知等體系態(tài)勢和漫長的熏陶對打造孩子們的系列活動規(guī)范有其他無法比擬的意義。學校作為一個小社會,不僅教授兒童各種社會適應能力,還為兒童扮演社會角色和進行社會互動提供了場所和機會。學校因此成為兒童社會適應的主要和關鍵場所,而學校里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也深深影響著兒童的社會適應。在前面的調查中我們得知,學校、老師和同學在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和情感依賴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就是說,為了彌補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不足,學校應當對留守兒章特別關照。但實際情況是,留守兒童并未得到學校和老師足夠的關注,學校和老師也沒有足夠的條件對留守兒童多加關注。在偏遠的村落里,支撐義務教育的資源本身就不多,不管是老師數量質量抑或既有設備等,和孩子們的需求相比遠遠不足。
3.4 社會宏觀環(huán)境因素
社會是個體學習和掌握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的地方。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內化社會價值標準、學習角色扮演并適應社會生活。在個體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個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中尋找并建立自我角色和概念,逐漸受到社會對“我”的概念和認識的內化,其行為和價值趨同于社會所認同的模式。以電視和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媒首當其沖影響著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部分研討成果現(xiàn)實,電視讓滯留在村的孩子們接觸到暴力等方面的太多內容,制約了他們本身的健康發(fā)展。大眾傳媒雖然有快捷等系列有點,在內容灌輸等方面非常順利方便,有著過往學校教學所不及的優(yōu)勢。大眾傳媒替代了以往學校和家庭對兒童社會學習的功能,對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和人格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于那些對滿世界事物非常驚奇而且善于效仿的孩子們而言,如果沒有長輩或教師的耳提面命,他們會陷入對影視行為中而難以自拔,這樣會導致他們自身活動的扭曲,造成兒童社會適應不良。特別是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由于地區(qū)經濟等限制,他們的課外活動更為缺乏,因此一起觀看電視成為同輩相處的重要模式之一。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完全否認電視等大眾傳媒的積極作用。
3.5 社會政策傾向與社會福利支持因素
社會政策和社會福利從體制層面影響著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首先,在法律層面上,我國并沒有形成針對留守兒童的相關法律條款。現(xiàn)在國內在法律規(guī)范說明中基本上沒有直接涉及滯留在村孩子們的內容,充分展現(xiàn)了這些留守兒童的情況還是沒有得到頂層設計的合理關注。在社會福利服務層面上,無論是官方福利性服務還是民間個人、社會組織的愛心活動,都說明了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心。但其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于,縱觀這些為留守兒童開展的福利和服務,他們多具有暫時性的特點,不能為留守兒童提供階段性、長期性的服務和支持。還有就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系列組織背后的盈利目的因素,或者說費用方面的原因等等,引起普遍的懷疑,而沒能繼續(xù)為滯留在村孩子們提供系列服務的現(xiàn)象。如是短暫活動終結后,其給留守兒童短時段的照料、引導及情緒開導等也跟著終結了,這些孩子們感到的依舊是漫長的孤寂,覺得類似服務等均屬于外界對自己同情的結果,反過來激化了他們自身的自卑感,更加缺乏自信,嚴重制約了他們的發(fā)展,同樣有損他們對社會適應潛力的打造。
4 同輩群體人際關系適應困境對策
4.1 對家庭的建議
眾所周知,家庭是人類生長的搖籃。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來自遠出在外的父母的鼓勵與支持尤為重要。特別是民族地區(qū)的留守兒童在獲得認同接納上,更需要父母的引導與鼓勵。所以筆者建議父母外出務工的同時不要忽視遺忘與留守在家孩子的溝通,積極關心她們的學習生活以及心理狀況。同時注意溝通方式,學會尊重理解孩子,認真傾聽他們的情感表達。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增加回家探親的次數,或者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務工所在的城市。再則家長也不應忽視與校方的溝通,應保持和學校老師的聯(lián)系,以便對孩子的情況有個及時的了解與掌握。
4.2 對學校的建議
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在為其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同時也必須重視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狀況。針對民族之間的文化習俗等差異,應該積極引導漢族兒童對少數民族地區(qū)兒童的理解與接納。從而促進其同輩群體之間良好的人際適應。同時應拓寬家長聯(lián)系渠道,以便外出務工的家長能及時了解留守在家孩子的情況。教師群體也應該多多關心留守兒童的身心狀況,及時疏導留守兒童同輩之間的交往問題。
4.3 對社會的建議
社會作為留守兒童生長的大環(huán)境,應該加強關注,完善留守兒童的相關保護法律條文。在社會福利方面,應加強該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完備教育資源,提高該地區(qū)的師資力量,重視心理方面的社會資源支撐。
總之,加強家庭,學習以及社會的三位一體建設,對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68。
[2]陸建華:《青年學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劉敏:胡韜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演進探析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
[4]6雷靂,王爭艷,劉紅云等.初中生的親子溝通及其與家庭環(huán)境系統(tǒng)和社會適應關系的研究.應用心理學,2002。
[5]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
[6]趙志瑜,趙現(xiàn)中:寄宿學校年級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適應性研究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集,2009。
[7]易雯靜,吳明,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研究,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
[8]孫婧:關于建立大學生支教長效機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
[9]陸繼霞,葉敬忠.我國農村地區(qū)同輩群體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研究[J].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2009.
作者簡介
謝菡(1995-),女,四川省儀隴縣人,漢,學生,在讀本科,研究方向: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 社會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