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嶺+張秀芳
(德州經濟開發(fā)區(qū)抬頭寺鎮(zhèn)中學,山東德州,253500)(德州經濟開發(fā)區(qū)抬頭寺鎮(zhèn)張莊小學,山東德州,253500)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壯大,所以對人才培養(yǎng)以及我國的教育水平均提高了要求。中學教學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其在我國整體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我國的基礎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但目前我國中學教學的現狀滿足不了對人才的要求,所以我國進行素質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目前中學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中學素質教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中學教育 素質教育 教育改革 教學現狀 新措施
隨著我國社會化建設的深入,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對人們的文化素質也需要提高。根據時代的發(fā)展,必須要從中學素質教育改革開始抓起。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教學的目標,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更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便增強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以及素質教育對人才的培養(yǎng),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一、素質教育的概念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界針對素質教育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就是為了給素質教育一個定義,經過激烈爭論后的素質教育還是有著不同的定義,其中一部分定義將素質教育當作了一種教育思潮,有的定義認為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模式、一種教育政策等,至今還未達成共識。
首先,素質教育并不是一種科學的現實范疇,而是一個在不斷發(fā)展、不斷發(fā)生變化的教育價值范疇。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我國的教育由應試教育開始轉向素質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實質在于傳統(tǒng)的教育價值觀念已經不再符合現代教育的價值。由沖突走向整合,從無序走向有序,最終形成穩(wěn)定的、有效的、有影響力的教育價值觀念體系。如果一味地認為素質教育就是一個客觀的現實范疇,只用傳統(tǒng)知識理論的方法追求素質教育的范疇本質,那么必然會作繭自縛,陷入對素質教育的本質理論中。其次,探討素質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獲得素質教育的概念知識,而是在于如何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去理解、追求素質教育對人的生存以及發(fā)展所呈現的意義。盡管素質教育有著廣泛的解釋,但從教育價值理論的角度對素質教育進行定義是最合適不過的。最后,素質教育不僅是為了傳播文化知識和為社會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注重培養(yǎng)人的其他各方面素質,尤其是文化素質,因為文化素質是人最基礎的素質,對人其他素質的想成以及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學會做人,因為素質教育可以內化人從外部獲取的知識以及掌握的技能,將這些知識和技能升華成人的良好品質和素養(yǎng)。
因此,不少教育學者認為素質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體,超越了人的自然素質,構建了人的個體精神,從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以及發(fā)展的教育。所以,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以及學會明辨是非,最終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二、我國中學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過于固定和封閉
近些年來,中學課堂教學目標漸漸形成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思想教育的固定模式。這種固定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學教育教學的成果,教學目標也發(fā)生了變化,得到了有效的發(fā)展,但這種固定模式對課堂教學目標也起到了制約作用。首先,固定的教學模式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思想教育這三項任務造成了內容不能完全涵蓋以及對被忽略內容的排斥,例如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審美、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在中學教育中往往不被重視,這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果。其次,固定的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導致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之間存在著忽視的有機聯系。主要表現在知識目標定得多且細,課堂教學承載量大;教學能力和思想教育目標過于空泛,存在著教師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思想教育作為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教學目標得不到統(tǒng)籌兼顧,不是厚此薄彼或者顧此失彼,最后的結果往往導致中學教育得不到充分發(fā)揮。
(二)在課堂教學中從未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將老師視為知識傳播者、增強學生知識的教育者。所以有不少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觀念的影響,在備課時缺少設計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活動,傳授知識上也是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認識活動上。在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主要是聽教師講,且教師所講解的內容都是教材上的,不但講述時間過長,而且學生也處在被動地位,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最后的結果將會降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真正提高,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
(三)片面性評價教師的教學及評價學生的方式比較單一
之所以講中學課堂教學評價具有片面性,首先是因為在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時,學校只重視評價教師從而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將教師“教”得怎樣作為評價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而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缺乏考查。其次,教師在備課時也較多考慮的是如何教才能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再者,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主要體現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上。第一,考試成績。只重視學生期末的考試成績,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缺少記錄和考評。第二,考試方式。學校對學生考試都是進行的試卷考試,而試卷的題型來回就那么幾種題型,沒有一點創(chuàng)新,且很少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三,考試內容。考試內容也都是一些記憶性的知識,幾乎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偠灾@種評價方式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會讓學生認為中學考試必須要死記硬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激勵,缺乏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最終讓學生對考試和學習形成懼怕,產生厭煩的心理。
三、解決中學教育的現狀及教學問題的有效措施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尤其是加快了科學知識的更新速度。隨著知識不斷地被更新、被創(chuàng)造,教師也保證不了能夠將所有知識都傳授給學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下,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傳統(tǒng)教育思想以及教學方式。其次,將教育教學理念轉化成科學、合理、有效且具體的教學行為,在課堂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多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究知識的機會。因此,中學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果以及課堂,則需要增強自身的教學意識,而要想增強自身教學意識,就應該具備以下幾種的意識:(一)在教學過程中具備知識創(chuàng)新意識
教師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通過充分理解、合理運用教材,將一切與時代發(fā)展有關且相適應的知識和問題引導課堂教學活動中,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機的整合,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學習掌握更多科學合理且有效獲取知識的方法,通過補充學生現有的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教師要有敢于質疑教材體系的意識
要想讓學生擁有質疑精神,那么教師就必須要先有這種質疑意識,例如在教材課后習題、習題答案的設置、準確性以及多解性等各方面都需要一定的質疑能力。教師在采用新教材時,要充分研究透新教材,遇到不確定的問題要敢于挑戰(zhàn)權威,對問題提出自己的質疑觀點,只有教師具有敢質疑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的精神,學生才能夠學會對學習以及知識提出質疑。
(三)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樂趣意識和穿插意識
以物理課為例,樂趣意識就是要將物理課上的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產生樂于接受物理知識的意識。由于物理課本身就帶有實驗性,充滿了科學家的奇思妙想,因此,物理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在備課時也可以通過將具有實驗性的教學素材穿插到課堂教學中,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除了用思維邏輯來震動學生之外,還要以風趣幽默的物理語言知識調動課堂氣氛,從而突出物理的本質特點。
(四)教師要改變角色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學教育的理念是全面發(fā)展學生。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要同時進行,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一樣重要。教師要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教育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啟發(fā)者進行轉變,和學生多增加交流,課堂多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另外,素質教育更多提倡的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與人合作的素質教育,以全面發(fā)展學生為目標。而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探索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的平臺。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遇到問題時的引導者。
四、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是學生發(fā)展的領路人,教師在課堂上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求知、做事、共處、生存以及發(fā)展的能力,而不是老師將知識草率地傳遞給學生。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學生才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以及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我,對自我的教育向更高的境界邁進。
參考文獻:
[1]容樹明.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學教育改革[J].長江叢刊.2016(6):185-185
[2]劉秀蘭.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學教育改革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15):24-24.
[3]張榮賢.談中學素質教育改革[J].中學時代:理論版.2013(6):224-224
[4]潘雪梅.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學教育改革[J].河南科技.2010(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