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艷
當下的小學閱讀教學呈現(xiàn)有這樣的現(xiàn)象:文本感知的淺表化,文本解讀的窄化、固化,文本想象的弱化等。凡此種種,都歸因于閱讀教學的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教師沒有能夠引領兒童走向文本靈魂的深處,就更不必談與文本、與作者等展開積極的對話了。閱讀教學不能停留于文本的表面,在文本的表層滑行,而應走向“文本心臟”,提升兒童對文本的理解,讓兒童作為一個讀者能夠走向積極的文本意義創(chuàng)造。特級教師姜樹華的語文課堂關注語文思維力的提升,是從可能觸及文本深處的角度讓兒童打破固有的文本解讀思維習慣,放飛兒童的文本想象力,讓兒童理解文本更加獨特、更加開放。
一、什么是“有深度”的文本閱讀
所謂“深度閱讀”是指兒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對文本進行自主的、能動的、有意義的閱讀。在兒童的“深度閱讀”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兒童的文本“前理解”“前視界”的能動作用,通過積極的生本對話、生生對話等開掘文本應有的深度,進而達成理解共識(視界融合)。在兒童對文本的“深度閱讀”中,教師要賦予兒童充分的文本解讀時空,讓兒童進行文本感知、感受、體驗、沉思、冥想、表達等。品味姜老師的課堂,他一直很注重這樣的“有深度”的閱讀。
“深度閱讀”首先是“兒童深度”思維。姜老師認為,兒童是文本解讀的主體,教師要從兒童的視野出發(fā),探尋兒童的“前理解”,把脈兒童的文本閱讀起點,揣摩兒童的文本理解障礙,努力使自己成為“長大的兒童”?!皟和疃取本褪巧罨瘍和瘜ξ谋镜摹八季S深度”“想象深度”和“習得深度”。
“深度閱讀”其次是“文本深度”思維。文本充盈著作者生命的呼吸。姜老師強調要引領兒童揣摩作者寫作文本的心理,揣摩編者編寫文本的意圖。閱讀教學首先是“字詞句”的教學,在基于文本整體視野的前提下,可以聯(lián)系文本的上下文、在文本語境中進行文本的精讀、細讀。當然“文本深度”不是對文本進行盲目摳挖和無限衍生,而應是基于文本整體“篇感”“文感”基礎上的“深入淺出”,是思維上可能企及的深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文本解讀是“有多深就有多淺”。
“深度閱讀”還是一種“教學深度”思維。在兒童對文本的“深度閱讀”中,姜老師尤為關注“主學”與“助學”的關系,主動“讓學”——讓學生學。在學生“自助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彼此間以組內或組間交流的形式展開“互助閱讀”。對于文本解讀中的疑難點,則對學生進行“師助閱讀”。因此,以學生“學”的深度體現(xiàn)著“教”的深度,“以學定教”“因學施教”是“深度閱讀”顛撲不破的真理。
二、為什么要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
閱讀是兒童獲得文本意義、文本秘妙的過程,能夠豐富兒童的認知,提升兒童的理解,陶冶兒童的情操,滋養(yǎng)兒童的生命。但“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薩特語),因此兒童閱讀的過程同時是兒童賦予文本新的意義的過程,是兒童對文本空白進行完形填空的過程?!吧疃乳喿x”不僅要求兒童發(fā)現(xiàn)文本的語言之美、邏輯之美,而且能夠領略到文本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感受到文本的創(chuàng)造之美。
“母語教育”呼喚“深度閱讀”思維?!皾h語言”是一種集“音形義”于一體的語言,每一個語詞都擁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如果我們在閱讀中囫圇吞棗、淺嘗輒止,那么我們就不能領受到文本的深層意蘊,就感受不到文本跳動的情感的脈搏。要讓兒童對文本中的字詞句段進行仔細推敲,對文本意蘊進行深度開掘、深度感悟。這一方面,姜老師尤為關注。在他的課堂上經常能看到聚焦于詞語的品析、品析后的運用、運用后的評價。這樣的詞語教學讓學生感到了溫度,見到了深度,具有了梯度。
“兒童成長”呼喚“深度閱讀”思維。當下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我們不僅要引領兒童對“連續(xù)性文本”展開閱讀,還要適時讓兒童對“非連續(xù)性文本”展開閱讀。閱讀是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甚至可以說“怎樣的閱讀決定著怎樣的兒童”。姜老師的課堂很注重引領兒童鉆研文本,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形成自我的閱讀方法。要豐富兒童的閱讀方式,讓兒童想讀、會讀、能讀。不僅如此,在這樣的“深度閱讀”中,兒童還能領略到寫作的要義、精妙,習得寫作的方法,打通了“讀”與“寫”的通道,語文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升。
三、怎樣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不是對文本解讀的故意拔高、恣意鋪揚,而是摒棄“高大上”“假大空”。“深度閱讀”要基于兒童的立場,從兒童的視角,以兒童可理解的方式對文本進行水到渠成、深入淺出的閱讀。
1.深度閱讀,讀出文本的情思深度
“深度閱讀”是引領兒童與作者展開深度對話,這個過程是一個“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如姜老師執(zhí)教《秋天》一詩時,讓學生暢游全詩,讀出自己的情思
深度。
師:這堂課我們繼續(xù)往深秋走,我們看——(課件呈現(xiàn)活動要求)
■一路收獲讀秋天
自主讀讀詩歌第2~6自然段;
試著用這樣的句式,說給同桌聽聽:
“這是一個 的秋天, , 。”
(可用詩中語句,也可用自己的語句,要有詩的味道哦?。?/p>
師:你讀出了怎樣的秋天了?我們來交流交流。
生:這是一個開心的秋天,秋風在田野里打滾,秋天在小路上奔跑。
師:真好,這是你的閱讀收獲。把“開心的”三個字寫上去。
生:這是一個快樂的秋天,玉米舉著紅纓樂了,忘掉一個夏天的煩惱;高粱紅著臉兒笑了,一曲酒歌在心靈釀造。
生:這是一個調皮的秋天,秋風在田野里打滾,秋天在小路上奔跑。
師:真好!
(生先后寫上“豐收的”“迷人的”“明亮的”“物產豐富的”等詞)
師:還有好多好多。同學們,這就叫不同的人讀同一首詩,他的收獲是——
生:不一樣的。
詩歌的跳躍性語言,常常將作者的“情感脈動”潛隱在文本中,兒童難以捕捉、感受和體認。語文教師的重要使命是引領兒童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感受并體驗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脈動”,讓兒童體味“一個字一個詞”的意味。對全詩進行掃描式的捕捉閱讀,就好像走在深秋的田野,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收獲了太多的美好。像這樣建立在廣度之上的“深度閱讀”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2. 深度閱讀,讀出文本的思想深度
在“深度閱讀”中,教師要引領兒童對文本“表達的思想”和“思想的表達”進行深度探尋。要對文本表達的內容和形式的美丑、優(yōu)劣等進行審美價值判斷,或批判質疑,或補充豐盈。在“深度閱讀”過程中,要引領兒童讀出文本的形象,讀出文本的意境,讀出文本的質感來。如姜老師執(zhí)教《山雀》一文時,在課堂的結尾處,姜老師結合板書提示學生們思考:“人們說,作者普里什文習慣于‘用自然替自己說話,我們再讀讀課題的‘山雀兩個字,他想說些什么呢?”教室內安靜片刻后,小手陸續(xù)舉起……
生1:我覺得作者想讓我們熱愛大自然,喜歡這些山雀。
生2:作者其實在告訴我們山雀好可愛、好聰明。
生3:我覺得作者在提醒我們人類應該向鳥類學習不離不棄的情義。
生4:作者在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生靈是有情義、有情趣、有情感的。
生5:我們要像作者一樣擁有一顆自然的心,這樣看自然,就會很有趣。
……
一篇極容易被視作很普通的寫動物的文章,學生們卻生出了這么多感悟。而這些不是姜老師的刻意引導,是姜老師找到了敲擊文本的這個點,讓學生們從各個角度對文本進行批判性思維,作為聽課的我們也不禁思考起來:本文僅僅是寫山雀的可愛嗎?僅僅是寫山雀的有趣嗎?僅僅是寫山雀嗎?僅僅是寫作者的喜歡之情嗎……文本的思想深處常常在靜思默想中水落石出。不難看出,“深度閱讀”就是要引領學生去捕捉文字背后的思想、情趣與精神。要讓簡單的文字符號漸漸在學生腦海中化作鮮明的直觀形象,同時將文本形象與文本表達的內容進行勾連、對接。要帶著審視的眼光、批判的眼光來讀。要能讀進去,跳出來。要指引學生潛心會文,把握和感悟語言的形象、情味、理趣、氣韻,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
的心。
3.深度閱讀,讀出文本的哲思深度
什么是“文本的生命”?“文本的生命”是文本賴以存在的根基,是文本的結構、文本的布局、文本的前后邏輯等。“深度閱讀“不僅要關注文本表達的內容,更要關注文本表達的形式?!吧疃乳喿x”就是要探尋文本“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建議閱讀教學應當指向兒童的寫作。“深度閱讀”就是要引領兒童關注文本的語言,感受文本言語表達之精妙,關注文本結構,感受文本布局之精妙?!吧疃乳喿x”遵循著“格式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即“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教師要引領學生反復閱讀、前后照應閱讀、上下關聯(lián)閱讀等,甚至可以將語言文字化作有聲有色的畫面。如姜老師教學《祖父的園子》一文時,讓學生自由品讀文本走進“祖父的園子”,在字里行間、在文本語境中尋找童年難忘的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通過上下文的關聯(lián)閱讀,學生潛心會文,從觀賞小昆蟲到跟隨祖父栽花、拔草、種菜、鏟地,再到摘吃黃瓜、用瓢舀水往天上揚等,學生感受到作者蕭紅文本語言的獨特韻味。在感知文本主要內容的基礎之上,姜老師引領學生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用文本中的獨特句式——“愿意……就……”進行文本拓展,學生感受著作者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品讀間,小蕭紅的快樂是有空間局限的,只有在祖父的園子里,才會有小蕭紅的快樂童年。
“深度閱讀”不同于“淺閱讀”“泛閱讀”,它能夠讓兒童的視界獲得思路的澄明,內心獲得思想的敞亮,言語獲得思維的純清。姜老師就是這樣引領兒童鉆研文本、叩問文本、認同文本乃至批判文本,讓學生在對文本的閱讀中展開積極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由此獲得對文本的深刻感悟和領受。在這里,學生從熟悉的地方也能看到優(yōu)美的風景,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享受、一種自覺!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