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
摘 要: 基于對大學語文課教學現狀的思考,大學語文教學應在提升語文水平的同時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時,大學語文意味著語言運用技能的落實,設置措施得力的教學實踐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保障。
關鍵詞: 傳統(tǒng)文化 應用技能 落實目標設計方案
大學語文是面向高校非中文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承載著提高大學生語文素質、能力、人文修養(yǎng),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在高等教育中發(fā)揮著特有的功能。這門課的教學研究宜著眼于使命和實踐。
一、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效果不明顯的原因
1.社會教育導向之誤。
“科教興國”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發(fā)展戰(zhàn)略,含義為發(fā)展科技教育事業(yè)以振興國家,指科學和全面的教育。全面教育,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才。要做事,先學做人。
2.高校辦學思路功利化。
當前部分高校面臨轉型,積極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業(yè)型人才”,大學語文課和專業(yè)沒有緊密相關性,雖有應用但沒到非學不可的地步。
由于高等教育和實用技術一定程度上的脫節(jié),部分高學歷人才往往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不被用人單位看好。專業(yè)是看家的本領,工作的敲門磚,被一再強調,學生看重。大學語文類課程不涉實用技術和生產力,在高校(特別理工科)逐漸不受重視,由必修而選修??捎锌蔁o,大學語文教師地位尷尬,前程堪憂。
3.學生忽視大學語文課。
語文考試綜合面廣,得分點均勻鋪開,復習需面面俱到,文言文、詩詞默寫需下功夫記誦,作文水平靠平時素養(yǎng)積淀。大學語文因產品“性價比”低而少人問津,有時為電腦系統(tǒng)分配而“選”成課,學生懈怠應付。上課始拿出課本,下課夾書本走人,平時不看,考前熬夜背,過關即扔掉。
這樣的學習,造成中文水平馬虎,人文素養(yǎng)沒有保證,文化傳承令人擔憂。教育理念傾向經世致用本來沒錯,錯在不懂得大學語文對提升民族文化層次的深遠意義。首先要解決教育導向問題,其次要采取得力措施保證大學語文的博大內涵與學以致用,使學生學而不厭,學有所獲,成人成才。
二、大學語文文化應有之義
1.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擔當使命。
大學語文浸潤著傳統(tǒng)文化,擔當著傳承的使命。愛因斯坦說:“專門知識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人格。最重要的是借著教育獲得對于事業(yè)和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情?!敝袊鴤鹘y(tǒng)文化有為學、為道之用,為學可增長知識,發(fā)展才智,為道的目的是提升心靈境界,陶冶情操。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以影響個體的生活方式塑造個體。大學語文課就是用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意識,使之形成健全的符合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人格精神。
以科技為核心的現代文明在帶來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一定程度地造成社會道德的滑坡:學風是世風的先導,大學是社會的燈塔,教師的責任是:借助傳統(tǒng)文化,以文化人,潤物細無聲地幫助一代青年摒棄假、丑、惡,弘揚真善美,關注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心靈的凈化、人性的歸宿。
教育的核心是喚醒崇高的人格,五千年的文明史,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凝聚力足以塑造民族精神。大學語文教育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承傳,相對其他課程有絕對優(yōu)勢。文以載道,古代文學經典作品、名家名作凝聚著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悲天憫人的仁愛心;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誠實守信的端正人格等。以蘊含豐富的德育內容激發(fā)大學生的真情和良知,以扎根傳統(tǒng)文化而培育學生做人的品行修養(yǎng)。往小了說,是大學生“精神成人”,往大處說,是重塑中華民族的脊梁。教師以講授、賞析開啟民族文學的人文視域,引領學生用民族的心態(tài)、眼光、胸襟、情感、審美思維方式感知傳統(tǒng)文化,將其人文意蘊和精神發(fā)揚光大,融匯到青年人精神世界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
2.重視母語水平和聽說讀寫運用技能。
社會永遠需要語言文字交流。大學語文不論如何超越,都不能超越母語教育的定位,不能脫離它的工具性,不能忽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高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要不要聽說讀寫能力?不可或缺,毋庸贅言。教師應該考慮把學生的語文能力落到實處,針對學生的應用需要具體設計,落實到閱讀、寫作、表達等諸方面水平的提高,為將來工作、生活做準備。學以致用,必須培養(yǎng)學生切實可用的語文能力。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
三、教學措施與教學實踐
1.大學語文教材的擇取與編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每年推薦幾種風格多樣、品位高的精品教材給各高校,高??筛鶕陨斫虒W情況考慮取舍,自由選用大學語文教材。我校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編訂了教材,內容有經史傳統(tǒng)文化和家國紀事,兼具現代氣息,擇取15篇進行精講,篇目逐年有所調適變化;教學以作品賞析為中心,啟發(fā)學生感悟。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務必牢記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不能一味講,否則會產生距離,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如思考訓練聯(lián)系社會現實和時代關注焦點,延伸到課外;泛讀自學交流使學生在自然閱讀狀態(tài)下接受傳統(tǒng)文化;相關單元后穿插進文學史、文體常識,便于理清中國文學發(fā)展脈絡。
2.設置有針對性的應用能力訓練、目標設計與考核評價方案并落實。
教師采用的訓練方法、考試模式應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內容,以學生應用需要為中心設計語文能力訓練,扎實聽(聽課與互動)、說(口頭表達)、讀(提升閱讀興趣、欣賞水平)、寫(書寫、寫作)基本功,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考核評價方面,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客觀反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各個時期的行為、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在實踐基礎上優(yōu)化大學語文課的教學與管理。為了盡可能全面綜合評判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狀態(tài),任課教師宜做到平時作業(yè)成績和課堂發(fā)言有記錄,朗誦、演講、論文、辯論有加分,專項訓練有專項計分。這樣全方位多角度衡量,學期結束時綜合評定。讓學生一分辛苦一分才。
我校大學語文成績核算說明如下:考核方式:期末總成績=平時成績總分占50%+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50%(由系統(tǒng)按比例自動核算)。期末考試考核一學期課堂精講篇目內容的綜合運用。平時成績總分由作業(yè)完成情況、課堂參與表現、考勤、機動分構成。具體化為(以滿分計):書法專項訓練(寫字,書法過關者不要求)10分;平時作業(yè)(精講篇思考作業(yè)和隨筆)20分;演說專項訓練15分;課堂互動(平時課堂討論與回答提問情況,不定次數)15分;記錄聽課筆記15分;考勤15分(一學期平時考勤3次~6次,依據出勤情況,無故曠課扣5分,遲到酌情扣分,扣完為止);機動獎勵10分(作品發(fā)表3分/人次;論文寫作或有關比賽獲獎加分等)。以上方面平時記錄在冊,期末由任課老師統(tǒng)一結算。
四、結語
教學要逐步完善,追求沒有止境。相關能力訓練與目標設計方案宜同時跟進落實。在不斷改革中,重在讓學生喜歡上這門課程,終身學習。
參考文獻:
[1]劉寶春.大學語文教學“三突出”[J].科技視界,2012(49).
[2]黃志程.大學語文教學應如何傳承傳統(tǒng)文化[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3]周揚林.論語文教育中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承傳[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