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振友++邢晶
【摘要】追求有效課堂是當前思想品德課新課改一直關注的熱點問題。要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優(yōu)化課堂管理,轉變教學方式;加強任課教師教學理論的學習和教學技巧的培訓;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把思想品德教育與信息技術有效結合;凈化教育環(huán)境,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教學 有效性
【基金項目】本文為鞍山師范學院2015年新增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領域專項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5yjszx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20-02
在初中階段,思想品德課作為學校德育的主要途徑,承擔著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與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有效性是當前課改必須要探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優(yōu)化課堂管理,轉變教學方式
優(yōu)化課堂管理的理論支撐是“支架理論”,該理論來源于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了解學生已有的發(fā)展水平,在此基礎上設計稍高難度的教學內容,設置較高難度的問題,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跳起來摘桃子的沖動,當學生通過努力摘到桃子后,教師再逐漸加深任務的難度,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提高。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能夠持久的保持在一個水平上,不容易精力集中和分神。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水平(包括己有知識、能力、人際交往、特長、不足等)這些必須建立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基礎上,教師可以從記住學生的姓名開始做起,這樣學生會感到自己被尊重而愿意和教師親近,愿意對老師講真話,使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其次,依據對學生的了解為其設置不同難度層面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不被遺忘,不被邊緣化,而是隨著任務的一次次完成更有信心去挑戰(zhàn)難度更大的任務,不斷超越自己。教學方式的轉變上,由于初中生比較感性、情感豐富、思維特別活躍,因此,教師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第一,開展學導式教學,激發(fā)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必,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內驅力。第二,開展合作學習,對于教學中有邏輯聯系的幾個問題作為任務分別下發(fā)到每個小組中,每小組負責一至兩個任務,前提是合作學習前教師必須制定小組規(guī)則和獎懲措施,保證小組合作的有序開展。第三,開展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回歸真實生活,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真正有所感悟。第四,設計有效可行的思想品德課作業(yè)。有效的作業(yè)既要考察重難點知識又要體現多樣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強任課教師教學理論的學習和教學技巧的培訓
由于思想品德的教學內容往往與語文知識,科學、社會、倫理常識等有交叉,又涉及地理、法制、道德、環(huán)境等多個領域。在對一線思想品德課教師所做的調查表明,思品課老師對開展思想品德教學工作的建議,較多的是“多提供優(yōu)秀教學資源和多組織培訓”,渴望理論知識的成熟和提升成為廣大思想品德課任課教師的共同也聲。因此,教學理念的更新與專業(yè)知識的更新是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而這個現實問題是無法通過教師個人的單打獨斗實現的。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口必須加大思品課教師理論學習和技能技巧培訓的資金投入。其次,加大思想品德教學人才培養(yǎng)力度,形成一個合理的人才梯度。第三,建立教育主管部口、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有效的溝通渠道,體現時事、教學理念和學習成果的有機結合。
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把思想品德教育與信息技術有效結合
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時空局限、豐富了學習資源、加強了交流互動,也使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得以改變。信息技術使得學生的學習變得自主、獨立,學習過程表現為體驗性、問題性。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空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重視過程中的體驗,在提問、交流、問題解決等方面都可以充分、自主地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巧潛能,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效果最好的時刻在中間時間段,而學生的注意力最高峰則是在開頭和課程結尾階段,這種反差影響教學效果。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突破課堂教學的這個障礙,通過視覺和聽覺的不斷變化,教學內容的難易搭配,讓學生行走在思維的樂章里,注意力始終能夠維持一個恒定的水平,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提高。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反饋及時、準確,跟蹤學生學習過程,使教師獲得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正確地調整教學。信息技術還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包括階段性學習質量評估、個性化跟進練習、矯正學習等。
四、凈化教育環(huán)境,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
就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學校、家庭、社會相互影響,缺一不可。作為社會的細小單位,家庭對每個成員都產生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學校是學生除了家以外長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力更不能忽視,只有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整合,教育連續(xù)性的特點才能充分表現出來,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追根溯源,思想品德教學是培育人的工作。學校方面不應該只是完成教學任務,而是讓一個懵懂未開的孩童從靈魂上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家庭不應該把孩子當做家族的私產,而是上帝寄存在每個家庭的天使,需要用愛去澆灌。社會不應該用有價值還是沒價值去評價一個孩子,而是為他們價值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首先,我們呼喚法治社會,因為法治社會的良性規(guī)矩使每個公民的未來理想成為可能;其次,我們呼喚人性化教育,因為只有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支撐下才能樂享成長的幸福;再次,我們呼喚有愛的家庭,因為有愛的家庭是保持杜會健康的微小細胞,愛使我們有細胞分裂的動力,分裂使我們日益壯大。學生真實情感的激發(fā)僅僅依靠理論教學是不可能實現的,還要善于將理論教學和家庭教育、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注重家庭文明建設,另一方面利用本地的博物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本土資源,既貼近學生實際又能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受到熏陶和感染。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的實踐性互動,使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一致性和連續(xù)性,共同筑起一道防御不良社會因素影響的防火墻,呵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