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2—0054—01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一種潛在的素質,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保持不竭的動力。因此,作為教師,首先要關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要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精神,讓他們自覺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以便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使主體作用得以發(fā)揮和體現(xiàn)。那么,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我們知道,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的雙向過程,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創(chuàng)設探索情境,使學生滿懷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可行方法。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和諧了,學生就會和教師成為朋友,就會因為喜歡教師而喜歡教師所教授的課程;其次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敢于發(fā)言,形成一種情趣融融、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再次要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使課堂充滿生氣和活力。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境中學習和理解數學”。在講授數學知識時,要注重將知識點放入相應的實際問題背景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到數學。因此,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并親近現(xiàn)實的生活,讓數學走進學生視野,讓生活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fā)現(xiàn)數學的作用與意義,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數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三、適時利用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分組,每組學生的水平相近,區(qū)別對待這些學生,使之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分層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的智力測驗得分以及數學成績。分層以后,每組學生不是固定不變的,要根據學習成績的改變適時進行調整。分層教學的意義是各類學生互不干擾,方便學生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訓練材料。教師要通過調查和觀察,掌握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特長愛好及社會環(huán)境,將學生按照心理特點分組,形成一個個學習群體。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學形式,充分發(fā)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激勵作用,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整體發(fā)展的機會。特別是學生間的人際互動,利用了學生層次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形成了有利于每個成員協(xié)調發(fā)展的集體力量。
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進入“憤”和“悱”的境界。這樣做一方面激發(fā)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例如,教學“交換律”時,讓學生自主探索找到加法(或乘法)的算式,從而得到這些算式的共同點:只是加號(或乘號)兩邊的代數式進行了互換,他們的和(積)不變。然后讓學生思考:減法(或除法)是否有這樣的規(guī)律,要想在減法(或除法)中運用這個規(guī)律應該怎么辦。實踐證明,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五、體會成功的愉悅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樂趣是一種內在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時時學習的愿望。請你記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十次說教不如給學生一次表揚,十次表揚不如給學生一次成功。每個學生都愿意學,渴望有進步和獲得成功。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將教學內容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則分解成若干遞進層次,把學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學生有能力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要強調的一點是:一定要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的點滴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閃光點,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