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振華
摘 要:在一個班集體中,班主任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著,在班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班主任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的關系入手,探討采取怎樣的措施讓班主任更好地營造班級氣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領導行為;班級氣氛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班級氛圍可以帶動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學校集體學習、生活的時間較長,在這個過程中,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十分重要。要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班主任的領導,優(yōu)秀的班主任是家長和社會的共同期待,班主任的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密切相關。
一、初中班主任領導行為與班級氛圍的關系
1.變革型領導行為
變革型領導主要是指在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常常用自己的語言、勵志的經歷鞭策、鼓勵學生,班主任將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灌輸給學生,讓學生養(yǎng)成更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班主任的思想教育過程中,班主任還要通過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則,用實際行為展現給學生班級集體利益的重要性。這種變革型領導行為,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產生認同感,讓學生對班級這個集體產生歸屬感,讓學生認識到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有了班級榮譽感,學生會更加積極地投身于班級建設中。此類領導行為可以創(chuàng)造更加輕松、愉快的班級氣氛,讓整個班級更加團結,充滿正能量。
2.交易型領導行為
交易型領導行為主要是指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采取一定的獎懲機制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班主任可以通過給學生制訂目標或者分配階段性任務,讓學生朝著一定的目標進行努力,并制訂相應的獎懲方式,引導學生朝著既定的方向發(fā)展。這種領導型行為體現了班主任的領導權威性。
3.放任型領導行為
學校是由多個班級組成的,每個班級都有班主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導行為。有些班主任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就喜歡采用放任的管理方式。他們通常不去制訂條條框框來約束學生的班級生活。需注意的是,放任型管理方式不利于班級整體氣氛的提高。比如,教師講課的時候,下邊有人開小差,教師卻放任不管,這個時候影響到的不僅是搗亂的學生個人,還會影響到整個班級的學習氣氛,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甚至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情緒。這樣的領導行為一般會帶來不良的班級氣氛和教學后果。
二、初中班主任如何通過領導行為來改善班級氣氛
1.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對學生的態(tài)度和教育行為決定了一個班主任的工作態(tài)度,班主任的領導行為離不開學生觀的支配。只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才能更好地開展班級管理。在素質教育下,班主任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學習,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由傳統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變?yōu)檎n堂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相待,做好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交流模式,只有做到了尊重學生,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更利于班主任展開班級管理,從而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2.重視班主任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之間的關系
看一個班級的氣氛怎么樣,首先要看這個班級班主任的領導行為,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休戚相關。在領導行為上,變革型和交易型的領導行為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而放任型的領導行為,不利于班級管理。因此,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應該多采用變革型的領導行為,營造更加團結、積極向上的班級氣氛,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更好地展現個性,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科學運用領導行為,有針對性
班主任在運用領導行為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學生表現出信念不堅定、缺乏動力的行為時,班主任應該借助變革型領導行為,在日常教學中要側重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激勵學生不斷自我進步,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如果學生缺乏堅定的努力方向,班主任應該運用交易型領導行為,借助獎懲機制激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不斷激勵學生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階段是塑造人格、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學生的變化,積極正確地引導和幫助學生。班級作為學生成長的主要環(huán)境,班級氣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因此,初中班主任必須認識到班級氣氛的重要性,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個人魅力和綜合素質,從而提升其領導水平,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班級環(huán)境,幫助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譚敏娟.試析初中班主任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的關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4(27):11.
[2]胡春梅.初中班主任領導行為與班級氛圍[J].赤子(上中旬),2015(14):199.
[3]王昌平.班主任PM領導行為與班集體形成特點的相關研究[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2(2):1-11.
[4]李蓉蓉,韓向明.班級社會心理學研究述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5):57-59.